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新中國成立以后的中國歷史學研究經歷了一個曲折的歷程,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

第一個階段是1949—1965年,這是歷史學研究的曲折發展時期,這一階段學者們普遍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洗禮,自覺運用馬列主義與唯物史觀進行歷史研究,圍繞着古史分期問題、中國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問題、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農民戰爭問題、漢民族的形成問題等課題,學術界展開了長期的討論,取得了不少成績,有力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發展,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研究領域較為單一;受「左」傾和教條主義的影響,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簡單化、公式化;以論帶史的現象普遍;有時甚至混淆了學術與政治的界限。

第二個階段是1966—1976年,這一階段由於受「文化大革命」的沖擊,除了二十四史點校和《中國歷史地圖集》的編繪等個別項目因受中央領導的支持得以繼續進行外,大陸學者正常的歷史研究工作幾乎全部中斷;影射史學泛濫成災;許多學者在政治運動中受盡折磨,學術尊嚴遭受嚴重踐踏;更為嚴重的是學術人才的培養工作完全中斷,造成了學界難以彌補的學術斷層現象。

第三個階段是1977年特別是1978年以后,隨着「四人幫」的被粉碎和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中國的歷史研究開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這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研究隊伍的壯大。老一輩學者在重新投入研究工作,發表大量高質量論著的同時,還積極進行人才的培養,一大批博士、碩士加入到了研究隊伍中,這些「文革」結束后培養出來的年輕一代學者目前已經成為學術研究的中堅力量。第二是研究期刊和研究團體的紛紛涌現,為學者們發表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第三是研究方法的提高。學者們在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研究時,不再簡單化、公式化地照搬照抄革命導師的經典論述,而是運用唯物史觀辯證地進行學術研究;與此同時,學者們也努力借鑒海外的各種學術流派,如年鑒學派、計量史學、現代化史學等的研究方法,將之運用於自己的學術研究中。第四是研究視野的拓寬。學者們的研究領域廣泛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民族及中外關系等各個領域;開始研究社會和經濟生活、物質文明、文化及思想史、心態史、城市史等領域。第五是研究水平的迅速提高。隨着觀念的轉變和視野的開闊,學者們的研究成果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看都有顯著的提高。第六是對外學術交流的頻繁。中外學者之間進行了及時而頻繁的溝通,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對於雙方研究的進步都起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在這三十年中,許多重要的研究項目得以完成,如《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卷》、《中國歷史大辭典》、白壽彝總主編的《中國通史》、「夏商周斷代工程」等,學術研究呈現出空前的繁榮。特別是對於歷史理論和方法的探討,考古發現和新史料的不斷涌現,多學科結合的研究趨勢等,將為歷史學今后的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
 

目錄

中國歷史編
提要(Abstract)
第一章 概說
第二章 三十年來的中國歷史學研究(上篇)
第一節 先秦秦漢史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史
第三章 三十年來的中國歷史學研究(中篇)
第一節 宋遼夏金元史研究
第二節 明清史研究
第四章 三十年來的中國歷史學研究(下篇)
第一節 中華民國史研究的勃興
第二節 政治軍事史研究的進展
第三節 現代大學及學術史研究的崛起
第四節 思想文化史的升溫
第五節 社會經濟史的復興
第五章 結語
世界歷史編
提要(Abstract)
第一章 三十年學術發展概況
第二章 三十年重大學術進展
第一節 關於世界歷史體系的探索
第二節 關於世界歷史上革命與改革的反思
第三節 關於世界古代史若干問題的研究
第四節 關於歐洲中世紀歷史若干問題的研究
第五節 關於資本主義發展史的研究
第六節 關於蘇聯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反思
第七節 關於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和新興發展中國家發展道路的研究
第八節 三十年來關於20世紀戰爭與和平問題的研究
第九節 關於歐洲近代思想史研究
第三章 問題與展望
后記
 

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在黨中央陶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迎來了新的春天。改革開放的三十年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與社會共進步、與時代同發展、與祖國共命運、與人民同呼吸的三十年,更是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釋放潛力、彰顯活力、壯大實力、提升能力的三十年。三十年來,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長足進步作出了突出貢獻。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在恢復中得到了發展,在發展中得到了加強,一個門類較為齊全、適應各層次人才培養需要的學科體系和教材體系初步形成。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隊伍的人員結構不斷優化,整體素質不斷提高,研究實力不斷增強。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產出了一大批元愧於時代、具有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在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政育人、服務社會方面發揮了重要影響。與此同時,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管理體制也在不斷深化改革中積極推進,一個質量導向明確、評估監督有力、竟爭流動有序、成果轉化迅速、組織運行高效的管理體制機制正在形成。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公∏、客觀總結改革開放三十年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進程、發展特點和發展成就,是以改草創新精神,進一步推進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重要前提和迫切需要。作為中國改草開放三十年波瀾壯闊歷史進程的見證者、參與者和研究者,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走過了不同尋常的道路,有成績值得驕傲,有經驗需要總結。我欣喜地看到,百余位高校知名學者本着高度負責的精神和歷史使命感,在較短的時間內高質量地完成了《中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1978—2008)》編撰任務,推出了這套彌足珍貴的叢書。這是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三十年的實證研究,既實現了高屋建瓴、融會貫通,把握住了三十年來各學科學術發展宏觀脈絡;又做到了以點帶面、以簡馭繁,提煉出了三十年來各學科學術發展進程中具有根本推動力和全局影響力的重大問題或事件;更基於各學科三十年發展歷史、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對各學科發展未來方向進行了前瞻性的思考和展望。

縱觀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三十年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得到以下重要經驗和啟示:

——黨中央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先后對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作出系列重大決策,切實推進落實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四個「同樣重要」,這是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得以繁榮發展的根本原因。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善於把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貫穿到哲學社會科學事業中去,堅持用發展着的馬克思主義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這是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沿着正確方向發展的根本保證。

——堅持黨的思想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以大力推動學科體系、學術觀點和科研方法的創新,努力在學科建設、教材建設、教育教學等各個環節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這是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不竭源泉。

——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立足國情、面向世界,以深人研究和解決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切實回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提出的一系列重大課題,這是體現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價值的重要基

——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充分發揚學術民主,營造生動活潑、求真務實的學術環境,提倡不同學術觀點、學術流派的爭鳴和切磋,鼓勵大膽探索、勇於創新,這是促進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健康發展的強大動力。

——堅持以人為本,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辦學以人才為本、以教師為主體,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任務。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已經整整三十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積累了大量的寶貴經驗。立足國情,放眼世界,大力推進理論創新,不斷賦予當代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面臨的重要任務,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大有作為。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努力回答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亟待解決、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在理論上不斷有所突破,有所創新,進一步探索適合中國特點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為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與智力支持,為建設以當代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作出重要貢獻,是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責無旁貸的神聖使命和歷史責任。

進人新時期,推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實現新的、更好更快的發展,我們面臨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擁有獨特的、無可比擬的優勢和條件。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推進學科體系、學術觀點、科研方法創新,鼓勵哲學社會科學界為黨和人民事業發揮思想庫作用,推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和優秀人才走向世界。」這是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時期、新的歷史階段,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堤出的重大戰略目標和任務,為進一步繁榮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指明了方向。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對於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高憤哲學社會科學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創新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站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戰略高度,深人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着力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升發展質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充分發揮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繁榮發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源強國,為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李衛紅
二○○八年十月十六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