備課的變革

備課的變革
定價:150
NT $ 131
  • 作者:@吳亞萍 王芳 @編/著
  • 出版社:教育科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05-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414004X
  • ISBN13:9787504140043
  • 裝訂:265頁 / 24 x 17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備課,二次開發,所謂的「二次開發」就是教師將每次備課都看做是一次對課程進行開發的過程,是根據教學要求、學生特點、自身風格所進行的教學設計的過程。要實現教學重心下移,要變傳授、灌輸為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要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實際,要給學生創設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所有這一切,都需要教師根據具體教學場景進行設計和開發。

以素質教育、新課程改革為指導,學校課堂教育需要產生哪些變化?教師的教學行為需要做出哪些調整?對於這些問題,教師們存在著不同的看法。全書是「教師課堂行為變革叢書」之一,其內容講的是為課堂教學過程的展開與推進提供藍圖的一種課堂教學行為——備課,該書共分7個章節,分別教學的價值追求、教材文本的解讀、學生狀況的解讀、教學目標的設計、教學策略的選擇等內容作了詳細的介紹。閱讀本書,對教師進行課程的設計和開發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目錄

總序
導論
(一)以往教學設計存在的問題
(二)改革過程中遭遇的新問題
(三)從舊教學設計向新的教學設計轉換
一、教學的價值追求
(一)對教學價值認識的偏差
1.對教學價值認識的狹窄化
2.對教學價值認識的割裂化
3.對教學價值認識的空泛化
(二)社會發展與學校教學的關系
1.社會發展對知識狀況的影響
2.社會發展對學生個體的要求
3.社會發展對學校教學的要求
(三)教學與學生發展的關系
1.知識與人的生命實踐的關系
2.教學與人的生命實踐的關系
(四)學校教學三層次價值觀
1.學科教學的共通價值
2.學科教學的獨特價值
3.學科教學的具體價值
二、教材文本的解讀
(一)以往教材育人資源的貧乏
1.以往教材內容的選擇從俗試吹鈉
2.以往教材呈現的方式帶來育人資源的貧乏
3.教師機械地照搬教材帶來育人資源的貧乏
(二)教材知識的結構加工原則
1.知識結構的多層次理解
2.知識結構多維關系認識
(三)教材知識的生命激活原則
1.實現書本知識與社會現實生活的溝通
2.實現書本知識與學生個人經驗的溝通
3.實現書本知識與學生生命實踐的溝通
三、學生狀況的解讀
(一)以往教學中的學生觀剖析
1.以往教學中對「人」的忽視
2.以往教學中的「抽象個人」
(二)建立學生「具體個人」的意識
1.從忽視學生向關注學生轉換
2.從「抽象學生」向「具體學生」轉換
(三)學生狀態的具體分析
1.學生前在狀態的分析
2.學生潛在狀態的分析
四、教學目標的設計
(一)以往的教學目標確定
1.實踐層面抽象目標的不同表現
2.存在的問題及形成的原因分析
(二)影響教學目標確定的因素
1.理論認識的抉擇
2.教材文本的解讀
3.學生狀況的分析
(三)教學三層次目標的規划與設計
1.整體規划長程的總體目標
2.遞進設計長程的階段目標
3.度身定制彈性的具體目標
五、教學策略的選擇
(一)教學內容組織的策略
1.「長程兩段」的教學策略
2.「整體感悟」的教學策略
3.「融合滲透」的教學策略
(二)教學過程組織的策略
1.課堂教學提問的策略
2.顧及學生差異的策略
(三)教學活動組織的策略
1.小組合作活動的策略
2.常規積累活動的策略
六、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教學過程互動生成的意義
1.教學過程互動生成的基本單位
2.教學過程互動生成的重要意義
(二)教學過程互動生成的邏輯
1.以學生「資源生成」為目的的「有向開放」
2.以促進「過程生成」為目的的「交互反饋」
3.以促進「拓展生成」為目的的「開放延伸」
4.以提升學生思維水平為核心的「互動生成」
(三)教學過程互動生成的設計
1.教學過程互動生成設計的原則
2.教學過程的「三放三收」設計
七、教學過程的實施
(一)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狀態的關注
1.關注學生的狀態,啟發學生類比的思考
2.關注學生的差異,捕捉學生不同的資源
(二)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思維的提升
1.促進學生的思維從無序向有序化的提升
2.促進學生的思維從疏漏向嚴密化的提升
3.促進學生的思維從散點向結構化的提升
(三)促進教學互動生成的一般原則
1.通過對錯誤性資源的判斷分析,促進學生認識從混沌到清晰的生成
2.通過對多樣性資源的比較分析,促進學生認識從具體到抽象的生成
3.通過對個性化資源的原理分析,促進學生認識從模仿到創造的生成
附錄
小學語文「句群寫作專題」的教學設計
小學語文四年級「鯨」的教學設計
小學數學「小數的認識」單元教學沒計
小學數學「表內乘法」單元的長程兩段教學設計
參考文獻
後記
 

素質教育的實施、新課程的推進,已經越來越逼近課堂這個學校中最普遍、最平常、最基本的細胞。「聚焦課堂」 「關注課堂」 「決戰課堂」等提法巴不鮮見。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育教學改革正在與學校的肌體內部產生聯系,正在改變著學校的日常生活,轉變著教師與學生的具體行為方式。無論是教育理論研究者,還是教育實踐工作者,正在逐漸達成這樣的共識:沒有課堂行為的變革,就沒有素質教育的真正落實,就沒有新課程的真正實現。可以說,課堂是檢驗教育教學改革成效的試金石,是體現教育教學改革成效的主要所在。

以素質教育、新課程改革為指導,中小學課堂需要產生哪些變化?教師的教學行為需要做出哪些調整?對這些問題,也許存在著不同的看法,從不同角度出發得出的認識也會有所不同。沿著教師課堂教學實施流程,教師的五種常見的行為自然進入到我們的視野:備課、上課、說課、聽課、評課。這「五課功」是教師幾乎每天都要做的「功課」,是教師職業生存方式的主要體現,是教師區別於其他從業人員的主要標志。要變革課堂,教師的這五種課堂教學行為就需要產生變化;要落實新課程,教師的這五種課堂教學行為就需要相應轉變。

備課,二次開發。所謂的「二次開發」就是教師將每次各課都看做是一次對課程進行開發的過程,是根據教學要求、學生特點、自身風格所進行的教學設計的過程。如果說編寫教材是專家根據學科結構、學生總體特征、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所進行的一次開發的話,那麽,備課就是在此基礎上所進行的二次開發。要實現教學重心下移,要變傳授、灌輸為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要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實際,要給學生創設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所有這一切,都不是現成的教材或教學參考書能夠提供的,都需要教師根據具體教學場景進行設計和開發。

上課,動態生成。課堂動了,學生活了,互動、對話成為課堂教學的常態了,課堂上出現一系列變動不居的場景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以往的以不變應萬變,課堂「千堂一面」、教師「干人一面」的現象被打破了,教師看完教材看教參,看完教參寫教案,拿著教案進課堂,課堂忠實地反映教案的流程被消解了。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教師根據課堂教學中生成的各種資源,形成後續的新的教學行為。動態成為常態,生成成為過程,這些教學的新要求,是上課時教師需要加以靈活掌握的。

說課,反思探究。說課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一種課堂教學行為,它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與擴展,是教師對自身教學進行的較為系統細致的梳理。在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每次的說課行為,都應成為一次教師反思自身行為、探究教學存在問題、明確教學努力方向、積聚教學實踐智慧的良機。說課不再是照本宣科,不再僅限於教案撰寫意圖的簡單說明,而是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新課程的主張仔細分析課堂教學行為的得失,甄別教學設計與實際教學進程之間的差距,將說課看做是實施行動研究、開展校本教研的重要手段。

聽課,全息透視。聽課,也叫觀課,或者說課堂觀察,是教師常見的一種參與教學的行為。全息透視,就是全方位觀察多視角分析,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行為以及學生的學習行為都納入到觀察的視野當中來,將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以及設計意圖的實現程度等都作為觀察的對象。既關注教師的教學理念,更關注這些理念轉化為具體行為的方式;既運用定性觀察的方法,也運用定量觀察的方法;既觀察學生整體學習情況,也觀察學生不同個體的學習狀態;借助於各種各樣的方式、手段記錄課堂行為,還原課堂真相。

評課,評判分析。九條優點再加一條缺點的評課方式,在今天需要產生變化。素質教育進課堂,新課程轉變為新課堂,都有一系列的疑難問題需要破解,有諸多的新情況、新矛盾需要解決。評課作為教師群體對課堂教學進行評判分析的重要手段,可以通過評課者與講課者的對話,激發教學智慧,積累教學經驗,進一步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發現教育教學需要探討的新問題。評課需要確立新標准,需要建立新型的評課文化,需要更充分地發揮其引導、激勵、促進等作用。

教師課堂教學的上述五個行為,是緊密相連的。沒有備課中的「二次開發」,就難有上課的「動態生成」,開發的理念體現在課堂上,就是生成的理念;沒有自身說課的「反思探究」,也就難有評價別人課堂時的「評判分析」,自身課堂的研究,反映在他人課堂上就是更具深度的分析;沒有聽課的「全息透視」,評課的「評判分析」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如此等等。

循著這些基本的認識,我們編寫了這套叢書,並且在每本書中盡力體現這些理念。我們期望,通過這套書的編寫,能促使更多的教師關心、關注、關切課堂「五課功」,並且在自身實踐中創造出更多的、更鮮活的、更有成效的相關經驗。

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