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五冊同系列書籍中的第一本,書中介紹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海軍的主力戰艦。格登‧威廉生描述了帝國海軍中戰列艦的設計、改進和作戰的歷史。“西里西亞”號和“石勒蘇益格—荷爾施泰因”號在大部分時期只是被作為訓練船使用,直到戰爭後期,這兩艘戰艦才參與了對東普魯士地區蘇聯軍隊調動時的炮擊行動。“沙恩霍斯特”號的服役經歷非常成功,最後在北角的海戰中沉沒。“格奈斯諾”號則作為一艘封鎖船結束了自己不體面的服役經歷。“俾斯麥”號的服役經歷雖然短暫,不過卻非常輝煌。“提爾皮茨”號在挪威海域聲名狼藉的獨自守夜也在這本書中提及。
格登‧威廉生,生于1951年,目前就職于蘇格蘭土地登記局,他曾在憲兵隊八年,出版了大量關于第三帝國的著作,包括Osprey二戰系列的其他書目。
目錄
序言
無畏艦
“石勒蘇益格一荷爾施泰因”號戰列艦
“西里西亞”號戰列艦
“沙恩霍斯特”級戰列艦
“沙恩霍斯特”號戰列艦
“格奈斯諾”號戰列艦
色彩圖案
“俾斯麥”級戰列艦
“俾斯麥”號戰列艦
“提爾皮茨”號戰列艦
色彩圖案
射擊控制/測距
雷達
插頁解說
無畏艦
“石勒蘇益格一荷爾施泰因”號戰列艦
“西里西亞”號戰列艦
“沙恩霍斯特”級戰列艦
“沙恩霍斯特”號戰列艦
“格奈斯諾”號戰列艦
色彩圖案
“俾斯麥”級戰列艦
“俾斯麥”號戰列艦
“提爾皮茨”號戰列艦
色彩圖案
射擊控制/測距
雷達
插頁解說
序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德國公海艦隊于1919年6月21日在斯卡帕灣(Scapa
Flow)被鑿沉,魏瑪共和國新的國家海軍在艦船規模上受到了嚴格的限制。在協約國的要求下,那些沒有在斯卡帕灣鑿沉的主力艦被用來代替已被銷毀的戰艦,這使得德國只剩下少量的無畏艦供其支配。這些無畏艦都建造于20世紀初期,噸位較小,服役已久,在設計上也已過時。德國國家海軍最初由馮‧特羅塔海軍上將(Admiral vonTrotha)指揮,其繼任者是伯恩克海軍上將(Admiral
Behnke)。同盟國認為德國國家海軍應僅用于防守本國海岸線,因此8艘大型戰艦就已足夠。協約國要求德國海軍新建告海的艦船噸位上限為10000噸,而現有的大型艦船必須要服役15年至20年後才可以被新的艦船取代。根據這一規定,“布朗威斯克”號(Braunschweig)、“洛林”號(Lothringen)、“普魯士”號(Preussen)、“黑森”號(Hessen)、“石勒蘇益格—荷爾施泰因”號(Schleswig-Hols-tein)、“西里西亞”號(Schlesien)、“阿爾薩斯”號(Elsass)和“漢諾威”號(Hannover)等幾艘戰艦才得以繼續服役。
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這些戰艦都進行了最大程度的升級和現代化改造。當希特勒領導國家社會黨掌權並著手重建海軍時,這些戰艦中只剩下“黑森”號、“和勒蘇益格一荷爾施泰因”罵和“西里西亞”號還在服役。之後不久,“黑︰森”號退役。1935年5月,當帝國海軍正式組建時,只剩下“石勒蘇益格一荷爾施泰因”號和“西望西亞”號兩艘戰艦還在服役。
本書中用于描述戰艦的術語齋要在這里稍作說明。德國人把這些早期的戰艦歸為Linienschiffe,意為“戰列艦”。然而由于官方把這此艦只歸類為無畏艦,因此它們也就被歸為通常所認為的戰列艦。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海軍建造的第一批主力戰艦被稱為“裝甲艦”。由于這種戰艦火力強大,它們又被叫做袖珍巡洋艦。然而事實上這些戰艦可以更精確地歸類為火力尤為強大的重型巡洋艦。當德國人舍棄了“裝甲艦”這種命名後,這種艦只被歸類為重巡洋艦(Schwere Kreuzer)。這種命名就是我們通常意義上所指的袖珍巡洋艦。本書將不對此類戰艦進行介紹,而會在其他書目中另作介紹。
繼裝甲艦之後,德國人把“沙恩霍斯特”號(Scharnhorst)和“格泰森諾”(Gneisenau)號歸類為戰列艦(chlachtschiffe)或戰艦(Battle▔ships)。盡管這兩艘戰艦的體型都非常龐大,裝備的9×28厘米的大炮也使其具備相當強大的火力,但它們仍然不能與裝備15英寸大炮的英國皇家海軍戰艦相抗衡,而且德國人在建造這兩艘戰艦時也沒有考慮使之與英軍抗衡。這些艦只其實更像戰斗巡洋艦,然而本書將依照德國官方的分類法,將其統一歸類為戰列艦。當然,德國海軍擁有的最強人的戰列艦是“俾斯麥”號(Bismarck)和其姊妹艦“提爾皮茨”號(Tipitz),它們是德國戰艦良好品質的保證。
……
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這些戰艦都進行了最大程度的升級和現代化改造。當希特勒領導國家社會黨掌權並著手重建海軍時,這些戰艦中只剩下“黑森”號、“和勒蘇益格一荷爾施泰因”罵和“西里西亞”號還在服役。之後不久,“黑︰森”號退役。1935年5月,當帝國海軍正式組建時,只剩下“石勒蘇益格一荷爾施泰因”號和“西望西亞”號兩艘戰艦還在服役。
本書中用于描述戰艦的術語齋要在這里稍作說明。德國人把這些早期的戰艦歸為Linienschiffe,意為“戰列艦”。然而由于官方把這此艦只歸類為無畏艦,因此它們也就被歸為通常所認為的戰列艦。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海軍建造的第一批主力戰艦被稱為“裝甲艦”。由于這種戰艦火力強大,它們又被叫做袖珍巡洋艦。然而事實上這些戰艦可以更精確地歸類為火力尤為強大的重型巡洋艦。當德國人舍棄了“裝甲艦”這種命名後,這種艦只被歸類為重巡洋艦(Schwere Kreuzer)。這種命名就是我們通常意義上所指的袖珍巡洋艦。本書將不對此類戰艦進行介紹,而會在其他書目中另作介紹。
繼裝甲艦之後,德國人把“沙恩霍斯特”號(Scharnhorst)和“格泰森諾”(Gneisenau)號歸類為戰列艦(chlachtschiffe)或戰艦(Battle▔ships)。盡管這兩艘戰艦的體型都非常龐大,裝備的9×28厘米的大炮也使其具備相當強大的火力,但它們仍然不能與裝備15英寸大炮的英國皇家海軍戰艦相抗衡,而且德國人在建造這兩艘戰艦時也沒有考慮使之與英軍抗衡。這些艦只其實更像戰斗巡洋艦,然而本書將依照德國官方的分類法,將其統一歸類為戰列艦。當然,德國海軍擁有的最強人的戰列艦是“俾斯麥”號(Bismarck)和其姊妹艦“提爾皮茨”號(Tipitz),它們是德國戰艦良好品質的保證。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8折$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