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在全國無黨派人士考察團於2006年圍繞欠發達地區資源開發補償機制進行專題調研的考察報告的基礎上完善而成的。全書共分7章,前4章在全國層面上對我國建立健全資源開發補償機制的意義、現有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存在的問題和歷史根源、完善欠發達地區資源開發補償機制需要重點解決的7個問題進行了分析,並提出相關的對策建議;后3章分別是全國無黨派人士考察團赴新疆進行的專題調研報告以及黑龍江和甘肅兩省的無黨派人士所作的先期調研報告。
本書適合國家相關法律制定部門、礦業行政主管部門、礦業科研院所和高校以及對我國礦產資源開發補償機制改革感興趣的人士閱讀、參考。
目錄
序一為國獻策譜新篇
序二
引言
第一章 解決欠發達地區資源開發補償問題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課題
第一節 我國欠發達地區資源分布與開發利用現狀
第二節 我國資源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
第三節 探索欠發達地區資源開發補償機制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課題
第二章 欠發達地區資源開發補償存在的問題及其歷史根源
第一節 我國資源開發補償機制的歷史沿革和存在的問題
第二節 我國資源開發補償存在問題的歷史根源
第三章 完善欠發達地區資源開發補償機制應處理好七大問題
第一節 國有礦山企業政策性負擔和稅費體制改革
第二節 礦產資源稅費制度的改革
第三節 地質勘探體制改革和探礦權、采礦權管理制度改革
第四節 我國資源型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的問題
第五節 資源開發中的生態和環境治理問題
第六節 如何避免「礦竭城衰」
第七節 如何進行衰退產業援助和資源枯竭城市轉型
本章附錄 一份關於資源消費稅的研究報告
第四章 我國欠發達地區資源開發補償機制改革的總體思考與建議
第五章 新疆資源開發補償問題調研報告
第六章 西北生態脆弱區資源開發補償和可持續發展研究——甘肅省的調查與政策建議
第一節 西北生態脆弱區在我國整體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與地位
第二節 甘肅省生態脆弱區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第三節 實行可持續發展的意見與建議
第七章 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調研報告
本章附錄一 黑龍江省大慶石油資源城市經濟轉型專題調研報告
本章附錄二 黑龍江省煤礦城市經濟轉型和國有礦產企業改革專題調研報告
本章附錄三 黑龍江省伊春市經濟轉型專題調研報告
參考文獻
序二
引言
第一章 解決欠發達地區資源開發補償問題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課題
第一節 我國欠發達地區資源分布與開發利用現狀
第二節 我國資源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
第三節 探索欠發達地區資源開發補償機制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課題
第二章 欠發達地區資源開發補償存在的問題及其歷史根源
第一節 我國資源開發補償機制的歷史沿革和存在的問題
第二節 我國資源開發補償存在問題的歷史根源
第三章 完善欠發達地區資源開發補償機制應處理好七大問題
第一節 國有礦山企業政策性負擔和稅費體制改革
第二節 礦產資源稅費制度的改革
第三節 地質勘探體制改革和探礦權、采礦權管理制度改革
第四節 我國資源型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的問題
第五節 資源開發中的生態和環境治理問題
第六節 如何避免「礦竭城衰」
第七節 如何進行衰退產業援助和資源枯竭城市轉型
本章附錄 一份關於資源消費稅的研究報告
第四章 我國欠發達地區資源開發補償機制改革的總體思考與建議
第五章 新疆資源開發補償問題調研報告
第六章 西北生態脆弱區資源開發補償和可持續發展研究——甘肅省的調查與政策建議
第一節 西北生態脆弱區在我國整體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與地位
第二節 甘肅省生態脆弱區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第三節 實行可持續發展的意見與建議
第七章 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調研報告
本章附錄一 黑龍江省大慶石油資源城市經濟轉型專題調研報告
本章附錄二 黑龍江省煤礦城市經濟轉型和國有礦產企業改革專題調研報告
本章附錄三 黑龍江省伊春市經濟轉型專題調研報告
參考文獻
序
自然資源是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人口增長和人類社會的發展對自然資源有着巨大的需求。然而,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在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同時,也可能會帶來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隨着資源耗竭,會帶來產業衰退和資源型城市的社會轉型問題。若這些問題處理不好,就會影響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影響到社會的安定和諧。
我國雖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均資源儲量相對貧乏。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我國每一項資源的人均儲量,包括相對豐富的煤炭資源均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同時,我國的資源儲備主要集中在欠發達地區,根據《2005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石油、煤炭、天然氣和鐵礦這幾種對國計民生最為重要的資源儲量中,派名靠前的是新疆、黑龍江、山西、內蒙古、甘肅、四川、貴州、雲南、青海等省、自治區。這些地區不僅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生態環境通常也比較脆弱,過去對礦產資源的開發缺乏生態保護意識,造成當地生態環境的惡化。有些研究估計,西部地區每年因生態環境破壞造成的經濟損失達1500億元,占當地生產總值的13%
礦產資源大規模開采時會在礦區形成一個以資源開采、加工為主導產業的資源型城市。伴隨着不可避免的礦產資源的枯竭,這些城市可能面臨就業、轉型、社會發展等一系列問題。當前,我國近8000座國有礦山中的大部分在困境中運行,缺乏發展后勁,其中煤炭、有色金屬、核工、化工礦山尤甚。20世紀50年代建設的礦山有2/3進入中晚期,有440多座礦山因為資源枯竭而面臨閉坑威脅。多數礦山企業依靠老礦挖潛或能力生產來維護產量規模,采掘失調問題帶來的安全隱患相當嚴重。伴隨着資源枯竭而來的是產業衰退和資源型城市的轉型問題。半個世紀以來,礦業城市屬地范圍內開采出的資源量不斷增加,但同時后備資源在不斷減少。我國390座礦業城鎮中有47座面臨資源枯竭的威脅,占12.05%。其中全國31個典型煤炭城市中,約有1/2的城市面臨資源短缺、瀕臨枯竭的問題。這47座資源即將枯竭的礦業城市面臨產業結構調整、城市轉型、大量工人專業的嚴峻形勢。由於很多礦工生產困難,易滋生積怨,不妥善解決將會對社會穩定造成不良影響。
所以,對於正處於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的我國政府來說,及早建立健全資源開發補償機制,是以較低的資源代價和社會代價取得較快的發展和較高的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是中國特色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存在着資源無價、原料低價、產品高價的扭曲價格體系,原料生產與加工企業憑借對環境資源的無償或低價占有獲得超額利潤,環境和生態資源卻沒有得到補償。我國雖然開征了資源費,但征收面並未鋪開,已征得的有限資源費也沒有完全用到生態環保建設中去,造成補償不到位的局面。
……
我國雖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均資源儲量相對貧乏。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我國每一項資源的人均儲量,包括相對豐富的煤炭資源均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同時,我國的資源儲備主要集中在欠發達地區,根據《2005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石油、煤炭、天然氣和鐵礦這幾種對國計民生最為重要的資源儲量中,派名靠前的是新疆、黑龍江、山西、內蒙古、甘肅、四川、貴州、雲南、青海等省、自治區。這些地區不僅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生態環境通常也比較脆弱,過去對礦產資源的開發缺乏生態保護意識,造成當地生態環境的惡化。有些研究估計,西部地區每年因生態環境破壞造成的經濟損失達1500億元,占當地生產總值的13%
礦產資源大規模開采時會在礦區形成一個以資源開采、加工為主導產業的資源型城市。伴隨着不可避免的礦產資源的枯竭,這些城市可能面臨就業、轉型、社會發展等一系列問題。當前,我國近8000座國有礦山中的大部分在困境中運行,缺乏發展后勁,其中煤炭、有色金屬、核工、化工礦山尤甚。20世紀50年代建設的礦山有2/3進入中晚期,有440多座礦山因為資源枯竭而面臨閉坑威脅。多數礦山企業依靠老礦挖潛或能力生產來維護產量規模,采掘失調問題帶來的安全隱患相當嚴重。伴隨着資源枯竭而來的是產業衰退和資源型城市的轉型問題。半個世紀以來,礦業城市屬地范圍內開采出的資源量不斷增加,但同時后備資源在不斷減少。我國390座礦業城鎮中有47座面臨資源枯竭的威脅,占12.05%。其中全國31個典型煤炭城市中,約有1/2的城市面臨資源短缺、瀕臨枯竭的問題。這47座資源即將枯竭的礦業城市面臨產業結構調整、城市轉型、大量工人專業的嚴峻形勢。由於很多礦工生產困難,易滋生積怨,不妥善解決將會對社會穩定造成不良影響。
所以,對於正處於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的我國政府來說,及早建立健全資源開發補償機制,是以較低的資源代價和社會代價取得較快的發展和較高的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是中國特色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存在着資源無價、原料低價、產品高價的扭曲價格體系,原料生產與加工企業憑借對環境資源的無償或低價占有獲得超額利潤,環境和生態資源卻沒有得到補償。我國雖然開征了資源費,但征收面並未鋪開,已征得的有限資源費也沒有完全用到生態環保建設中去,造成補償不到位的局面。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