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香港電影史(1897—1945)

早期香港電影史(1897—1945)
定價:228
NT $ 198
  • 作者:周承人 李以庄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1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208085137
  • ISBN13:9787208085138
  • 裝訂:319頁 / 23 x 15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電影何時傳入香港?香港最早攝制的電影是哪一部?誰是真正的香港電影第一人?……

本書重新梳理了香港電影誕生和早期發展的歷史:確認電影傳入香港的時間,闡述美國人布拉斯基如何催生香港電影,厘清黎民偉、黎北海、羅明佑等人在中國,香港電影史中的地位,並對大時代背景下香港、廣州、上海三地的電影交流及相互影響予以回顧。

周承人、李以庄夫婦,奔波穗港兩地近30載,自力自費、鍥而不舍地搜集文獻,觀摩影片,訪問影人,考證史實,以「編年+專題」的研究方式,修撰香港電影史。

2005年,本書繁體字本於香港出版,書中根據史實考證出真正的香港電影第一人是黎北海,確證既往對黎民偉的評價有不實之處,以及對羅明佑重新評價等研究突破,獲得港台兩地電影界、學術界廣泛認同。此次簡體字本進行了全面增訂,體現出作者最新的研究進展。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香港電影的緣起(1897-1922)
— 20世紀初的香港
二 電影何時傳入香港?
電影傳人香港的准確日期
三 香港電影放映業的出現
專門放映電影的電影院出現
四 美國人布拉斯基與影片《偷燒鴨》
香港電影催生者布拉斯基
布拉斯基和上海亞細亞影戲公司
五 香港華美影片公司與影片《庄子試妻》
香港華美影片公司屬性問題
影片《庄子試妻》攝制於何年,它是香港第一部影片?
《偷燒鴨》和《庄子試妻》的歷史意義
六 影片《庄子試妻》之后十年的發展
七 小結
第二章 黎氏兄弟與香港早期電影工業(1923-1936)
一 香港電影工業開端
民新制造影畫片有限公司的成立
黎民偉與香港新聞紀錄片、風光片
黎民偉與梅蘭芳的京劇戲曲片段
香港第一部長故事片《胭脂》
民新制造影畫片有限公司的解散
二 香港早期電影工業的挫折
主要影業公司的情況
省港大罷工對香港早期電影工業的沉重打擊
三 黎北海與香港早期電影工業的重建
黎北海重建香港電影工業
黎北海與「聯華三廠」
黎北海和他的學生們
黎北海的晚年生活及評價
四 香港早期電影工業的再度興起
粵語片《自金龍》促成「天一港廠」誕生
胎死腹中的「海外聯華」
趙樹燊的大觀聲片有限公司
全球影片公司與馬師曾
南粵影片公司與薛覺先
盧根與鳳凰影片公司
五 小結
第三章 港、穗、滬之間的電影交流(1923~1941)
一 上海、廣州、香港
港、穗影界的交流
三代粵劇演員支撐着香港影壇
廣州戲劇學子成為香港影壇中堅力量
二 黎民偉、李應生與上海民新影片公司
黎民偉執導的四部影片
黎民偉與李應生分手的因果
復辦上海民新影片公司
三 羅明佑與滬、港聯華影業制片印刷有限公司
從真光影戲院到華北電影公司
羅明佑從北京「挾策」南下上海
聯華影業制片印刷有限公司的成立
聯華影業制片印刷有限公司的規模
聯華影業制片印刷有限公司的內部體制
國民黨對羅明佑及聯華一廠的「始拉」
聯華影業制片印刷有限公司的最后改組
羅明佑的晚年與評價
四 南移香港之前的上海天一影片公司
邵醉翁其人與上海天一影片公司的成立
家族式企業
生死較量的一場商戰
從文明戲起步
源自民間的通俗文化
以創新開拓市場
與市場的妥協
經營重心的南移
天一影片公司與南洋市場
第四章 抗戰期間的香港電影(1937-1941)
一 一偶偏安的香港
香港抗戰文化的繁榮
國民政府禁映粵語影片的爭議
上海影人南下,香港成為中國電影制作中心之
香港文化界和電影界的社團及其活動
二 香港國防電影——特定歷史條件下的類型片
國防電影的由來與香港國防電影
內地影人與香港影人聯手推動香港國防電影
香港國防電影第一個高潮過后
香港國防電影與影界的內部斗爭
香港國防電影再掀高潮
三 香港電影類型片的發展
已有類型片的新發展
新出現的類型影片
四香港國語片的濫觴
滬、港合作拍攝國語片
香港國語片受制於上海
第五章 淪陷期間的香港電影(1941-1945)
一 日本電影文化侵略和對香港影界的控制
日本占領軍對香港影界強行控制與防范
日本總督部的報道部對香港影人的拉攏
二 香港影人的困苦
香港影人大撤退、大逃亡
《香港攻略戰》的開拍
三 小結
香港電影大事記(1897-1945)
主要參考書目
后記
附錄
一點說明
事實是一切評價的基礎——對黎民偉若干史實與評價的再勘誤
 

1981年,李以庄在中山大學為高年級開設電影理論課程,備課期間,發現內地影界對香港電影缺乏乃至沒有研究,曾向校方建議,借中山大學地理之優勢,將「香港電影研究」作為本校特有的一門課程,未獲准。遂於1982年在無經費無助手的情況下,開始自行着手研究。

1984年9月,第一屆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年會在旅順召開,我們二人向大會提交了題為「魂兮,歸來!——對中國電影理論研究現狀的思索」的淪文,提出「中國電影」這一概念的內涵是什麼的問題。我們說:「在中國大陸的電影工作者對『中國電影』這個概念,往往是指在大陸本土所拍的影片,這種認識是不完整的。」因此,「問題是,在大陸的電影理論研究工作者的研究是限於國內生產的影片,實際上沒有把應包括在中國電影理論研究范圍內的港台電影放在視野之中,以主體代替了全面,注重主流而疏漏了分支。」這一觀點引起與會者重視。就這樣,吞港電影成為我們的研究方向。

香港從1842年被英國通過《南京條約》侵占,到1997年回歸中國,經歷了150余年的殖民統治歷史。香港電影就是誕生在這塊與中國內地完全不同的土地上,並隨着香港的社會變遷而發展。電影作為舶來品是在1897年4月傳人香港,至1997年香港回歸,整整經歷了100年。我們對香港電影歷史的研究和表述,是以香港歷史為經,香港電影歷史為緯,以香港歷史的變遷,去觀照香港電影歷史的發展。電影在香港雖然作為文化消費商品,但仍敏銳地反映着香港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變遷,形成不同的歷史階段。本書將以香港社會的政治經濟發展階段划分段落,並以專題方式進行論述。

電影傳人香港以柬, 直是在中西文化交匯、沖突與融合之中成長和嬗變的。直至20世紀30年代,香港電影與內地電影歷史有互相重疊的關系,到了60年代,這種影響不斷淡化了,與此同時,香港電影界和台灣電影界自50年代初期有所交往,之后關系越來越密切,至90年代方顯趨淡。20世紀70年代以后,西方電影文化和思潮對香港電影的影響加深加劇。然而,香港電影文化的根,仍然是中國文化;既屬於中國電影文化,又迥然不同於內地電影文化,乃中國電影文化的一枝奇葩。

和內地、台灣電影不同的是,香港電影一直在完全開放和沒有保護的市場環境下生存、發展。港英當局不將電影看做是藝術,遑論什麼扶持、資助與輔導。兩岸三地的電影,只有香港電影是真正以市場為主導,奉觀眾為「上帝」,靠自己打拼養活自己!香港電影潮流的變化,主要是因為社會和觀眾口味的改變,更多體現了「上帝」的意志,一以貫之的是以市場為導向的商業片運作,投資電影就是做生意。香港電影成為香港市民、粵籍華僑、海外華人的大眾文化消費商品,走的是通俗文化路線。在香港電影中難以找到只供文化精英欣賞的小眾電影。商業性是它的第一要素。「娛樂至上,賺錢第一」成為不成文的圭臬。也往往因此而迎合市場中落后群體,不注重影片意識高下和健康與否,當中不免滋生粗制濫造和投機作風,什麼「七日鮮」之類,為人們所詬病。

香港電影經歷了三個主要的歷史階段:一是1897—1945年,從電影傳人香港到香港淪陷,為早期香港電影歷史階段;二是1945—1973年,在國內解放戰爭、國際冷戰的大背景下,香港社會轉型,香港電影處於國、粵雙語共存,左右分立,經濟轉型和文化嬗變的歷史階段;三是1973—1997年,從香港經濟起飛到香港主權回歸祖國,為香港電影進入現代化、本土化的歷史階段。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