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彥頤以其博學而嚴謹的治學態度,再加上頂尖歷史學者必備的想像力,突破了反纏足觀點的窠臼,娓娓述說纏足的故事,使我們耳目一新。她的論點使我們重新省思有關此一污名化的習俗,一個或許最為關鍵但又備受忽視的面向——中國婦女在她們自己的文化生存中所展現的能動性。縱令黑格爾復生,想必也可從這部著作中有所領悟:纏足即歷史。——周蕾(RevChow),美國布朗大學安德魯•梅隆(Andrew
Mellon)
在本書里,彥頤跨越了國族主義、女性主義和東方主義的框架,明確地將纏足擺置在時尚史的范疇之中。透過巧妙的敘事策略——先從纏足在現代的消逝過程說起——她將前現代全盛時期的纏足史,設定為一部有關遮蔽的故事,埋藏其中的,是隱密化的源頭、隱密化的身體,以及隱密化的意義。層層遮蔽的纏足,有如一道道幻影,當它被呈現為欲望客體的同時,其實也不經意地透露出婦女們的我群認同。——費俠莉(Ctlarlotte
Furth),美國南加州大學歷史學教授
本書的前半部首先考察了纏足在現代的、全球化的世界里,逐漸失去文化光環的過程。在面臨「天足」概念和「放足」運動沖擊的過渡時代(19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30年代)里,高彥頤指出,「纏足」解組為三種層次的時間性:具有文化榮耀或正當性的纏足、作為一種社會實踐的纏足,以及個體體現的纏足。這種解組使得反纏足論述的進步史觀與所謂的「纏足的終結」之間,出現了某種「時間差」。人們不會在一夕之間從舊式生活翻轉到新式生活。即使纏足已然喪失其文化光環,不少小腳母親還是固著於傳統思維,繼續為女兒纏腳,固執地相信小腳才是值得追求的真理。換言之,過渡時代呈現出來的特色,是一種「在時間、感情和時尚之間徘徊、游移和擺盪的動態」。
纏足的終結並不是一個「從纏到解」的直線進程;相反的,纏足既是一種普遍而且復雜多樣的現象,其消逝必然歷經漫長而反復的過程,也必然糾纏在上述三種時間性的錯亂步調之中。
高彥頤(Dorothy Ko), 美國斯坦福大學國際關系學學士、東亞歷史系博士,專攻明清社會史及比較婦女史。曾任教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及新澤西州立羅格斯大學歷史及婦女研究系,現為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分校歷史系教授。近作有《步步生蓮:綉鞋與纏足文物》(Every Step a Lotus:Shoes for BoundFeet)及《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TeaeheFS
of the Inner Chambers:Women andCultur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