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左即右,非好即壞,非白即黑, 不是模子,就是赤佬……我們似乎習慣了這樣二元對立的視角。可是,這些都只是極端而不是常態。常態是灰——灰色幽默,灰色智慧,灰色的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詼,拆開看就是“說說灰”。這本《詼辭典》由海派清口創始人周立波先生親自編寫,集合了100余個體現海派文化灰色幽默的上海話詞條,以上海菜名將其分門別類。
有人說姚明是上海的高度,劉翔是上海的速度,周立波是上海的熱度。但周立波本人卻認為自己是上海的 大。此次,這只 大閉嘴寫書,頭勢依舊清爽,對每一個詞條都有正說、詼解和閑話三種視角,不求包羅萬象,只求點到為止,如有雷同,絕非巧合。
周立波,年齡︰不詳,性別︰暫為男性,身高︰早晨175公分,晚上174公分,職業︰疑似滑稽演員,體重︰去皮淨重75公斤,三圍︰難以啟齒,愛好︰閉著眼楮做夢,睜著眼楮開心,厭惡︰拗造型,不真誠,描述︰姚明是上海的高度,劉翔是上海的速度,周立波是上海的 大。
目錄
序
紅燒甩水
脫
做脫(拿伊做脫)
揩脫
點脫
悶脫
癟脫
關脫
脫
酥脫
烊脫
僵脫
爆脫
擼脫
茄脫
疲脫
傷脫
頭
花頭
壽頭
澆頭
噱頭
滑頭
派頭
浪頭
因頭
輕頭
沖頭
額角頭
勒陌生頭
子
翎子
坑子(貨)
巴子
模子
打樁模子
元宵模子
撬邊模子
歪輪模子
赤佬模子
八寶辣醬
一天世界
勿二勿三,勿三勿四
瞎三話四
五斤吼六斤
刮三
十三點
攪七廿三
狠三狠四
投五投六
老三老四
走油足帝膀
拉講
觸霉頭
拎勿清
翻行頭
扎台型
伽山湖
差路
吃家生
做人家
豁胖
牽頭皮
軋鬧猛
觸心筋
罵山門
吃酸
淘漿糊
起蓬頭
牽絲攀藤
權人
搭界
發吼
哭出胡拉
作
收骨頭
發嗲
有數
腌篤鮮
死樣怪氣
小家敗氣
罪過
屈死(阿屈死)
大
挖塞
神志無知
劈硬柴
篤悠悠
橫豎橫
神兜兜
野豁豁
豁邊
勿來三
赤佬
夜壺臉
嶄
老鬼
海威
墨墨黑
湯湯滴
喇叭腔
老吃老做
賴極皮
人來瘋
鮮格格(鮮加加)
嘲唧唧
木知木覺
痴頭怪腦
結棍
芝士火鍋
盎三
混腔勢
促狹
推扳
煞根
門檻精
坍招勢
癟三
粢飯糕
奧特曼
跋
後記
開卷
紅燒甩水
脫
做脫(拿伊做脫)
揩脫
點脫
悶脫
癟脫
關脫
脫
酥脫
烊脫
僵脫
爆脫
擼脫
茄脫
疲脫
傷脫
頭
花頭
壽頭
澆頭
噱頭
滑頭
派頭
浪頭
因頭
輕頭
沖頭
額角頭
勒陌生頭
子
翎子
坑子(貨)
巴子
模子
打樁模子
元宵模子
撬邊模子
歪輪模子
赤佬模子
八寶辣醬
一天世界
勿二勿三,勿三勿四
瞎三話四
五斤吼六斤
刮三
十三點
攪七廿三
狠三狠四
投五投六
老三老四
走油足帝膀
拉講
觸霉頭
拎勿清
翻行頭
扎台型
伽山湖
差路
吃家生
做人家
豁胖
牽頭皮
軋鬧猛
觸心筋
罵山門
吃酸
淘漿糊
起蓬頭
牽絲攀藤
權人
搭界
發吼
哭出胡拉
作
收骨頭
發嗲
有數
腌篤鮮
死樣怪氣
小家敗氣
罪過
屈死(阿屈死)
大
挖塞
神志無知
劈硬柴
篤悠悠
橫豎橫
神兜兜
野豁豁
豁邊
勿來三
赤佬
夜壺臉
嶄
老鬼
海威
墨墨黑
湯湯滴
喇叭腔
老吃老做
賴極皮
人來瘋
鮮格格(鮮加加)
嘲唧唧
木知木覺
痴頭怪腦
結棍
芝士火鍋
盎三
混腔勢
促狹
推扳
煞根
門檻精
坍招勢
癟三
粢飯糕
奧特曼
跋
後記
開卷
序
十年前,我在廣西桂林遇到了趙本山,當時我還是第一次听到這個名字。記得是在一個俱樂部里,我心不在焉地坐下來看他演小品。才看了幾分鐘,我就樂不可支;過了半小時,我已得出結論,便轉身對身邊的幾位戲劇理論家說︰“別看他年輕,他是全國頂尖的戲劇天才。”第二天,我在一個學術研討會上作了長篇發言,論述趙本山的價值和潛力,闡釋喜劇美的意義和難點。這個發言,當時在學術界產生很大影響。我發言時趙本山也在場,他听得非常仔細。後來,我們成了好朋友。
從廣西回上海不久,我在市中心的一個劇場里看到了周立波的演出,他那時幾乎還是一個孩子,我也是第一次听到這個名字。那天看完後我高興極了,對同去觀看的上海市文化局的兩位負責人說了很多話。我說,上海的幾個劇種都犯了病,把幾十年前一些剛到上海來闖蕩的年輕演員的演唱特點,夸張成什麼“流派”,強迫今天一批批年輕的生命去依樣畫葫蘆地摹仿,結果可想而知。幸好滑稽戲沒上這個當,說起來也有一百年高齡了,又冒出來一個這麼年輕的周立波。
我當時看到的演出,是一台有很多演員參與的大戲。周立波擠在中間,角色並不重要,卻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發現他站在台上已經有一種能夠完整地控制自己的“派頭”。怎麼叫“完整地控制自己”?那就是不受師傅控制,不受流派控制,不受那些已經陷入審美惰性的觀眾控制,甚至,不受劇種的模式和腔調控制,只有自己控制自己。這是一種自由的獲得,即使年紀再輕,站出來也是舞台的主人。周立波當時的語言和動作已經相當自由,而且小腦筋動得完全不受拘束,卻又有功夫來拿捏分寸。這種舞台的自主性,看起來容易,其實十分難得。
我當時還在主持著上海戲劇學院的學術評判機制,對古今中外的戲劇現象都保持著冷靜理性,很少隨性褒貶。之所以破例對周立波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給予高度肯定,是因為實在厭煩了上海戲劇舞台上僵滯化的傳代災難。能夠挽救上海舞台的,只能是面目一新又生龍活虎的青年演員。我當時就判斷,這個“很不正經”、“口無遮攔”的小伙子周立波總有一天會受到上海觀眾的歡迎。我當時還說,他不會被評獎,不會受表彰,對他唯一的鼓勵,是觀眾自動買票的長隊,這就夠了。
從最早發現趙本山,到最早發現周立波,我被很多朋友贊譽為“超前二十年的文化預言者”。其實,我的長處不在于文化預言,而在于藝術感覺。對藝術,千言萬語的評論、分析、商榷都是無用的,最關鍵的是能夠迅速發現第一脈有異樣的色彩,第一道不平常的音符,第一個最妥貼的表情。發現藝術天才是一種驚心動魄的感覺,但這種發現是純藝術的,並不涉及更宏觀的預言。例如,我在二十年前就完全沒有發現,趙本山能夠成為氣魄宏偉的文化企業家,為全國演劇體制改革作出周立波現在轟動上海的“海派清口”,是一種單人講談節目。這種節目雖然也會夾帶一些擬態表演,但主要是靠一個人“清口白話”,因此難度不小。很多人認為最難的是他在社會評論上的“大膽”,其實錯了,最難的是讓這些話語能吸引人,而且吸引大量年齡、文化、性格都不相同的人。現在,敢于大膽講話的人到處都是,但要拿到舞台上去講,天天賣票讓觀眾來听,觀眾怎麼听也不厭倦,這就難了。
所以,周立波的成功,首先還在于他的語言技巧。他的語言技巧,第一在于故意降低主觀方位,讓高智力下沉為一種低智狀態,使所有的觀眾產生一種俯視的快感;第二在于通過對社會熟知信息的對比性匯攏,概括地帶有怪誕感的結論,讓觀眾在思維跳躍中產生興奮;第三項技巧就與這本書有關了,那就是充分發揮了上海方言中俗語、土語、隱語的特殊魅力,使上海觀眾忍不住啞然失笑。
上海方言,有很大一部分不容易見諸文字,尤其是其中一些成語和片語,一旦翻譯成普通話便色彩全無。但是,這些看起來很不符合“標準國家規範”的語言方式,卻是這座城市百余年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粘合劑。而且,幾乎所有上了一點年紀的上海人都明白,那種語言方式在表情達意方面實在有一種無法替代的風味。天下語言,在履行大範圍的交流使命之外,還必須保存一種小範圍的異態風味,因為那里沉澱著文化和文學的最隱秘結晶。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得不經常要與那些一手捧著字典、一手舉著放大鏡的“語文酷隸”吵架,一次次告訴他們,人類語言的汪洋大海不可能全部變成他們試管里的蒸餾水。上海方言的最佳保存處是滑稽戲,而周立波又把這種保存範圍擴大了,用心拓展那些離普通
話更遠的部位,並且特別喜歡在那些部位逗留玩耍。我發現,在劇場中,觀眾反應最為熱烈的,大多也在那些且,幾乎所有上了一點年紀的上海人都明白,那種語言方式在表情達意方面實在有一種無法替代的風味。天下語言,在履行大範圍的交流使命之外,還必須保存一種小範圍的異態風味,因為那里沉澱著文化和文學的最隱秘結晶。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得不經常要與那些一手捧著字典、一手舉著放大鏡的“語文酷隸”吵架,一次次告訴他們,人類語言的汪洋大海不可能全部變成他們試管里的蒸餾水。上海方言的最佳保存處是滑稽戲,而周立波又把這種保存範圍擴大了,用心拓展那些離普通話更遠的部位,並且特別喜歡在那些部位逗留玩耍。我發現,在劇場中,觀眾反應最為熱烈的,大多也在那些部位。
這給周立波帶來一個“悖論”︰他的精彩段落,難于傳達給上海之外的觀眾,因此,他也就未必在全國走紅。對此,我曾與他作過一次交談。我認為,上海的觀眾已經夠多了,更何況海內外還有那麼多上海人。他的演出,完全可以扎營于上海,有空可以到上海人特別集中的一些城市去巡演,包括歐、美的一些名城。遠在千里之外的上海人聚集在一起痛痛快快听幾個小時伴隨他們長大的市井鄉音,實在是一種無上的享受。
周立波有心,把他演出中隨口吐出的那些上海方言詞匯搜集成書,並用自己演出時的語境、語片,作為那些方言詞匯的“句例”。這種做法,對于上海方言的保存、繼承、發揚大有好處,也為中國方言文化的發展做了一個不錯的示範。當然,這也是傳播他作品的一個聰明方式。
周立波的作品經常變換,三天兩頭都在更新,但上海方言卻是一種比較穩定的存在,讓人想到一座車水馬龍的大都市的文化固執。因此,我更看重這本書在方言闡釋上的功能。
是為序。
從廣西回上海不久,我在市中心的一個劇場里看到了周立波的演出,他那時幾乎還是一個孩子,我也是第一次听到這個名字。那天看完後我高興極了,對同去觀看的上海市文化局的兩位負責人說了很多話。我說,上海的幾個劇種都犯了病,把幾十年前一些剛到上海來闖蕩的年輕演員的演唱特點,夸張成什麼“流派”,強迫今天一批批年輕的生命去依樣畫葫蘆地摹仿,結果可想而知。幸好滑稽戲沒上這個當,說起來也有一百年高齡了,又冒出來一個這麼年輕的周立波。
我當時看到的演出,是一台有很多演員參與的大戲。周立波擠在中間,角色並不重要,卻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發現他站在台上已經有一種能夠完整地控制自己的“派頭”。怎麼叫“完整地控制自己”?那就是不受師傅控制,不受流派控制,不受那些已經陷入審美惰性的觀眾控制,甚至,不受劇種的模式和腔調控制,只有自己控制自己。這是一種自由的獲得,即使年紀再輕,站出來也是舞台的主人。周立波當時的語言和動作已經相當自由,而且小腦筋動得完全不受拘束,卻又有功夫來拿捏分寸。這種舞台的自主性,看起來容易,其實十分難得。
我當時還在主持著上海戲劇學院的學術評判機制,對古今中外的戲劇現象都保持著冷靜理性,很少隨性褒貶。之所以破例對周立波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給予高度肯定,是因為實在厭煩了上海戲劇舞台上僵滯化的傳代災難。能夠挽救上海舞台的,只能是面目一新又生龍活虎的青年演員。我當時就判斷,這個“很不正經”、“口無遮攔”的小伙子周立波總有一天會受到上海觀眾的歡迎。我當時還說,他不會被評獎,不會受表彰,對他唯一的鼓勵,是觀眾自動買票的長隊,這就夠了。
從最早發現趙本山,到最早發現周立波,我被很多朋友贊譽為“超前二十年的文化預言者”。其實,我的長處不在于文化預言,而在于藝術感覺。對藝術,千言萬語的評論、分析、商榷都是無用的,最關鍵的是能夠迅速發現第一脈有異樣的色彩,第一道不平常的音符,第一個最妥貼的表情。發現藝術天才是一種驚心動魄的感覺,但這種發現是純藝術的,並不涉及更宏觀的預言。例如,我在二十年前就完全沒有發現,趙本山能夠成為氣魄宏偉的文化企業家,為全國演劇體制改革作出周立波現在轟動上海的“海派清口”,是一種單人講談節目。這種節目雖然也會夾帶一些擬態表演,但主要是靠一個人“清口白話”,因此難度不小。很多人認為最難的是他在社會評論上的“大膽”,其實錯了,最難的是讓這些話語能吸引人,而且吸引大量年齡、文化、性格都不相同的人。現在,敢于大膽講話的人到處都是,但要拿到舞台上去講,天天賣票讓觀眾來听,觀眾怎麼听也不厭倦,這就難了。
所以,周立波的成功,首先還在于他的語言技巧。他的語言技巧,第一在于故意降低主觀方位,讓高智力下沉為一種低智狀態,使所有的觀眾產生一種俯視的快感;第二在于通過對社會熟知信息的對比性匯攏,概括地帶有怪誕感的結論,讓觀眾在思維跳躍中產生興奮;第三項技巧就與這本書有關了,那就是充分發揮了上海方言中俗語、土語、隱語的特殊魅力,使上海觀眾忍不住啞然失笑。
上海方言,有很大一部分不容易見諸文字,尤其是其中一些成語和片語,一旦翻譯成普通話便色彩全無。但是,這些看起來很不符合“標準國家規範”的語言方式,卻是這座城市百余年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粘合劑。而且,幾乎所有上了一點年紀的上海人都明白,那種語言方式在表情達意方面實在有一種無法替代的風味。天下語言,在履行大範圍的交流使命之外,還必須保存一種小範圍的異態風味,因為那里沉澱著文化和文學的最隱秘結晶。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得不經常要與那些一手捧著字典、一手舉著放大鏡的“語文酷隸”吵架,一次次告訴他們,人類語言的汪洋大海不可能全部變成他們試管里的蒸餾水。上海方言的最佳保存處是滑稽戲,而周立波又把這種保存範圍擴大了,用心拓展那些離普通
話更遠的部位,並且特別喜歡在那些部位逗留玩耍。我發現,在劇場中,觀眾反應最為熱烈的,大多也在那些且,幾乎所有上了一點年紀的上海人都明白,那種語言方式在表情達意方面實在有一種無法替代的風味。天下語言,在履行大範圍的交流使命之外,還必須保存一種小範圍的異態風味,因為那里沉澱著文化和文學的最隱秘結晶。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得不經常要與那些一手捧著字典、一手舉著放大鏡的“語文酷隸”吵架,一次次告訴他們,人類語言的汪洋大海不可能全部變成他們試管里的蒸餾水。上海方言的最佳保存處是滑稽戲,而周立波又把這種保存範圍擴大了,用心拓展那些離普通話更遠的部位,並且特別喜歡在那些部位逗留玩耍。我發現,在劇場中,觀眾反應最為熱烈的,大多也在那些部位。
這給周立波帶來一個“悖論”︰他的精彩段落,難于傳達給上海之外的觀眾,因此,他也就未必在全國走紅。對此,我曾與他作過一次交談。我認為,上海的觀眾已經夠多了,更何況海內外還有那麼多上海人。他的演出,完全可以扎營于上海,有空可以到上海人特別集中的一些城市去巡演,包括歐、美的一些名城。遠在千里之外的上海人聚集在一起痛痛快快听幾個小時伴隨他們長大的市井鄉音,實在是一種無上的享受。
周立波有心,把他演出中隨口吐出的那些上海方言詞匯搜集成書,並用自己演出時的語境、語片,作為那些方言詞匯的“句例”。這種做法,對于上海方言的保存、繼承、發揚大有好處,也為中國方言文化的發展做了一個不錯的示範。當然,這也是傳播他作品的一個聰明方式。
周立波的作品經常變換,三天兩頭都在更新,但上海方言卻是一種比較穩定的存在,讓人想到一座車水馬龍的大都市的文化固執。因此,我更看重這本書在方言闡釋上的功能。
是為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