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指的是以筆錄、錄音等方式對歷史事件親歷者訪談收集、整理的歷史事實進行研究。口述材料作為歷史研究的參考資料是近年來歷史研究領域的一種新穎手段,受到業內人士的重視。
《四川民主改革口述歷史資料選編》是「民主改革口述歷史」課題組對四川民主改革的領導者、參與者等這些親歷者對四川的民主改革這段歷史進行的訪談並對相關資料進行了整理、選編。
序
民主改革是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中國共產黨,領導部分少數民族民眾及民族上層人士,采取和平協商方式,對西藏、新疆、四川、雲南、甘肅及青海部分民族地區實施以土地改革,解放奴隸、農奴和廢除勞役及高利貸為主要內容的全面社會改造。民主改革包括「民主協商」及「直接過渡」兩部分。
民主改革是中國共產黨依據我國民族地區實際的獨特創造,是馬列主義關於社會革命理論在中國社會的靈活運用,是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的成功實踐。
民主改革得到了絕大多數民眾及民族上層人士的擁護,爭取團結了一切可能團結的人,盡可能降低進而消除部分群眾、主要上層及宗教人士的反對或抵制,終結了封建社會遺留的政治制度多元的混亂局面,少數民族跨越了歷史的發展階段而直接跨入社會主義社會,完成了統一的、多民族的現代國家社會制度的建構;實現了土地改革,廢除了差役等剝削,改變了傳統的所有制形態;消除了不平等的民族關系,增進了民族團結,掀開了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共同進步的新篇章。
今天,我國民族地區的制度統一、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呈現一片團結和諧、欣欣向榮的景象,歷史與現實都證明民主改革的必要與正確,對此,我們應該予以充分認識,積極評價。
四川民族地區民主改革開始於1956年初,於[959年底基本結束,以今涼山彝族自治州為中心的彝族地區、甘孜及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藏族地區為實施范圍,涉及的少數民族主要是彝族、藏族和羌族,人口超過300萬。
民主改革摧毀了奴隸制(原彝族社會)和封建農奴制(原藏族社會),改天換地, 60余萬奴隸、農奴砸碎了枷鎖,獲得了解放,翻身做主,享受人權;民主改革培養、鍛煉和壯大了農牧區的依靠力量,涌現及考驗了眾多的積極分子,從中選拔及發展了1.4萬余農牧民黨團員,建立了基層黨團組織,地方政權得到更替或健全,選拔、培養和提拔了約1.39萬名地、縣、區級民族干部,少數民族當家做主,實踐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現了政治整合,完成了社會主義制度的統一;民主改革變更了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改變了極少數人占有的不合理狀態,廣大農牧民從封建主、奴隸主那里,人均分得土地2.3畝至8.5畝;彝區戶均分得牲畜2~3頭,藏區戶均分得12頭,並擁有了大型農具、牲畜和糧食,有了屬於自己的生產資料,組建了家庭,改善了生活,迸發積極性,解放了生產力,社會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
2006年,西南民族大學為紀念四川民族地區民主改革開展50周年,反映新中國成立后民族地區制度變遷、經濟發展、觀念更新、民族和諧、社會進步,將「四川民族地區民主改革與社會文化發展」項目作為校級重大科研項目(亦是國家民委重點科研項目),組成以趙心愚為組長,時光、楊正文、張建世、鄭長德、秦和平及蔣彬為成員的課題組,以改革、發展、團結、進步為主題,多角度、全方位、深層次地反映民主改革的重要貢獻及深遠影響。
本課題內分「民主改革歷史資料」、「民主改革口述歷史」、「民主改革與四川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民主改革與四川民族地區的社會文化變遷」四個子課題。
其中「民主改革歷史資料」課題包括《川西北藏族羌族社會調查集》、《四川民族地區民主改革資料集》和《四川民族地區民主改革的大事記》,從社會調查、文獻資料、基本措施及主要歷程等方面反映四川民主改革的由來、方式、經過及后果。
「民主改革口述歷史」課題組成員對四川民主改革的領導者、參與者、民族宗教上層人士及普通群眾的多次采訪,搜集了120余萬字口述資料,在此基礎上,整理及選編具有代表性的資料,形成系列的《四川民主改革口述資料集》。
「民主改革與四川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課題依據相關資料及調查數據,就民主改革對四川彝族地區、藏族地區及羌族地區的經濟發展開展研究,分別撰寫《民主改革與四川彝區經濟發展》等三部著作,說明民主改革的必要與必需,在於改變了民族地區舊的不合理的生產關系,解放了生產力,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民主改革與四川民族地區的社會文化變遷」課題從制度層面、思想觀念及文化變遷等方面認識民主改革對四川彝族、藏族及羌族等社會變革、思想解放的重要促進及廣泛影響,分別撰寫《民主改革與四川藏區的社會文化變遷》等著作,揭示民主改革實現了四川民族地區的制度統一、思想解放及文化發展等。
民主改革是中國共產黨依據我國民族地區實際的獨特創造,是馬列主義關於社會革命理論在中國社會的靈活運用,是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的成功實踐。
民主改革得到了絕大多數民眾及民族上層人士的擁護,爭取團結了一切可能團結的人,盡可能降低進而消除部分群眾、主要上層及宗教人士的反對或抵制,終結了封建社會遺留的政治制度多元的混亂局面,少數民族跨越了歷史的發展階段而直接跨入社會主義社會,完成了統一的、多民族的現代國家社會制度的建構;實現了土地改革,廢除了差役等剝削,改變了傳統的所有制形態;消除了不平等的民族關系,增進了民族團結,掀開了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共同進步的新篇章。
今天,我國民族地區的制度統一、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呈現一片團結和諧、欣欣向榮的景象,歷史與現實都證明民主改革的必要與正確,對此,我們應該予以充分認識,積極評價。
四川民族地區民主改革開始於1956年初,於[959年底基本結束,以今涼山彝族自治州為中心的彝族地區、甘孜及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藏族地區為實施范圍,涉及的少數民族主要是彝族、藏族和羌族,人口超過300萬。
民主改革摧毀了奴隸制(原彝族社會)和封建農奴制(原藏族社會),改天換地, 60余萬奴隸、農奴砸碎了枷鎖,獲得了解放,翻身做主,享受人權;民主改革培養、鍛煉和壯大了農牧區的依靠力量,涌現及考驗了眾多的積極分子,從中選拔及發展了1.4萬余農牧民黨團員,建立了基層黨團組織,地方政權得到更替或健全,選拔、培養和提拔了約1.39萬名地、縣、區級民族干部,少數民族當家做主,實踐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現了政治整合,完成了社會主義制度的統一;民主改革變更了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改變了極少數人占有的不合理狀態,廣大農牧民從封建主、奴隸主那里,人均分得土地2.3畝至8.5畝;彝區戶均分得牲畜2~3頭,藏區戶均分得12頭,並擁有了大型農具、牲畜和糧食,有了屬於自己的生產資料,組建了家庭,改善了生活,迸發積極性,解放了生產力,社會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
2006年,西南民族大學為紀念四川民族地區民主改革開展50周年,反映新中國成立后民族地區制度變遷、經濟發展、觀念更新、民族和諧、社會進步,將「四川民族地區民主改革與社會文化發展」項目作為校級重大科研項目(亦是國家民委重點科研項目),組成以趙心愚為組長,時光、楊正文、張建世、鄭長德、秦和平及蔣彬為成員的課題組,以改革、發展、團結、進步為主題,多角度、全方位、深層次地反映民主改革的重要貢獻及深遠影響。
本課題內分「民主改革歷史資料」、「民主改革口述歷史」、「民主改革與四川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民主改革與四川民族地區的社會文化變遷」四個子課題。
其中「民主改革歷史資料」課題包括《川西北藏族羌族社會調查集》、《四川民族地區民主改革資料集》和《四川民族地區民主改革的大事記》,從社會調查、文獻資料、基本措施及主要歷程等方面反映四川民主改革的由來、方式、經過及后果。
「民主改革口述歷史」課題組成員對四川民主改革的領導者、參與者、民族宗教上層人士及普通群眾的多次采訪,搜集了120余萬字口述資料,在此基礎上,整理及選編具有代表性的資料,形成系列的《四川民主改革口述資料集》。
「民主改革與四川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課題依據相關資料及調查數據,就民主改革對四川彝族地區、藏族地區及羌族地區的經濟發展開展研究,分別撰寫《民主改革與四川彝區經濟發展》等三部著作,說明民主改革的必要與必需,在於改變了民族地區舊的不合理的生產關系,解放了生產力,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民主改革與四川民族地區的社會文化變遷」課題從制度層面、思想觀念及文化變遷等方面認識民主改革對四川彝族、藏族及羌族等社會變革、思想解放的重要促進及廣泛影響,分別撰寫《民主改革與四川藏區的社會文化變遷》等著作,揭示民主改革實現了四川民族地區的制度統一、思想解放及文化發展等。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