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征討太平天國——封建王朝下的大儒人生
展開歷史的畫卷,定格曾國藩的一生。他成帝王之業,修己之德,既有忠君愛民之心,也有成全一己之德的駐心;有誠實守信的一面,也有虛偽奸詐的一面;既有扼斷長江佔山為王的赳赳豪氣、霸氣和匪氣,也有文人腐儒特有的怯懦、自卑和心虛;他既可以把道德文章作得冠冕堂皇讓人心悅誠服地奉為圭(自木 nie),又可以翻覆雲雨殺人不眨眼。歷史的局限、時代的局限、社會的局限,成為曾國藩人性的枷鎖。
夢碎金陵——假如歷史可以假設
以洪秀全等人為原型,假如沒發生所謂的天京事件;假如天國的東南西北各王能夠融洽相處、心有靈犀;假如他們的軍事策略和行動都是正確的,最後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奪取了政權,建立了真正的太平天國,那時候,它能夠像當年承諾的那樣,實現“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社會嗎?它如何抵制外來侵略,如何管理國家,如何讓中國走向獨立、富強與現代化?
一個英雄孤獨的抗英戰爭
面對強大的英帝國,如果抵抗注定要失敗,而且損失也更為慘重,是否還應抵抗?這是個政治問題。一個出色的政治家不應是個盲動者,他考慮的首先應該是國家利益、人民的利益。尤其在國家尊嚴受損、民族存亡之時,一個民族需要竭力去捍衛其道德尊嚴和精神訴求。一個喪失斗志、甘受摧毀、奴化的民族是一個可悲而低下的民族,也是最沒有希望的民族。林則徐去了,這是大清王朝的悲哀和損失,更是民族的不幸,是華夏大地的不幸……
晚清帝國下民族的悲情
盡管在遭遇外敵入侵時,人民都進行了抵抗,但是在軟弱的統治框架下,一切民族的抗爭都顯得蒼白無力。他們以勝利者的身份品嘗著失敗者的苦果,以成功者的身份向失敗者屈膝。于是他們憤怒著,一步步隨腐朽的晚清走入歷史的故紙堆里,留給後人無限的悲傷。
權力女人——慈禧與晚清政府
慈禧是無辜的,在一定程度上不是她選擇了清朝,而是清朝選擇了她。她走進深宮大院,除了為生存而奪取權力,還能做什麼?她不具有一個君主應該有的高瞻遠矚和魄力,卻涉足了政治。長期受到封建文化,尤其是封建帝王文化的燻陶,她又怎麼去引導數億中國人走向新時代?所以筆者認為,封建王朝的滅亡是整個封建統治階層的腐敗,是時代所趨,而不是慈禧一個人的錯。
中法戰爭下的晚清風雲史
日本軍國主義留在中國人心頭的千年傷痛
歷史陰雲揮之不去——義和團運動
八國聯軍——翻不過去的中華恥辱
從晚清到共和——歷史人物不容錯讀
三十四年悲情史——光緒一生的不堪記憶
剪不掉大辮的袁世凱
顧維鈞,我的1919年
失地在哭泣——晚清王朝下的國土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