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CIDEG文庫的主編,我們首先要說明編纂這套叢書的來龍去脈。CIDEG是清華大學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的英文簡稱,成立于2005年9月的CIDEG,得到日本豐田汽車公司提供的資金支持。
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發起設立這樣一個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是基于一種思考︰由于全球化和技術進步,世界變得越來越復雜,很多問題,比如能源、環境、公共衛生等,不光局限在科學領域,還需要其他學科的研究者參與進來,比如經濟學、政治學、法學以及工程研究等,進行跨學科的研究。我們需要不同學科學者相互對話的論壇。而且,參加者不應僅僅來自學術圈和學校,也應有政府和企業家。我們希望把CIDEG辦成類似斯坦福大學非常著名的公共經濟政策研究中心(Stanford
Institute of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SIEPR)那樣,對能源、環境問題進行經濟和政策上的分析。我們認為,大學應該關注基礎研究,大學的使命是創造知識,在深層知識的產生上發揮作用。而產業部門的任務是把技術成果商業化,大學和產業之間的連接非常重要。但與此同時,我們不應忘記政府的角色,特別是對于一個發展中的轉軌國家,政府職能的定位和邊界至關重要。CIDEG的目標是致力于“制度變革與協調發展”、“資源與能源約束下的可持續發展”和“產業組織、監管及政策”為重點的研究活動,為的是提高中國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與教育水平,促進學術界、產業界、非政府組織及政府部門之間的溝通、學習和協調。
在2005年9月28日CDEG召開了“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產業與環境”的首屆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的主題正是中國當今的產業和環境狀況。
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有28年歷程,它所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矚目,它為全世界的經濟增長貢獻了力量,特別是當其他一些欠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停滯不前的時候。不過,中國今後是否可持續增長,卻是世界上許多人所關注的問題,因為在中國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還面臨著諸多挑戰︰資源約束和環境制約;腐敗對經濟發展造成的危害;糟糕的金融服務體系;遠遠不足的自主創新能力,以及為構建一個和諧社會所必須面對的來自教育、環境、社會保障和醫療衛生等方面的沖突。這些挑戰和沖突正是CIDEG將開展的重點研究課題。
中國剛剛發布的“十一五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了對發展模式的調整,號召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增長模式、提高增長質量,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這也為CIDEG的研究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一個更有利的前景。
而中國對環境治理方面的研究顯然剛剛開始,中國近年能源消耗的速度遠高于實際經濟增長速度,這種增長是不可能長時間持續的。最近《京都議定書》開始生效,哪些公共政策措施可以控制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氣體的排放?建立一個排放權的市場是否對控制尾氣排放有效?如何資助新環境技術的進步?這些問題不僅需要技術知識,也需要經濟學素養。而建立一個環境監管體系,就不僅涉及法律問題和技術問題,更需要對廣泛社會問題的考量。環境污染背後的實質是社會成本和價值的重新分配問題,因而要從社會系統的角度考慮環境監管。並且從發展的角度來看,中國環境污染的源頭在發生改變,監管體系也就應該隨之改變。
還有公共衛生問題,比如SARS、瘧疾、艾滋病等等,這是全球化的另一面。人口流動性的增加加快了疾病傳播,如何控制這些病的流行,不僅需要醫生的合作,而且涉及許多移民的工作、生活和環境等問題。我們會面對許多類似的公共政策問題,解決方法要看歷史因素和經濟發展水平,因此,就要進行國際比較研究。
中國是獨特的。但是,由于中國也曾經是一個中央計劃經濟國家,有些研究是需要與過去同是計劃經濟的中歐和獨聯體國家相比較。與此同時,日本、韓國、中國大陸和台灣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在開始階段農村人口都佔很大比重,傳統社會規則是農業社群中的人際關系生發出來的。這些社會關系不可能一夜之間改變,這種發展形式和西方經濟的發展很不一樣,也與俄羅斯等不太一樣。所以,在面對這些既有共同點又有獨特性的問題時,比較研究會很有意思。雖然受制于不同的制度框架,但問題是共同的,比如社會保障、養老金問題,環境問題等等。關于社會保障制度的設計,我們可以從新加坡、瑞典和其他國家學到許多經驗。在經濟高速增長帶來的與環境的社會沖突方面,我們可以從日本20世紀60年代後期的環境立法、產業發展協調中學到許多教訓和經驗。所以,對產業發展和環境治理的研究應該是全球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