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今天,當今世界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全球化增加了異文化的相互踫撞,正視各國間的文化差異,已成為“地球村”人們面臨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課題。

本書作者試圖以自己在泰國托缽修行的切身體驗為例,深入淺出地向讀者破解這一現代難題。指出︰異文化理解存在著兩條道路,其一是從接觸異文化抵達對自己文化的理解,其二是從知曉自己的文化增益對異文化的理解。

書中不乏對當今世界熱點話題的思索,表現了哲學思辨式的內省;同時一以貫之地體現著作者素有的寬容禮讓、平和開放的精神,對于我們時下如何學習和理解異文化,構建社會和諧,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青木保,1938年出生于日本東京,文化人類學專家。歷任日本大阪大學、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教授,泰國國立橋拉倫貢火學和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研究所、人類系研究員,法國國立巴黎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德國昆斯丹茨大學客員教授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名譽教授、上海同濟大學亞太研究中心顧問教授等。2007年4月就任日本文化廳廳長。

自1965年以來從事以東南亞為主的文化人類學調查研究,並在法國、英國等歐洲各國以及美國進行有關文化政策和文化機構的調查研究。1985年獲三得力學藝獎、1990年獲吉野作造獎、2000年獲紫綬褒獎。主要著作有︰《文化的翻譯》、《在泰國的寺院》、《文化的否定性》、《儀禮的象征性》、《境界的時間》、《逆光的東洋學》等。
 

目錄

中文版序言 致中國讀者
代序 青木先生其人其書
日文版序言 當今的世界
第一章 面向異文化
1.沉重的文化
2.對異文化的向往
第二章 體驗異文化
1.在曼谷的僧侶修行
2.臨界的時間
3.禮儀的意義
第三章 異文化的警告
1.對異文化的偏見和成見
2.定型化的危險性
3.文化的沖突
第四章 與異文化的對話
1.文化的翻譯
2.何謂“混成文化”
3.生活在文化的臨界點
4.本土文化與異文化
後記
附錄
以相互理解為視角的日本研究
 

1982年1月,筆者來到日本。作為“文革”後中國的第一批在大學教授日本文化的教師公派赴日留學。當時的中國還處于“文革”風暴接近平息,全國上下一致探討擺脫貧困的求索之中。號稱經濟大國日本的世風民情、尤其是反映出與近代化的進展相矛盾之處令筆者震驚、疑惑繼而迷惘,直到讀了一本名為《在泰國的僧院》,中央公論出版的書。

書中描寫了這樣一個場景︰兒子就要入寺修行,遠游他鄉,送別的母親淚流滿面。在作者眼中,母親的淚水無疑是在訴說著無盡的傷感和悲戚,然而在泰國人看來,這淚水中飽含的卻是一位母親看到孩子終于長大成人,感到自己多年的含辛茹苦終有回報時的欣慰和喜悅。一樣是淚灑衣襟,一樣是舐犢情深,但日本人和泰國人卻感受到傷感和悲戚、欣慰和喜悅這樣截然相反的情感。作者在書中形容自己從這種差異中,受到了“靈魂的震動”和“心靈的洗禮”,而作為讀者的筆者則從作者筆下感受到了接觸異文化、發現異文化進而理解異文化的樂趣和意義,並由此開始了自己對于日本文化和中日文化比較探索。這本引領筆者走上日本文化以及日本文化比較研究之路的《在泰國的僧院》,其作者正是青木先生。

真正與青木先生結識是在10年後日本國民文化節的公開演講會上。會議討論的題目是“亞洲的色彩與氣息”。這樣一個抽象而略顯艱澀的話題,加上日本媒體的現場直播,從接受演講起我一直感到十分緊張。沒想到面對主持者對亞洲的香氣的提問,青木先生首先回答說“最香的氣息是剛做好飯菜的香味兒”。這孩子般質樸卻又充滿哲理的發言讓會場的氣氛頓時放松下來。隨後,沿著青木先生的思路,筆者也以自己的紅色上裝為切入點,就“紅色”在中國文化中的意義作了一番發言。應該以何種心態里對待學問,又應該以何種方法來研究外國文化?這是筆者長期以來都在苦苦思索而又不得要領之處。青木先生的一句話讓筆者看到了以生活的視角來研究文化,從最簡單、最通俗的事例中探尋文化精髓的可能性。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