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著浩如煙海,積澱了數以千年的精華,養育了難以計數的英才,昭示著絢麗無比的輝煌。歷史證明,中醫的成才之路,非經典名著滋養下的躬身實踐,別無蹊徑。如何面對如此龐大的寶庫,如何在這個寶庫中迅速找到不同學科、不同層次學者最需要的著作,這是不少中醫人士在讀書中經常遇到的困惑。
《中醫必讀百部名著》叢書,匯古代名醫巨匠臨證經驗,集當今專家學者集體智慧,有針對性地從數以萬計的醫著中精選書目百種,采用最佳版本為底本,認真校勘,合理注釋,撰寫導言,添加按語,分門別類,結集出版,以方便讀者學習和使用。一卷在手,可以獲得一把打開某個領域知識大門的鑰匙;全套在握,可以獲得一組破解整個中醫學發展的密碼。
所謂“必讀”者,學醫之人不可不讀,業醫之人不能不讀。此乃學醫之門徑,業醫之津梁,案頭之必備。願《百部名著》成為中醫藥院校在校學生和中醫、中西醫結合醫生的良師益友;願本套叢書成為醫療、教學、科研機構及各圖書館的永久珍藏。
本書是《中醫必讀百部名著》叢書中的《外科卷》。
目錄
外科精義
卷上
論瘡腫診候入式法
論榮衛色脈參應之法
論持手訣消息法
論三部所主髒腑病證
論脈證名狀二十六種所主病證
論三部脈所主證候
論三部脈所主雜病法訣
論診候肺疽肺痿法
論將護忌慎法
論瘡疽腫虛實法
辨瘡腫淺深法、
辨膿法
辨瘡疽癤腫證候法
辨瘡疽善惡法
砭鐮法
貼�?
漬瘡腫法
針烙瘡腫法
灸療瘡腫法
內消法
追蝕瘡疽腫法
托里法
止痛法
用藥增損法
療瘡腫權變通類法
論五發疽
論癰疽
論附骨疽
論陰瘡
論時毒
論諸瘡
論丁瘡腫
辨丁腫十三種形色禁忌
論瘰 治法
論痔瘺
卷下
漏蘆湯
化毒丹
內消丸
五利大黃湯
內消升麻湯
五香連翹湯
牡蠣大黃湯
和血通氣丸
地黃煎丸
槐角煎丸
皂角煎丸
苦參散
苦參丸
肺風丸
連翹散
竹葉黃 湯
枳殼丸
五香湯
托里黃 湯
托里茯苓湯
托里當歸湯
托里散
托里玄參散
內托散
內補散
內塞散
香粉散
止痛當歸湯
黃 茯苓湯
內補防風散
伏梁丸
溫經丸
木香 腫湯
升麻 腫湯
腫升麻湯
豬蹄湯
甘草大豆湯
腫湯
洗毒湯
浴毒湯
何首烏散
八仙散
消毒湯
熨風散
應痛丸
黃(�氏 qi)丸
梔子仁湯
葛根牛蒡子湯
通氣散
白丁香散
金銀花散
皂蛤散
十香膏
犀角膏
乳香膏
白龍膏
消毒膏
磨風膏
天麻膏
善應膏
靈應膏
翠玉膏
追毒散
回瘡錠子
射膿丸
替針丸
治瘰 並馬老鼠瘡
翠霞散
搜膿散
引膿散
乳香散
釣苓散
截疳散
抵聖散
青金錠子
白龍散
桃紅散
檳榔散
金黃散
生肌散
水澄膏
拔毒散
金露散
消毒散
大檳榔散
天麻散
決效散
水銀膏
平肌散
神黃散
博金散
金傷散
完肌散
完血散
碧霞錠子
漏蘆湯
玉粉散
紫金散
通耳丹
菖蒲錠子
寸金錠子
燻痔散
通靈丸
三神丸
玉芝飲子
平和飲子
玄參丸
犀角散
防風散
烏金散
劉守真瘡論
沒藥膏
必效散
烏金散
抵聖丸
應效散
白金散
如聖散
天蛾散
必效散
……
外科正宗
外科證治全生集
瘍科心得集
卷上
論瘡腫診候入式法
論榮衛色脈參應之法
論持手訣消息法
論三部所主髒腑病證
論脈證名狀二十六種所主病證
論三部脈所主證候
論三部脈所主雜病法訣
論診候肺疽肺痿法
論將護忌慎法
論瘡疽腫虛實法
辨瘡腫淺深法、
辨膿法
辨瘡疽癤腫證候法
辨瘡疽善惡法
砭鐮法
貼�?
漬瘡腫法
針烙瘡腫法
灸療瘡腫法
內消法
追蝕瘡疽腫法
托里法
止痛法
用藥增損法
療瘡腫權變通類法
論五發疽
論癰疽
論附骨疽
論陰瘡
論時毒
論諸瘡
論丁瘡腫
辨丁腫十三種形色禁忌
論瘰 治法
論痔瘺
卷下
漏蘆湯
化毒丹
內消丸
五利大黃湯
內消升麻湯
五香連翹湯
牡蠣大黃湯
和血通氣丸
地黃煎丸
槐角煎丸
皂角煎丸
苦參散
苦參丸
肺風丸
連翹散
竹葉黃 湯
枳殼丸
五香湯
托里黃 湯
托里茯苓湯
托里當歸湯
托里散
托里玄參散
內托散
內補散
內塞散
香粉散
止痛當歸湯
黃 茯苓湯
內補防風散
伏梁丸
溫經丸
木香 腫湯
升麻 腫湯
腫升麻湯
豬蹄湯
甘草大豆湯
腫湯
洗毒湯
浴毒湯
何首烏散
八仙散
消毒湯
熨風散
應痛丸
黃(�氏 qi)丸
梔子仁湯
葛根牛蒡子湯
通氣散
白丁香散
金銀花散
皂蛤散
十香膏
犀角膏
乳香膏
白龍膏
消毒膏
磨風膏
天麻膏
善應膏
靈應膏
翠玉膏
追毒散
回瘡錠子
射膿丸
替針丸
治瘰 並馬老鼠瘡
翠霞散
搜膿散
引膿散
乳香散
釣苓散
截疳散
抵聖散
青金錠子
白龍散
桃紅散
檳榔散
金黃散
生肌散
水澄膏
拔毒散
金露散
消毒散
大檳榔散
天麻散
決效散
水銀膏
平肌散
神黃散
博金散
金傷散
完肌散
完血散
碧霞錠子
漏蘆湯
玉粉散
紫金散
通耳丹
菖蒲錠子
寸金錠子
燻痔散
通靈丸
三神丸
玉芝飲子
平和飲子
玄參丸
犀角散
防風散
烏金散
劉守真瘡論
沒藥膏
必效散
烏金散
抵聖丸
應效散
白金散
如聖散
天蛾散
必效散
……
外科正宗
外科證治全生集
瘍科心得集
序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與天下名士游”,是古人對治學之道的高度總結。讀書與實踐,更是人們獲取知識的兩大法寶。歷代醫家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醫學名著,這些名著既是歷代醫家智慧的結晶,也是歷代中醫藥學術經驗的積澱和理論的升華。源遠流長的中醫藥學術、根基深厚的中醫藥理論體系,蘊藏于歷代醫藥典籍之中。博覽群書,精研覃思,從中汲取前人的寶貴經驗和學術精華,是造就自身良好學術素質的必由之路。
縱觀古往今來的名醫巨匠,無不是通過熟諳典籍、躬身實踐而登上中醫藥學術高峰的。醫聖張仲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是在書的催化中,錘煉為萬代永傳之宗師的;藥聖李時珍“歲歷三十稔,書考八百家”,是在書的滋養中,磨礪為千秋不朽之巨匠的。可以說,凡有成就的名醫和學者,盡管他們各自的成長道路不同,或家傳,或師承,或自學,但“學經典,讀名著”是不可或缺的。歷史已經證明,認真繼承中醫經典理論與臨床診療經驗,是每位醫家成功的門徑。不讀書,就談不上扎實的繼承;無繼承,學術的發展將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更無從奢談創新和進步。
經典著作不僅是理論家的治學根底,更是臨床家的活頭源頭。誠如徐靈胎所言︰“一切道術,必有本源。未有目不睹漢唐以前之書,徒記時尚之藥數種,而可為醫者。”歷代名醫都把讀熟、背熟經典名著作為治醫、行醫的一項基本功。已故名醫岳美中先生亦曾頗有體會地說道︰“對《金匱要略》、《傷寒論》,如果能做到不加思索,張口即來,到臨床應用時,就成了有源頭的活水。不但能觸機即發,左右逢源,還會熟能生巧,別有會心。否則,讀時明白了,一遇到障礙又記不起,臨證時就難以得心應手。”“學醫必須讀書”,早已成為醫家之共識。
實踐告訴我們,中醫人才的培養,離不開讀書、臨證、師承這三大要素。讀書是認識中醫、接受中醫學術的重要源頭。臨證是體驗中醫、運用中醫學知識實現防病治病的基本途徑。師承是按照中醫學自身規律傳承和發展中醫學術的學科特色。這三大要素,互相關聯,各有側重,不可偏廢。但三者之中,讀書是最基本的路徑。只有多讀書,才能加深對中醫藥學的認識,才能增強對其內涵的領會,才能提高理論水平與實踐能力。如果讀書太少,面對博大精深的中醫藥學則難以登堂窺奧,臨證則辨證不精,用方不治,僅能知常,而難達變,要想提高學術水平和臨床療效是很難的。
有鑒于此,中華中醫藥學會在華夏出版社的密切配合下,決定在全國範圍內組織發起“學經典,讀名著”的大型讀書活動,旨在培養、發現並推出一大批優秀中醫藥人才,以更好地促進中醫藥學術的繼承與發展。這是一個很好的舉措,我完全贊同並大力支持,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會積極推動這項不和魂開展,希望全國中醫藥行業共同關注醫學名著的閱讀,分享閱讀的收獲和快樂。
中醫典籍,浩如煙海。學會為了組織這次讀書活動,按照名老中醫推薦、參編人員精選、有關專家把關、藏書部門和出版社提供服務的原則和程序,從歷代流傳廣、社會影響大、臨床實用價值高的古醫籍善本中確定百部左右,編寫這套《中醫必讀百部名著》叢書考慮到讀者閱讀方便,盡量采取合並同類、合理集成的形式,把百種古籍分為醫經、傷寒、金匱、溫病、方劑、本草、診法、針灸、推拿按摩、養生、醫案、醫論醫話、通用臨床及臨床各科若干個類別,部帙較大的圖書,則單獨成冊。每書均采取書前寫導讀,隨文做注釋,分章(節)加按語的體例,幫助讀者盡快了解內容、掌握重點,並解決閱讀上的困難。導讀主要介紹作者生平、成書年代、主要內容、學術價值及影響、本次校注整理的原則和方法等。其中重點內容是古籍的學術價值及影響,特別是對中醫理論與臨床的指導作用;還刻意引證了古今名醫對該書的評價,以現身說法的形式把讀者帶進書中來。對原文的整理以點校為主,注釋簡明扼要,減少過多過繁的考證。按語則緊扣各書的內容,以自然章節、門類為單位,通過簡潔的文字表述,把學術亮點突出出來,對讀者真正起到輔導作用。從整體水平上看,這次出版的每類書籍既是該領域歷代醫籍的精萃,又是該學科學術構成的主流,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和永久的收藏價值。
中醫之計人為本,人才之計書在先。希望中醫藥院校廣大師生、科研機構研究人員、醫療機構從業人員,根據本叢書所收書目,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選擇、制定自己的讀書計劃,在讀書過程中汲取歷代醫學之精華,發皇古義,融會新知,為弘揚華夏傳統文化、為振興祖國中醫藥學而努力提高每一個中醫藥工作者的學術素養。
“書到用時方恨少”。讓《中醫必讀百部名著》陪伴我們的一生,讓閱讀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讓讀書成為指導和提高中醫藥實踐能力和源泉!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副部長 王國強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
2007年4月23日
縱觀古往今來的名醫巨匠,無不是通過熟諳典籍、躬身實踐而登上中醫藥學術高峰的。醫聖張仲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是在書的催化中,錘煉為萬代永傳之宗師的;藥聖李時珍“歲歷三十稔,書考八百家”,是在書的滋養中,磨礪為千秋不朽之巨匠的。可以說,凡有成就的名醫和學者,盡管他們各自的成長道路不同,或家傳,或師承,或自學,但“學經典,讀名著”是不可或缺的。歷史已經證明,認真繼承中醫經典理論與臨床診療經驗,是每位醫家成功的門徑。不讀書,就談不上扎實的繼承;無繼承,學術的發展將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更無從奢談創新和進步。
經典著作不僅是理論家的治學根底,更是臨床家的活頭源頭。誠如徐靈胎所言︰“一切道術,必有本源。未有目不睹漢唐以前之書,徒記時尚之藥數種,而可為醫者。”歷代名醫都把讀熟、背熟經典名著作為治醫、行醫的一項基本功。已故名醫岳美中先生亦曾頗有體會地說道︰“對《金匱要略》、《傷寒論》,如果能做到不加思索,張口即來,到臨床應用時,就成了有源頭的活水。不但能觸機即發,左右逢源,還會熟能生巧,別有會心。否則,讀時明白了,一遇到障礙又記不起,臨證時就難以得心應手。”“學醫必須讀書”,早已成為醫家之共識。
實踐告訴我們,中醫人才的培養,離不開讀書、臨證、師承這三大要素。讀書是認識中醫、接受中醫學術的重要源頭。臨證是體驗中醫、運用中醫學知識實現防病治病的基本途徑。師承是按照中醫學自身規律傳承和發展中醫學術的學科特色。這三大要素,互相關聯,各有側重,不可偏廢。但三者之中,讀書是最基本的路徑。只有多讀書,才能加深對中醫藥學的認識,才能增強對其內涵的領會,才能提高理論水平與實踐能力。如果讀書太少,面對博大精深的中醫藥學則難以登堂窺奧,臨證則辨證不精,用方不治,僅能知常,而難達變,要想提高學術水平和臨床療效是很難的。
有鑒于此,中華中醫藥學會在華夏出版社的密切配合下,決定在全國範圍內組織發起“學經典,讀名著”的大型讀書活動,旨在培養、發現並推出一大批優秀中醫藥人才,以更好地促進中醫藥學術的繼承與發展。這是一個很好的舉措,我完全贊同並大力支持,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會積極推動這項不和魂開展,希望全國中醫藥行業共同關注醫學名著的閱讀,分享閱讀的收獲和快樂。
中醫典籍,浩如煙海。學會為了組織這次讀書活動,按照名老中醫推薦、參編人員精選、有關專家把關、藏書部門和出版社提供服務的原則和程序,從歷代流傳廣、社會影響大、臨床實用價值高的古醫籍善本中確定百部左右,編寫這套《中醫必讀百部名著》叢書考慮到讀者閱讀方便,盡量采取合並同類、合理集成的形式,把百種古籍分為醫經、傷寒、金匱、溫病、方劑、本草、診法、針灸、推拿按摩、養生、醫案、醫論醫話、通用臨床及臨床各科若干個類別,部帙較大的圖書,則單獨成冊。每書均采取書前寫導讀,隨文做注釋,分章(節)加按語的體例,幫助讀者盡快了解內容、掌握重點,並解決閱讀上的困難。導讀主要介紹作者生平、成書年代、主要內容、學術價值及影響、本次校注整理的原則和方法等。其中重點內容是古籍的學術價值及影響,特別是對中醫理論與臨床的指導作用;還刻意引證了古今名醫對該書的評價,以現身說法的形式把讀者帶進書中來。對原文的整理以點校為主,注釋簡明扼要,減少過多過繁的考證。按語則緊扣各書的內容,以自然章節、門類為單位,通過簡潔的文字表述,把學術亮點突出出來,對讀者真正起到輔導作用。從整體水平上看,這次出版的每類書籍既是該領域歷代醫籍的精萃,又是該學科學術構成的主流,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和永久的收藏價值。
中醫之計人為本,人才之計書在先。希望中醫藥院校廣大師生、科研機構研究人員、醫療機構從業人員,根據本叢書所收書目,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選擇、制定自己的讀書計劃,在讀書過程中汲取歷代醫學之精華,發皇古義,融會新知,為弘揚華夏傳統文化、為振興祖國中醫藥學而努力提高每一個中醫藥工作者的學術素養。
“書到用時方恨少”。讓《中醫必讀百部名著》陪伴我們的一生,讓閱讀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讓讀書成為指導和提高中醫藥實踐能力和源泉!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副部長 王國強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
2007年4月23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