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一] 教材的解讀與把握
1.1 教材解讀,如何恰當把握
1.2 如何找準教學的起點
1.3 如何對教材資源進行“二度”開發
1.4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該如何落實
1.5 教學目標該如何兼顧“三維目標”
1.6 德育、智育該如何融合起來
[話題二] 課堂教學設計
2.1 教學設計,如何體現“人文課堂”
2.2 如何利用教學素材滲透數學文化
2.3 如何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
2.4 教學設計能否只追求方式的改變
2.5 導入設計,如何關注實效
2.6 設計這樣的課堂活動合適嗎
2.7 習題變式,怎樣變才能更有效
2.8 怎樣設計多樣的課內練習
2.9 課堂練習的設計如何體現層次性
2.10 課外作業,怎樣設計更好
2.11 如何精心設計好作業
2.12 復習課,如何出新意
[話題三] 課堂問題情境的創設
3.1 情境設計如何注重實效
3.2 生活化引入如何注重真實性
3.3 怎樣的情境更適合學生的認知
3.4 創設這樣的生活情境是否合理
3.5 新課程需要怎樣的概念導入
[話題四] 課堂教學的組織和調控
4.1 概念引入,如何引動學生的探究欲望
4.2 如何引導學生自學課本
4.3 這樣的例題教學,學生的思維究竟參與了多少
4.4 怎樣的結論教學有益學生思維的提升
4.5 “先定義、再訓練”與“先嘗試、再定義”,孰優孰劣
4.6 數學教學能否脫離生活
4.7 如何提高習題課的質量
4.8 復習課,僅是講與練的重復嗎
4.9 怎樣的復習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能力
4.10 “結巴”教師,為何效果佔優
4.11 能小瞧“一句恰當的提示語”嗎
4.12 “教學語言”如何使數學課堂更加靈動
4.13 這樣的一事前提示”該不該
4.14 “做一做,說一說”就是“探究”嗎
4.15 在探究性活動中,教師該做什麼
4.16 探究順利就是成功嗎
4.17 “多動”的課堂怎樣讓學生“心動”
4.18 如何更好地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4.19 如何把成功的機會留給學生
4.20 數學美,僅僅是一種“告訴”嗎
4.21 是節外生枝,還是思維創新
4.22 你知道學生的真實想法嗎
4.23 如何對待學生的錯誤
4.24 如何對待學生的“意外回答”
4.25 課堂小結能可有可無嗎
4.26 如何更好地發揮課堂小結的教學功能
4.27 怎樣發揮“閱讀材料”的教學功能
4.28 教學細節如何精雕細琢
[話題五]指導學生有效學習
5.1 數學知識點,怎樣記得輕松點
5.2 數學思想方法,能否“介紹”得生動些
5.3 如何彌補學生質疑意識的缺失
5.4 能否讓思維多走一步
5.5 數學學習,只能紙上談兵嗎
[話題六] 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
6.1 課件真能替代板書嗎
6.2 現代教育技術是服務人還是控制人
6.3 實物投影能完全代替學生板演嗎
6.4 現代教育技術,何時運用最恰當
[話題七] 課堂教學評價
7.1 怎樣表揚更有效
7.2 怎樣批評更有效
7.3 學生不肯問問題,該如何評價
7.4 學生看不懂應用題,該如何評價
7.5 追求“活潑”課堂,就能一味“賞識”嗎
7.6 誰該為這樣的錯誤“買單”
7.7 怎樣的作業批改更受學生關注
7.8 批改作業,只為打上“■”或“×”嗎
7.9 針對不良作業,怎樣評價
7.10 學生解答有誤,教師該如何評價
7.11 學生練習,怎樣評價更有效
7.12 學習評價,真的越快越好嗎
7.13 課堂評價,到底誰說了算
7.14 沒有完成計劃,就不是一堂好課嗎
[話題八] 課堂教學研究
8.1 這樣的“經驗總結”,就是教學研究嗎
8.2 復習課,如何反思更有效
8.3 這樣的案例分析有多少價值
8.4 听課、評課如何切實發揮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