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中國最古老最深邃的佔筮經典,也是一部凝結著遠古先民睿智卓識的哲學巨著,被喻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它以一陰一陽的排列組合,包羅時空萬象,闡釋天人義理。
《圖解易經國醫絕學》以令人耳目一新的現代圖解形式,將《易經》中奇特豐富的養生保健方法化繁為簡,精確解讀八卦玄機、陰陽互合、五行相生相克的智慧,傳遞出醫易同源、醫易相通之妙理,是從《易經》通向傳統中醫養生世界的捷徑。
全書進一步闡釋了天人合一、五運六氣與中醫經絡學說,結合實踐來追索疾病根源,探究人類體制與病源的玄妙關系,是現代讀者體悟生命、提升健康質量、實現延年益壽的不二閱讀之選。
目錄
易經主要元素簡略圖說
不同體制之人的養生方法
人體標準經穴部位圖
編者序︰國醫絕學的震撼和驚喜
本書內頁圖示
第一章 用《易經》的全息思維解析宇宙真相
01.東方奇書/古老深邃的卜筮經典
02.天人合一/用整體的視角把握世界
03.醫易同源/懸壺濟世的養生熱點
04.宇宙縮影/八卦打開《易經》之門
05.萬象之形/八卦對應八髒器
06.返璞歸真/八卦的神奇象數療法
07.陰陽平和/乾卦體制人的養生
08.以燥去濕/坤卦體制人的養生
09.宜無溫少寒/坎卦體制人的養生
10.多靜少氣/離卦體制人的養生
11.少生氣為佳/卦體制人的養生
12.相生相克/五行是《易經》的靈魂
13.順應自然/五在不同季候的重要作用
14.延年益壽/人體中的“五行”與中醫學
15.平分天下/陰陽是《易經》的精髓
16.通向健康/陰陽是判斷事物變化的法則
17.形神不離/陰陽協調是養生的大智慧
18.順應陰陽/ 掌握四季養生之道的秘訣
第二章 五行與五髒六腑的養生淵源
01.防病祛病/從大自然中補養人的五髒六腑
02.青春之樹/ 肝在人體中的作用至關重要
03.大不能補虛勞/雞對于肝髒有很好的保健效果
04.重視食療/ 采用正確的方法保肝養肝
05.我心飛揚/點燃強健的青春活力
06.平靜舒暢/ 充分調養心主神志的功能
07.心為君王/震卦食物能很好補養心髒
08.千古名方/傳統中醫養心有術
09.命定要穴/神門穴能強有力地補益心氣
10.生化之源/旺盛的精、氣、神因脾集聚
11.寬容大度/心平氣和方能健康養胃
12.平衡膳食/選擇食療增強脾健功能
13.先天元氣/補脾當靠屬坤卦的黑色食品
14.推動日月/肺能連通天地精華
15.藥食同源/給肺穿上滋潤溫暖的“外套”
16.通調水道/ 愛護人體最嬌嫩的肺髒
17.生命之水/ 腎的孕育永不停息
18.蒸化水津/主導人體水液的新陳代謝
19.扶助正氣/ 腎精富足則健壯有力
20.永恆主題/最佳的本能養生唯獨性愛
第三章 卦象對應人體的三個重要部位
01.剛健奮發/ 腦為乾天人人更加寬廣
……
第四章 人與天合是養生的最高境界
第五章 起居保健契合立體化養生
第六章 五彩繽紛也能調理身心
第七章 尋找適合自身的養生策略
不同體制之人的養生方法
人體標準經穴部位圖
編者序︰國醫絕學的震撼和驚喜
本書內頁圖示
第一章 用《易經》的全息思維解析宇宙真相
01.東方奇書/古老深邃的卜筮經典
02.天人合一/用整體的視角把握世界
03.醫易同源/懸壺濟世的養生熱點
04.宇宙縮影/八卦打開《易經》之門
05.萬象之形/八卦對應八髒器
06.返璞歸真/八卦的神奇象數療法
07.陰陽平和/乾卦體制人的養生
08.以燥去濕/坤卦體制人的養生
09.宜無溫少寒/坎卦體制人的養生
10.多靜少氣/離卦體制人的養生
11.少生氣為佳/卦體制人的養生
12.相生相克/五行是《易經》的靈魂
13.順應自然/五在不同季候的重要作用
14.延年益壽/人體中的“五行”與中醫學
15.平分天下/陰陽是《易經》的精髓
16.通向健康/陰陽是判斷事物變化的法則
17.形神不離/陰陽協調是養生的大智慧
18.順應陰陽/ 掌握四季養生之道的秘訣
第二章 五行與五髒六腑的養生淵源
01.防病祛病/從大自然中補養人的五髒六腑
02.青春之樹/ 肝在人體中的作用至關重要
03.大不能補虛勞/雞對于肝髒有很好的保健效果
04.重視食療/ 采用正確的方法保肝養肝
05.我心飛揚/點燃強健的青春活力
06.平靜舒暢/ 充分調養心主神志的功能
07.心為君王/震卦食物能很好補養心髒
08.千古名方/傳統中醫養心有術
09.命定要穴/神門穴能強有力地補益心氣
10.生化之源/旺盛的精、氣、神因脾集聚
11.寬容大度/心平氣和方能健康養胃
12.平衡膳食/選擇食療增強脾健功能
13.先天元氣/補脾當靠屬坤卦的黑色食品
14.推動日月/肺能連通天地精華
15.藥食同源/給肺穿上滋潤溫暖的“外套”
16.通調水道/ 愛護人體最嬌嫩的肺髒
17.生命之水/ 腎的孕育永不停息
18.蒸化水津/主導人體水液的新陳代謝
19.扶助正氣/ 腎精富足則健壯有力
20.永恆主題/最佳的本能養生唯獨性愛
第三章 卦象對應人體的三個重要部位
01.剛健奮發/ 腦為乾天人人更加寬廣
……
第四章 人與天合是養生的最高境界
第五章 起居保健契合立體化養生
第六章 五彩繽紛也能調理身心
第七章 尋找適合自身的養生策略
序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高居四書五經之首的就是《易經》,號稱“ 群經之首,大道之源”,並形成了獨特的易學研究體系,也逐漸成為中國思想史發展的主體脈絡,奠定了中國哲學的理論根基。從五千年前直到今天,其影響力仍十分巨大,甚至成為現代高科技,如計算機二進制的啟蒙學說。
《易經》講究陰陽相濟、剛柔有應;提倡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它以象征陽爻的“一”和象征陰爻的“--”為基本符號,由八卦中任意兩卦交相疊合而成的六十四卦為基本圖形,來說明宇宙萬物的一切現象,並通過佔筮來啟示天道、陳道、地道的變化規律。《系辭》中說“一楊一陽之謂道”,天地間一切事物因時因地,或陽剛或因肉的變化法則,正是宇宙的法則,人生的法則,也就是天理和人道。《易經》闡明的天道、地道、人道的變化法則,是宇宙精髓的所在,也是人生立身處世的原則。《道德經》里有八十八句經文來自《易經》;世界上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一部醫學著作《皇帝內經》更深受《易經》影響,滿書貫穿著陰陽、五行、八卦、太極,強調人體同宇宙自然“天人合一”的關系,基本原則是“順自然,保正氣”,形成了中國人對治病、養生的獨特見解。
養生,又稱攝生、道生、養性、衛生、保生、壽世等,養生一詞最早見于道家書籍《莊子》內篇。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中華養生產生于上古先民為抵御嚴酷的自然環境,以便更好地調整體力、防治疾病,而根據生命的發展規律,運用科學的方法來達到保養生命、增進智慧、延長壽命的目的,這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認真總結生命經驗的結果。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文化的發展,攝生養性的內容已逐步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中國養生學。
中國古代的養生之道,內容浩繁,立論精湛,如《老子》主張順乎自然,清靜無為;《莊子》揭示了靜動結合以養神;《管子》以“平正”養生;戰國《子華子》以“動”養生;魏末嵇康《養生論》重視調攝,主張形神共養;東晉葛洪《抱樸子》主張恬愉淡泊,創胎息功法;齊梁陶弘景《養性延命錄》主張清心寡欲以養神,動以養形;南北朝顏之推《顏氏家訓》提倡“愛養神明,調護氣息,慎節起臥,均適寒暄,禁忌食飲,將餌藥物”;唐代孫思邈《千金翼方》主張動以養形,秘固保精;明代張景岳《景岳全書》認為治形必以精血為先,虛靜以養心神,等等。由此看來,養生學說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
《易經》講究陰陽相濟、剛柔有應;提倡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它以象征陽爻的“一”和象征陰爻的“--”為基本符號,由八卦中任意兩卦交相疊合而成的六十四卦為基本圖形,來說明宇宙萬物的一切現象,並通過佔筮來啟示天道、陳道、地道的變化規律。《系辭》中說“一楊一陽之謂道”,天地間一切事物因時因地,或陽剛或因肉的變化法則,正是宇宙的法則,人生的法則,也就是天理和人道。《易經》闡明的天道、地道、人道的變化法則,是宇宙精髓的所在,也是人生立身處世的原則。《道德經》里有八十八句經文來自《易經》;世界上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一部醫學著作《皇帝內經》更深受《易經》影響,滿書貫穿著陰陽、五行、八卦、太極,強調人體同宇宙自然“天人合一”的關系,基本原則是“順自然,保正氣”,形成了中國人對治病、養生的獨特見解。
養生,又稱攝生、道生、養性、衛生、保生、壽世等,養生一詞最早見于道家書籍《莊子》內篇。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中華養生產生于上古先民為抵御嚴酷的自然環境,以便更好地調整體力、防治疾病,而根據生命的發展規律,運用科學的方法來達到保養生命、增進智慧、延長壽命的目的,這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認真總結生命經驗的結果。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文化的發展,攝生養性的內容已逐步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中國養生學。
中國古代的養生之道,內容浩繁,立論精湛,如《老子》主張順乎自然,清靜無為;《莊子》揭示了靜動結合以養神;《管子》以“平正”養生;戰國《子華子》以“動”養生;魏末嵇康《養生論》重視調攝,主張形神共養;東晉葛洪《抱樸子》主張恬愉淡泊,創胎息功法;齊梁陶弘景《養性延命錄》主張清心寡欲以養神,動以養形;南北朝顏之推《顏氏家訓》提倡“愛養神明,調護氣息,慎節起臥,均適寒暄,禁忌食飲,將餌藥物”;唐代孫思邈《千金翼方》主張動以養形,秘固保精;明代張景岳《景岳全書》認為治形必以精血為先,虛靜以養心神,等等。由此看來,養生學說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