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是思想中的現實。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哲學,是同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從總體和主流上看,30年來的中國哲學,是以理論的方式表征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哲學,是正在建設的具有中國特色、氣派和風格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改革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整個社會生活,發生了舉世矚目的重大變革。作為這種重大變革的理論表達,哲學已經並正在經歷着自身的變革。從哲學的最基本的理論框架去分析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哲學狀況,大體可以划分為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教科書哲學、80年代以反思教科書為主要內容的哲學改革和90年代以來以現代性的反省為主要內容的后教科書哲學。進入新的世紀,在中央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戰略決策的指導下,建設具有中國特色、氣派和風格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成為中國哲學界共同的努力方向,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起點,是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這一思想路線的哲學基礎,是把實踐確立為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准;這一思想路線的現實意義,是把人們的思想從「兩個凡是」的思想禁錮中解放出來,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辟道路。因此,解放思想首先是一場深刻的思想革命,一場深刻的哲學革命。在這場深刻的思想革命和哲學革命的過程中,我國哲學承擔起相輔相成的雙重使命:推進社會解放思想和實現哲學自身的思想解放。
以「實踐」的觀點重新理解和闡釋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實踐的唯物主義」概括和表達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征和本質,這絕不僅僅是關系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解釋路徑」問題,也絕不僅僅是關系到馬克思主義哲學「如何稱謂」的問題,而是集中地表現了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性理解,深刻地昭示了如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哲學道路問題。
改革開放30年的理論與實踐表明,「實踐的唯物主義」的理論成果,是來源於並服務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理論成果:其一,提出和探索「實踐的唯物主義」的現實基礎和理論前提是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的大討論,而研究和論證「實踐的唯物主義」則在理論層面上深化了這個大討論,從而推進了全社會的思想解放;其二,以「實踐的唯物主義」的基本理念重新理解和闡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能動的反映論,以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理解和闡釋人與世界、主體與客體的關系,這既源於改革開放所要求的批判精神和探索精神,又為這種批判精神和探索精神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其三,「實踐的唯物主義」所凸顯的「主體性」問題和「主體問性」問題,以及由此而凸顯的「交往實踐」問題,不僅從理論上論證和闡發了改革開放所要求的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而且從理論上探索和回答了「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人的實踐問題;其四,「實踐的唯物主義」所提出的人的歷史活動與歷史的發展規律的關系問題,從理論上回答歷史發展的必然性與偶然性、現實性與可能性、趨向性與選擇性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從而為從歷史發展規律上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深層次的哲學思想;其五,「實踐的唯物主義」是從「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出發去理解人與世界的關系,「歷史」地理解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我的關系,因而既是以「發展」的觀點和「變革」的理念去回應社會生活提出的全部問題,又是對「發展」本身的哲學反思,從而為科學發展觀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資源;其六,「實踐的唯物主義」深入地探索和回答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改變世界」的「世界觀」這個最為根本的理論問題,從而在哲學世界觀上為堅定不移地繼續解放思想、堅定不移地繼續改革開放提供了最為根本的理論支撐。
「發展才是硬道理。」這是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理念。這個基本理念改變了中國,使中國實現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正是在發展的過程中,面對各種新的機遇和挑戰,不斷地深化了對發展的認識,形成了指導全部工作的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的戰略思想。以「實踐的唯物主義」為基本理念的當代中國哲學,在關於「發展」的哲學研究中,為深入理解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哲學學科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這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氣派和風格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奠定了堅實基礎。進入21世紀,我國的哲學學科建設和哲學教育改革獲得了新的體制性支持。一批高校的哲學學科被確定為國家重點學科,一批高校的哲學研究機構被確定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一批高校的哲學研究基地被確定為「985工程」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一批高校哲學院系的申報研究課題被確定為國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社科基金的重大或重點項目。尤為重要的是,中央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把編寫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材列為首批重點建設項目,並先后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中國哲學史、西方哲學史、倫理學、宗教學等教材列為重點建設項目。自2001年至2007年,連續七屆的「馬克思哲學論壇」,深入地探索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價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化的反思、構建當代形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范式等重大問題。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術研討,進而延伸為中國哲學、西方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對話」研究,特別把建構具有中國特色、氣派和風格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中國哲學界的共同使命。探索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取得了越來越廣泛的共識,並取得了越來越豐富的研究成果。
隨着中國日益融入國際社會,如何提高和擴大我國文化的「思想力」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力量,已成為我國社會發展尤其是文化發展中的一項重大任務。哲學作為文化的核心部分,在此任務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哲學界已清醒地意識到了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改革開放30年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無論是關於中國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和西方哲學的會通和融合的討論,還是中國哲學合法性的反思和重建;無論是建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的呼聲,還是讓西方哲學「說漢語」的努力,都體現了學者們對此的自覺意識。
恩格斯說:「我們的理論是發展着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並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以理論的方式表征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哲學,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哲學,是反思傳統、面向現實、開拓未來的哲學。堅定不移地繼續解放思想,堅定不移地繼續改革開放,這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路,也是當代中國哲學的無限光明的發展之路。
目錄
提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發展概況
一、偉大的實踐與實踐的哲學
二、解放思想的哲學與哲學的思想解放
三、哲學中的問題與問題中的哲學
四、科學發展與關於發展的哲學
五、建設具有中國特色、氣派和風格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第二部分 重大事件和理論創新
一、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哲學研究
(一)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標准的大討論
(二)哲學原理教科書改革與重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
(三)西方哲學與我國的西方哲學研究
(四)中國傳統哲學與中國哲學研究
(五)現代科技革命與中國的科學技術哲學
(六)美學熱與美學研究
(七)社會轉型與倫理學研究
(八)信息時代與邏輯學研究
(九)終極關懷與宗教學研究
(十)哲學研究與哲學思維方式變革
二、20世紀90年代的哲學研究
(一)哲學觀問題與哲學的理論創新
(二)部門哲學研究的興起及其主要成果
(三)市場經濟與人的存在方式
(四)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興起
(五)中國哲學的蓬勃發展
(六)西方哲學研究及其主要成果
(七)科技哲學的新趨勢及其主要成果
(八)倫理學研究及其主要成果
(九)美學研究及其主要成果
(十)邏輯學研究及其主要成果
(十一)宗教學研究及其主要成果
三、21世紀初的哲學研究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及其當代意義
(二)現代性與資本邏輯的哲學反思
(三)中國哲學、西方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比較研究
(四)人的問題的哲學研究
(五)回應「后形而上學」
(六)以理論方式面向現實的哲學研究
(七)關於發展的哲學研究
(八)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九)探索當代中國哲學的發展道路
(十)哲學范式轉換與哲學的理論創新
(十一)哲學學科建設與哲學教育改革
第三部分 歷史經驗和未來展望
一、面向現實與堅持學術
二、學術研究與理論創新
三、學科建設與體制創新
四、哲學研究與哲學教育
五、走向世界與民族特色
附錄 大事記
Abstract
第一部分 發展概況
一、偉大的實踐與實踐的哲學
二、解放思想的哲學與哲學的思想解放
三、哲學中的問題與問題中的哲學
四、科學發展與關於發展的哲學
五、建設具有中國特色、氣派和風格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第二部分 重大事件和理論創新
一、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哲學研究
(一)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標准的大討論
(二)哲學原理教科書改革與重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
(三)西方哲學與我國的西方哲學研究
(四)中國傳統哲學與中國哲學研究
(五)現代科技革命與中國的科學技術哲學
(六)美學熱與美學研究
(七)社會轉型與倫理學研究
(八)信息時代與邏輯學研究
(九)終極關懷與宗教學研究
(十)哲學研究與哲學思維方式變革
二、20世紀90年代的哲學研究
(一)哲學觀問題與哲學的理論創新
(二)部門哲學研究的興起及其主要成果
(三)市場經濟與人的存在方式
(四)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興起
(五)中國哲學的蓬勃發展
(六)西方哲學研究及其主要成果
(七)科技哲學的新趨勢及其主要成果
(八)倫理學研究及其主要成果
(九)美學研究及其主要成果
(十)邏輯學研究及其主要成果
(十一)宗教學研究及其主要成果
三、21世紀初的哲學研究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及其當代意義
(二)現代性與資本邏輯的哲學反思
(三)中國哲學、西方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比較研究
(四)人的問題的哲學研究
(五)回應「后形而上學」
(六)以理論方式面向現實的哲學研究
(七)關於發展的哲學研究
(八)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九)探索當代中國哲學的發展道路
(十)哲學范式轉換與哲學的理論創新
(十一)哲學學科建設與哲學教育改革
第三部分 歷史經驗和未來展望
一、面向現實與堅持學術
二、學術研究與理論創新
三、學科建設與體制創新
四、哲學研究與哲學教育
五、走向世界與民族特色
附錄 大事記
序
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在黨中央陶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迎來了新的春天。改革開放的三十年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與社會共進步、與時代同發展、與祖國共命運、與人民同呼吸的三十年,更是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釋放潛力、彰顯活力、壯大實力、提升能力的三十年。三十年來,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長足進步作出了突出貢獻。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在恢復中得到了發展,在發展中得到了加強,一個門類較為齊全、適應各層次人才培養需要的學科體系和教材體系初步形成。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隊伍的人員結構不斷優化,整體素質不斷提高,研究實力不斷增強。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產出了一大批元愧於時代、具有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在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政育人、服務社會方面發揮了重要影響。與此同時,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管理體制也在不斷深化改革中積極推進,一個質量導向明確、評估監督有力、竟爭流動有序、成果轉化迅速、組織運行高效的管理體制機制正在形成。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公Π、客觀總結改革開放三十年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進程、發展特點和發展成就,是以改草創新精神,進一步推進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重要前提和迫切需要。作為中國改草開放三十年波瀾壯闊歷史進程的見證者、參與者和研究者,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走過了不同尋常的道路,有成績值得驕傲,有經驗需要總結。我欣喜地看到,百余位高校知名學者本著高度負責的精神和歷史使命感,在較短的時間內高質量地完成了《中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1978—2008)》編撰任務,推出了這套彌足珍貴的叢書。這是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三十年的實證研究,既實現了高屋建瓴、融會貫通,把握住了三十年來各學科學術發展宏觀脈絡;又做到了以點帶面、以簡馭繁,提煉出了三十年來各學科學術發展進程中具有根本推動力和全局影響力的重大問題或事件;更基於各學科三十年發展歷史、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對各學科發展未來方向進行了前瞻性的思考和展望。
縱觀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三十年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得到以下重要經驗和啟示:
——黨中央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先後對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作出系列重大決策,切實推進落實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四個「同樣重要」,這是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得以繁榮發展的根本原因。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善於把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貫穿到哲學社會科學事業中去,堅持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這是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沿著正確方向發展的根本保證。
——堅持黨的思想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以大力推動學科體系、學術觀點和科研方法的創新,努力在學科建設、教材建設、教育教學等各個環節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這是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不竭源泉。
——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立足國情、面向世界,以深人研究和解決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切實回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提出的一系列重大課題,這是體現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價值的重要基
——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充分發揚學術民主,營造生動活潑、求真務實的學術環境,提倡不同學術觀點、學術流派的爭鳴和切磋,鼓勵大膽探索、勇於創新,這是促進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健康發展的強大動力。
——堅持以人為本,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辦學以人才為本、以教師為主體,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任務。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已經整整三十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積累了大量的寶貴經驗。立足國情,放眼世界,大力推進理論創新,不斷賦予當代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面臨的重要任務,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大有作為。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努力回答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亟待解決、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在理論上不斷有所突破,有所創新,進一步探索適合中國特點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為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與智力支持,為建設以當代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作出重要貢獻,是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責無旁貸的神聖使命和歷史責任。
進人新時期,推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實現新的、更好更快的發展,我們面臨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擁有獨特的、無可比擬的優勢和條件。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推進學科體系、學術觀點、科研方法創新,鼓勵哲學社會科學界為黨和人民事業發揮思想庫作用,推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和優秀人才走向世界。」這是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時期、新的歷史階段,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堤出的重大戰略目標和任務,為進一步繁榮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指明了方向。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對於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高憤哲學社會科學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創新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站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戰略高度,深人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著力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升發展質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充分發揮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繁榮發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源強國,為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李衛紅
二○○八年十月十六日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公Π、客觀總結改革開放三十年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進程、發展特點和發展成就,是以改草創新精神,進一步推進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重要前提和迫切需要。作為中國改草開放三十年波瀾壯闊歷史進程的見證者、參與者和研究者,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走過了不同尋常的道路,有成績值得驕傲,有經驗需要總結。我欣喜地看到,百余位高校知名學者本著高度負責的精神和歷史使命感,在較短的時間內高質量地完成了《中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1978—2008)》編撰任務,推出了這套彌足珍貴的叢書。這是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三十年的實證研究,既實現了高屋建瓴、融會貫通,把握住了三十年來各學科學術發展宏觀脈絡;又做到了以點帶面、以簡馭繁,提煉出了三十年來各學科學術發展進程中具有根本推動力和全局影響力的重大問題或事件;更基於各學科三十年發展歷史、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對各學科發展未來方向進行了前瞻性的思考和展望。
縱觀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三十年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得到以下重要經驗和啟示:
——黨中央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先後對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作出系列重大決策,切實推進落實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四個「同樣重要」,這是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得以繁榮發展的根本原因。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善於把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貫穿到哲學社會科學事業中去,堅持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這是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沿著正確方向發展的根本保證。
——堅持黨的思想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以大力推動學科體系、學術觀點和科研方法的創新,努力在學科建設、教材建設、教育教學等各個環節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這是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不竭源泉。
——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立足國情、面向世界,以深人研究和解決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切實回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提出的一系列重大課題,這是體現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價值的重要基
——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充分發揚學術民主,營造生動活潑、求真務實的學術環境,提倡不同學術觀點、學術流派的爭鳴和切磋,鼓勵大膽探索、勇於創新,這是促進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健康發展的強大動力。
——堅持以人為本,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辦學以人才為本、以教師為主體,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任務。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已經整整三十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積累了大量的寶貴經驗。立足國情,放眼世界,大力推進理論創新,不斷賦予當代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面臨的重要任務,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大有作為。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努力回答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亟待解決、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在理論上不斷有所突破,有所創新,進一步探索適合中國特點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為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與智力支持,為建設以當代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作出重要貢獻,是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責無旁貸的神聖使命和歷史責任。
進人新時期,推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實現新的、更好更快的發展,我們面臨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擁有獨特的、無可比擬的優勢和條件。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推進學科體系、學術觀點、科研方法創新,鼓勵哲學社會科學界為黨和人民事業發揮思想庫作用,推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和優秀人才走向世界。」這是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時期、新的歷史階段,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堤出的重大戰略目標和任務,為進一步繁榮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指明了方向。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對於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高憤哲學社會科學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創新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站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戰略高度,深人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著力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升發展質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充分發揮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繁榮發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源強國,為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李衛紅
二○○八年十月十六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