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

七十年代
定價:252
NT $ 219
 

內容簡介

听敵台的阿城、“偷書”的朱正琳,畫《西藏記憶》的陳丹青、創辦《今天》的北島,“太陽總隊”的張郎郎、地下讀書沙龍的徐浩淵,工人蔡翔、農民高默波和閻連科。

本書講述了三十個歷史夾縫中的青春故事,這些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在七十年代長大,雖然年齡上有些差異,但正是這一代人在走出七十年代之後,逐漸成為二十世紀末以來中國社會中最有活力、最有能量、也是至今還引起很多爭議、為人所特別關注的知識群體。

書中通過一次集體性的大型歷史回顧,演繹他們的成長經驗,呈現當時的歷史環境,從而借此強調歷史記憶的重要。

北島,趙振開,1949年生于北京,現居香港。1978年與朋友創辦《今天》文學雜志並任主編至今,作品被譯為三十余種文字出版。
 

目錄

李陀 序言
徐冰 愚昧作為一種養料
北島 斷章
徐浩淵 詩樣年華
陳丹青 幸虧年輕——回想七十年代
朱偉 下鄉第一年
高默波 起程——一個農村孩子關于七十年代的記憶
張郎郎 寧靜的地平線
阿城 听敵台
王安憶 魏莊
朱正琳 讓思想沖破牢籠——我的七十年代三段論
鮑昆 黎明前的躍動——我看到的七十年代
阿堅 我在“四五事件”前後
李零 七十年代︰我心中的碎片
唐曉峰 難忘的1971
趙越勝 驪歌清酒憶舊時——記七十年代我的一個朋友
嚴力 陽光與暴風雨的回憶
黃子平 七十年代日常語言學
蔡翔 七十年代︰末代回憶
範遷 “黑畫”風波
鄧剛 我曾經是山狼海賊
閻連科 我的那年代
許成鋼 探討、整肅與命運
陳建華 夢想與回憶
王小妮 七十年代記憶片斷
唐曉渡 1976︰初戀敗絮
寶嘉 鷦鷯巢于這一枝
翟永明 青春無奈
柏樺 始于1979——比冰和鐵更刺人心腸的歡樂
李大興 明暗交錯的時光
韓少功 漫長的假期
 

李陀

中學畢業即到工廠做工,198O年調到北京市作家協會做駐會作家。1982年前後停止小說寫作並轉向文學和電影批評。1986年1989年任《北京文學》副主編。1989年赴美,在芝加哥大學、柏克利大學、杜克大學、密歇根大學等做訪閭學者。1988年至1991年主編《中國尋根小說選》、《中國實驗小說選》、《中國新寫實小說選》分別在香港和台灣出版。1999年至2005年主編“大眾文化研究譯叢”及“當代大眾文化批評叢書”。2000年至2004年與陳燕谷共同主編理論刊物《視界》。現為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客座研究員。

這是一本收錄了三十篇記憶文宇的集子,內容很集中,都是對“七十年代”的追憶和回顧。對很多人來說,那一段歲月雖然不過是三四十年前的事,時間不算很長,可是感覺上,已經是屬于上個世紀的一個非常遙遠的年代飛在那些年代里究竟發生了些什麼事,有如影像早已漫漶不清的老照片,只留下了一點依稀的影子,難以辨認,也難以追尋。但是,我們相信,凡是讀過此書的讀者都會發現,原來那一段生活和歷史並沒有在忘卻的深淵里淹沒,它們竟然在本書的一篇篇的文字里復活,栩栩如生,鮮活如昨。

我們相信,這是一本會讓很多A不但為其中的回憶文字感動,而且多半會受到震動的書。

問題是,我們為什麼要編輯這麼一本書?為什麼要鉤沉那一段歷史,讓它復活?近年”懷舊”風氣盛行,各種懷舊的影視和書籍出了不少,這本《七十年代》也要湊這個熱鬧嗎?

作為這本書的編者,在此書戶版之際,我們很願意也覺得有必要做了些說明。

首先要說明的是,編輯這本書與懷舊元關,我們是想借重這些文字來強調歷史記憶的重要。

記憶在日常生活里的重要性似乎用不著說。人怎麼知道自己“活”著?那是由于他/她都活在記憶里一下人的“止匕刻”總是在此刻中消失,活著的感覺、尊嚴和意義,其實都只有在“此刻”之後過去的記憶里才能明白和證明。在這個意義上,記憶是一個很簡單的事情,我們不能不記憶,我們每個人每分每秒都不能離開或者停止記憶,就像一個人每分每秒都不能停止呼吸。

但是,歷史記憶就復雜多了。千古興亡任憑說,歷史記憶常讓人覺得虛幻縹緲,其實一點不虛,由于和現實有著實實在在的關系,它更像一個戰場,或者有如一個正在被爭李的殖民地。我們不但經常看到一種厲史記憶會排斥、驅逐另一種歷史記憶,不但有虛假的歷史敘述取代真實的歷史敘述,甚至還會有對歷史記憶的直接控制和壟斷,當然,也就有了反控制和反壟斷。為什麼我們在鬩讀歷史著述的時橙焰常踫到對同樣的歷史會有兩種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敘述?為什麼某種公認是元可懷疑的歷史事實會忽然被“翻案”,然後流行一個似乎同樣無可懷疑的另外的故事?為什麼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在不同的歷史記憶里會有著天差地別的形容和描述?為什麼某一種歷史記憶會得到呵護和保護,而另一種記憶就被壓抑或者放逐?歷史記憶領域從來就不平靜,無論是要喚醒一個歷史記憶,還是要認真對待和堅持一種歷史記憶,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很多時候,那需要特殊的品質和勇氣。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