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2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十一個「世界圖書與版權日」(亦稱「世界讀書日」),中國圖書館學會科普與閱讀指導委員會在東莞圖書館舉行了成立大會。該委員會的成立是中國圖書館學會發展歷史上的一件重要事情,以此為標志,中國圖書館學會在推動全民閱讀上有了專門的組織機構和指導原則,必將對全國圖書館界廣泛而深入地開展全民閱讀產生積極的影響。
一、讓閱讀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首先,閱讀是人的權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新、文化產業和版權部負責人戴奧克拉奧(Milagros del Coml)女士針對長期以來在閱讀中存在的不平等,提出「我們必須保證讓世界上每個角落的每個人都有書讀」。我們開展大眾閱讀,就是為了讓所有的人都有書讀。
讀書是一個人的權利問題,這種權利的保障,是由社會、政治、經濟等條件決定的。回顧阮岡納贊對圖書館學五原則的論述,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從「讀書是少數人的特權」到「讀書是所有人的權利」這個過程是多麽漫長。從亞里士多德開始,「雅典和斯巴達只向自由人提供教育,十分之九的人口是不享有學習的權利的┅┅因而書是供有選擇的少數人使用的」。到18世紀,「為了在最簡陋的環境中使社會和平,人們安居樂業,就要求許多人除了貧困外,還要無知┅┅因此,為了每個國家或王國的康樂和幸福,就要使勞動階層的知識只限於他們的職業范圍以內,而不可超越它。牧羊人、庄稼漢以及其他農家人,對這個世界,對與他們的勞動或工作無關的事知道得越多,對他們愉快地並心甘情願地經受住勞動的艱苦和勞累越是不合適。閱讀、書寫、算術等┅┅對那些被迫通過他們每天的勞動以換取每天的面包的窮人來說是很有害的」。一直到1913年,要在莫斯科開辦一所圖書館學校時,還有沙皇議會右派的領導人提出反對意見:「政府怎能容忍圖書館的發展呢?這將會為一場革命鋪下道路。」即使在中國這樣一個自古以來就崇尚讀書的國家,讀書也要受到經濟條件的限制,在過去沒有圖書館的情況下,窮人家的孩子當然就沒有機會讀書了,這種權利在某種程度上就被剝奪了。
其次,閱讀有助於提高民族素質。
這是一個大道理,但也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事情。中國正面臨著經濟騰飛,但是經濟騰飛並不能表明中國就在世界上有很強的競爭力。這種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國民的素質上,提高國民素質依靠教育和繼續教育,閱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閱讀是人們接受教育、發展智力、獲得知識信息的最根本途徑,關系到整個社會的文化品質和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問題。朱永新也說過,一個民族的精神一個民族未來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個民族對閱讀的熱愛程度,因為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一個人的氣質和社會責任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這個人是不是能認真讀書,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民族,其競爭力也取決於國民的閱讀狀態。
讀書是中華民族的一個最優良的傳統,中華民族一直都是尊重書籍、尊重知識的民族,閱讀是我們這個民族一個最古老的話題和傳統。今天,中國正處於一個非常的轉型時期,在這個時代這個傳統還需發揚光大。
最後,讓閱讀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提倡閱讀,尤其是對傳統經典的閱讀,不僅是為了獲取知識,也是為了一個悠久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它同時也是尋求一個完善、獨立的自我與品格的最好途徑。我認為閱讀經典具有這樣的作用:不僅對人們的系統思維和語言表達方面很有好處,而且拓展了我們的生活,培養了我們的素質。一些美國學者認為,閱讀經典是作為一個人進入精英階層所必備的,是與人溝通的條件。無論中國也好,西方也好,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存在這個民族所必須具備的知識,否則你在這個問題上就失去了發言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