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秉承現代經濟理論的系統閘釋、提煉和擴展應用,本研究通過系統的規範與實證分析對創新型城市的發展及其戰略框架進行了全面論證。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基礎上,本研究采取了結構化、層次化和多重視角的分析結構,既有“橫向”的基于國家維度的跨國比較分析,也有“縱向”的基于歷史維度的跨時期比較分析,整個論證過程不僅符合現代學術研究的規範,而且邏輯清楚、內容嚴謹、結構周密、論證有力。本研究在多維視角下得出的關于中國建設創新型城市的若干結論,不僅填補了相關領域的諸多理論空白,而且對中國建設創新型城市的未來實踐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目錄
第1章 系統視角下的創新型城市
1.1 創新型城市的界定
1.2 創新型城市的基本要素
1.3 創新型城市的類型與發展模式
1.4 構建創新型城市的戰略支撐體系
第2章 創新型城市的企業集群與創新機制
2.1 創新型城市視角下的企業集群︰理論基礎
2.2 企業集群、規模與創新︰中國企業的特征事實
2.3 創新型城市建設中的企業集群與創新︰北京案例
第3章 創新型城市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
3.1 人力資源的創造力
3.2 促進創新的人力資源管理︰十大典型機制
3.3 人力資源管理機制對企業創新的有效性︰實證檢驗
3.4 區域層面人才管理機制創新︰北京案例
第4章 創新型城市的財政支持體系
4.1 創新型城市的財政支持︰理論依據
4.2 創新型城市的財政支持體系︰實踐經驗
4.3 創新型城市建設與財政支持︰北京案例
第5章 創新型城市的金融支持體系
5.1 創新型城市與金融支持體系
5.2 創新型城市的金融支持評價體系
5.3 創新型城市發展的金融支持與評價︰北京案例
第6章 創新型城市與區域經濟質量
6.1 區域經濟質量︰理論基礎
6.2 區域經濟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
6.3 區域經濟質量評價︰省際對比
第7章 從創新型城市到創新型國家
7.1 中國的區域創新︰省際數據比較
7.2 中國的國家創新︰國別指數比較
7.3 從創新型城市到創新型國家︰目標與路徑
參考文獻
1.1 創新型城市的界定
1.2 創新型城市的基本要素
1.3 創新型城市的類型與發展模式
1.4 構建創新型城市的戰略支撐體系
第2章 創新型城市的企業集群與創新機制
2.1 創新型城市視角下的企業集群︰理論基礎
2.2 企業集群、規模與創新︰中國企業的特征事實
2.3 創新型城市建設中的企業集群與創新︰北京案例
第3章 創新型城市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
3.1 人力資源的創造力
3.2 促進創新的人力資源管理︰十大典型機制
3.3 人力資源管理機制對企業創新的有效性︰實證檢驗
3.4 區域層面人才管理機制創新︰北京案例
第4章 創新型城市的財政支持體系
4.1 創新型城市的財政支持︰理論依據
4.2 創新型城市的財政支持體系︰實踐經驗
4.3 創新型城市建設與財政支持︰北京案例
第5章 創新型城市的金融支持體系
5.1 創新型城市與金融支持體系
5.2 創新型城市的金融支持評價體系
5.3 創新型城市發展的金融支持與評價︰北京案例
第6章 創新型城市與區域經濟質量
6.1 區域經濟質量︰理論基礎
6.2 區域經濟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
6.3 區域經濟質量評價︰省際對比
第7章 從創新型城市到創新型國家
7.1 中國的區域創新︰省際數據比較
7.2 中國的國家創新︰國別指數比較
7.3 從創新型城市到創新型國家︰目標與路徑
參考文獻
序
從2008年9月份開始,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僉融危機,從美國到全球,從金融領域向實體經濟,逐漸蔓延深化。這次全球性的僉融危機對中國而言不僅意味著挑戰,也意味著長期發展的重大機遇,即︰通過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型,提高中國經濟發展的效率性和可持續性,避免重蹈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和僉融危機的覆轍。
本世紀頭20年,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我國科技享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尤其是在當前全球僉融危機持續惡化的情況下,實體經濟的大滑坡有可能演變為一場較長時間的全球性經濟衰退。在這一過程中,隨著全球大國之間經濟實力的重新配置,戰後形成的世界經濟版圖面臨重構,而大國之間的經濟競爭以及在全球經濟重構過程中采取的創新發展戰略,將最終決定大國之間經濟支配力的新格局。在此背景下,科學、全面、系統地梳理大國競爭和創新戰略之閬的關系,不僅有助于我們加深對相關問題的理解,而且有助于中國在21世紀制定正確的、有利于確立競爭優勢的發展戰略。只有通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單純依靠投資拉動的增長模式,推動經濟增長從資源依賴型轉向創新驅動型,才能從根本上激發經濟活力,實現中國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
中國經濟到2020年的發展目標有三個︰一是人均產值與2000年相比翻兩番,達到3500美元;二是完成“兩個轉變”,即完成經濟制庋由計劃經濟制庋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庋的轉變,以及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經濟向效益型經濟模式的轉變;三是基本建成創新型囿家。從實際情況來看,人均產值翻兩番問題不大,經濟制庋的轉變也基本上沒有問題,關鍵在子如何推進創新型國家的建設。
就經濟增長動力而言,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有一個核心的區別,那就是經濟增長的動力究竟主要源自勞動和資本,還是主耍源自科技進步?在這一點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符合一個著名的“7—3—3—7”定律,即︰發達圉家的經濟增長70%靠科技進步驅動,30%靠勞動和資本的新投入來拉動;而發展中國家剛好相反,70%靠的是資本和勞動的投入,30%靠科技進步驅動。正因為如此,包括中國在內的大部分發展中圉家,為了維持較高的經濟增長率,必須要有大量的投入,而在這一過程中往往伴隨生產資料、勞動和資本的價格飛漲,形成高通貨膨脹。因此,對中國而言,是否實現經濟的崛起並邁入發達國家行列,一個核心的指標是看經濟增長方式是不是完成了轉型,發展理念是否實現了轉變。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經濟增長的科技貢獻率是40%,這仍然是一個比較低的水平,僅比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稍高。
一般而言,要提高科技進步貢獻率,需經過三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一是知識創造水平要提高,二是知識創造必須能轉化成專刺技術,三是技術創新通過有效的經濟桃制最終形咸現實的經濟增長。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經濟增長確實存在比較嚴重的低效率問題。一是在投資、消費和淨出口這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形成了一個過庋依靠出田和投資來粒動經濟增長的格局;二是產業結構中,三大產業之閬存在嚴重的發展不平衡,各產業內部的協調性差;三是長期以來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四是經濟發展的東、中、西區域發展不平衡。由于上述結構性閬題嚴重弱化了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因此,耍在2020年建設成創新型國家,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任務非常艱巨。
那麼,為什麼說對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而言,此次全球性僉融危機不僅意味著挑戰,同時也意味著長期發展的重大機邋呢?
首先,中國耍建成創新型國家,實現經濟向效益型經濟的轉變,最缺的是四個要素︰核心的資源、核心的技術、核心的人才和核心的全球商業網絡。這次僉融危機爆發後,這四個核心的耍素在全球市場上獲得了流動和重組的機會,中國由亍在此次僉融危機中所受的苴接創傷較小,因而能通過引入國際市場核心競爭力資源的方式更快地實現自主創新的跨越式發展。此外,經濟開始冷卻後,資源價格將出現有利于增長的回落,這可以給中國的經濟調整提供一個喘息的機會,贏得自主創新的時間。這是外部環境方面的優勢。
其次,從內部環境的變化和調整來看,中國經濟因為僉融危機的影響使得相當一部分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等“三高一低”的企業陸續倒閑。在經濟高漲的時期,這些企業都擁有相當的利潤,給地方跛府貢獻稅收,關閉這些企業的阻力很犬。但在僉融危機的沖擊下,這些企業自動倒閉了,我們就可以利用這個契機實現企業結構的轉型︰通過推動創新型企業的發展替代過去那種粗放型的企業模式,提高企業發展的績效和可持續性,為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奠定微觀經濟基礎。
如果說從宏觀上看,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一種戰略是必然選擇的話,那麼,實現這一目標的微觀基礎就變得尤為重要,因為跛策的落實需要具體的切入點和貫徹方案。建立在國際經驗和中國國情基礎上,我們認為,以建設創新型城市作為突破田,以點帶面,分層推進,既能兼顧不同地區差異化發展的客觀現實,又能在漸進式改萆戰略的恩路下穩步推迸試點工作,逐步實現從區域發展到整體發展的示範效應、輻射效應和聚合效應。毫無疑問,創新型城市作為創新型國家的基本元素和組成部分,使創新型國家戰略的實施有了堅實的微觀基礎,而從區域發展到整體發展的思路也能更好地體現戰略實施的現實性、連貫性、穩定性和一致性。
從創新型城市到創新型國家,本質上反映的是區域發展和國家整體發展之間的關系。只有通過在條件成熟的區域率先建設若千創新型城市,才能逐步發揮示範效應、擴散效應和聚合效應,由點及面地帶動更大區域乃至整個國家層面創新能力的提高。囡此,在建設創新型城市的基礎上形成若干創新型經濟輻射區域,是分層次、漸進式推動創新型國家戰略的必由之路。
總體而言,創新型城市的規劃和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協調配合和全面推進。首先,從創新戰略來看,應明確創新型城市建設的目標、方向、路徑和實施方案,以及如何實現從創新型城市到創新型岳家的有效連接;其次,從創新主體來看,市場化經濟條件下蚋企業創新機制和模式需要進一步研究,尤其是加強對企業創新集群機制的研究將有助于以城市特色和文化為基礎構建新的企業創新主體;再次,從創新環境來看,進一步發揮(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加強經濟體制的創新,有利于構建適合創新型城市發展的外部環境;最後,從創新條件來看,培育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人力資源基礎,並輔之以鼓勵創新的財跛、金融支持體系,可以更好地促迸科技成果與服務轉化的對接,使創新行為轉化為現實的經濟收益。此外,由于創新型城市的建設是一個不斷探索發展的過程,因此,需耍建立相應的創新信息系統來及時分析、反饋和評價城市創新能力和經濟質量的發展變化情況,並作出相應的對策。總體來看,在創新戰略的引領下,創新主體、創新條件和創新環境多位一體,並通過創新評價系統適時予以反饋,將最終形成一個全方位、立體化的創新型城市的戰略支撐體系。
2009年4月
本世紀頭20年,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我國科技享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尤其是在當前全球僉融危機持續惡化的情況下,實體經濟的大滑坡有可能演變為一場較長時間的全球性經濟衰退。在這一過程中,隨著全球大國之間經濟實力的重新配置,戰後形成的世界經濟版圖面臨重構,而大國之間的經濟競爭以及在全球經濟重構過程中采取的創新發展戰略,將最終決定大國之間經濟支配力的新格局。在此背景下,科學、全面、系統地梳理大國競爭和創新戰略之閬的關系,不僅有助于我們加深對相關問題的理解,而且有助于中國在21世紀制定正確的、有利于確立競爭優勢的發展戰略。只有通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單純依靠投資拉動的增長模式,推動經濟增長從資源依賴型轉向創新驅動型,才能從根本上激發經濟活力,實現中國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
中國經濟到2020年的發展目標有三個︰一是人均產值與2000年相比翻兩番,達到3500美元;二是完成“兩個轉變”,即完成經濟制庋由計劃經濟制庋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庋的轉變,以及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經濟向效益型經濟模式的轉變;三是基本建成創新型囿家。從實際情況來看,人均產值翻兩番問題不大,經濟制庋的轉變也基本上沒有問題,關鍵在子如何推進創新型國家的建設。
就經濟增長動力而言,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有一個核心的區別,那就是經濟增長的動力究竟主要源自勞動和資本,還是主耍源自科技進步?在這一點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符合一個著名的“7—3—3—7”定律,即︰發達圉家的經濟增長70%靠科技進步驅動,30%靠勞動和資本的新投入來拉動;而發展中國家剛好相反,70%靠的是資本和勞動的投入,30%靠科技進步驅動。正因為如此,包括中國在內的大部分發展中圉家,為了維持較高的經濟增長率,必須要有大量的投入,而在這一過程中往往伴隨生產資料、勞動和資本的價格飛漲,形成高通貨膨脹。因此,對中國而言,是否實現經濟的崛起並邁入發達國家行列,一個核心的指標是看經濟增長方式是不是完成了轉型,發展理念是否實現了轉變。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經濟增長的科技貢獻率是40%,這仍然是一個比較低的水平,僅比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稍高。
一般而言,要提高科技進步貢獻率,需經過三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一是知識創造水平要提高,二是知識創造必須能轉化成專刺技術,三是技術創新通過有效的經濟桃制最終形咸現實的經濟增長。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經濟增長確實存在比較嚴重的低效率問題。一是在投資、消費和淨出口這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形成了一個過庋依靠出田和投資來粒動經濟增長的格局;二是產業結構中,三大產業之閬存在嚴重的發展不平衡,各產業內部的協調性差;三是長期以來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四是經濟發展的東、中、西區域發展不平衡。由于上述結構性閬題嚴重弱化了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因此,耍在2020年建設成創新型國家,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任務非常艱巨。
那麼,為什麼說對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而言,此次全球性僉融危機不僅意味著挑戰,同時也意味著長期發展的重大機邋呢?
首先,中國耍建成創新型國家,實現經濟向效益型經濟的轉變,最缺的是四個要素︰核心的資源、核心的技術、核心的人才和核心的全球商業網絡。這次僉融危機爆發後,這四個核心的耍素在全球市場上獲得了流動和重組的機會,中國由亍在此次僉融危機中所受的苴接創傷較小,因而能通過引入國際市場核心競爭力資源的方式更快地實現自主創新的跨越式發展。此外,經濟開始冷卻後,資源價格將出現有利于增長的回落,這可以給中國的經濟調整提供一個喘息的機會,贏得自主創新的時間。這是外部環境方面的優勢。
其次,從內部環境的變化和調整來看,中國經濟因為僉融危機的影響使得相當一部分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等“三高一低”的企業陸續倒閑。在經濟高漲的時期,這些企業都擁有相當的利潤,給地方跛府貢獻稅收,關閉這些企業的阻力很犬。但在僉融危機的沖擊下,這些企業自動倒閉了,我們就可以利用這個契機實現企業結構的轉型︰通過推動創新型企業的發展替代過去那種粗放型的企業模式,提高企業發展的績效和可持續性,為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奠定微觀經濟基礎。
如果說從宏觀上看,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一種戰略是必然選擇的話,那麼,實現這一目標的微觀基礎就變得尤為重要,因為跛策的落實需要具體的切入點和貫徹方案。建立在國際經驗和中國國情基礎上,我們認為,以建設創新型城市作為突破田,以點帶面,分層推進,既能兼顧不同地區差異化發展的客觀現實,又能在漸進式改萆戰略的恩路下穩步推迸試點工作,逐步實現從區域發展到整體發展的示範效應、輻射效應和聚合效應。毫無疑問,創新型城市作為創新型國家的基本元素和組成部分,使創新型國家戰略的實施有了堅實的微觀基礎,而從區域發展到整體發展的思路也能更好地體現戰略實施的現實性、連貫性、穩定性和一致性。
從創新型城市到創新型國家,本質上反映的是區域發展和國家整體發展之間的關系。只有通過在條件成熟的區域率先建設若千創新型城市,才能逐步發揮示範效應、擴散效應和聚合效應,由點及面地帶動更大區域乃至整個國家層面創新能力的提高。囡此,在建設創新型城市的基礎上形成若干創新型經濟輻射區域,是分層次、漸進式推動創新型國家戰略的必由之路。
總體而言,創新型城市的規劃和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協調配合和全面推進。首先,從創新戰略來看,應明確創新型城市建設的目標、方向、路徑和實施方案,以及如何實現從創新型城市到創新型岳家的有效連接;其次,從創新主體來看,市場化經濟條件下蚋企業創新機制和模式需要進一步研究,尤其是加強對企業創新集群機制的研究將有助于以城市特色和文化為基礎構建新的企業創新主體;再次,從創新環境來看,進一步發揮(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加強經濟體制的創新,有利于構建適合創新型城市發展的外部環境;最後,從創新條件來看,培育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人力資源基礎,並輔之以鼓勵創新的財跛、金融支持體系,可以更好地促迸科技成果與服務轉化的對接,使創新行為轉化為現實的經濟收益。此外,由于創新型城市的建設是一個不斷探索發展的過程,因此,需耍建立相應的創新信息系統來及時分析、反饋和評價城市創新能力和經濟質量的發展變化情況,並作出相應的對策。總體來看,在創新戰略的引領下,創新主體、創新條件和創新環境多位一體,並通過創新評價系統適時予以反饋,將最終形成一個全方位、立體化的創新型城市的戰略支撐體系。
2009年4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3折$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