鑿刻在石頭上的歷史:寧夏岩畫

鑿刻在石頭上的歷史:寧夏岩畫
定價:132
NT $ 115
  • 作者:鄭彥卿 陳朝輝
  • 出版社:寧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09-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227038955
  • ISBN13:9787227038955
  • 裝訂:128頁 / 21 x 14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岩畫,是在石頭上創作的藝術,堪稱無字的史書。寧夏是岩畫數量最多也最為密集的地區。

本書對寧夏賀蘭山、大麥地、香山、西山、靈武五大岩畫區,萬余幅岩畫進行了全景式展示,圖文結合地把集歷史上中國北方游牧民族藝術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中占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的寧夏岩畫呈現給廣大讀者。
 

目錄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黃河綠洲豐富多彩的文化帶
第三章 賀蘭山岩畫的發現與分布
第一節 岩畫
第二節 賀蘭山岩畫的發現
第三節 賀蘭山岩畫的分布
第四章 廣泛的題材深刻的內涵
第一節 廣泛的題材
第二節 深刻的內涵
第五章 眾多先民的神來妙筆
第一節 《水經注》有關岩畫的記載
第二節 其他文獻記載中有關岩畫的記載
第六章 重要的地位獨特的功能
第一節 賀蘭山岩畫的重要地位
第二節 賀蘭山岩畫的功能和作用
第七章 卓有成效的保護、研究和利用
第一節 寧夏岩畫的現狀
第二節 岩畫的保護
第三節 岩畫的開發利用
第八章 申遺之旅揚帆起航
第一節 關於世界遺產
第二節 寧夏賀蘭山岩畫申報世界遺產的潛力
第三節 賀蘭山岩畫的文化價值
第四節 草原文明的絢麗畫卷
後記
 

在中國歷史上,寧夏是開發較早的地區,也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南部彭陽縣姚河村,北部靈武市水洞溝文明,再現了人類早期的發展歷史。史書記載與近數十年地下的考古發掘,都一再證實了寧夏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

寧夏地方政權建置較早,戰國時期已設立縣治,納入秦國版圖。寧夏的地理位置所體現的特殊意義,一是六盤山、賀蘭山屹立南北,成為關中北上西出的屏障;涇水、清水河南北相連,黃河穿越寧夏平原,這種自然地理的格局,顯示了其承載的特殊歷史時空。二是以絲綢之路為橋梁和紐帶,在與西域、北方草原及其周邊的連接層面上,所產生的交融匯聚的作用。從整體空間看,南與秦漢唐政治中樞長安相連,北與北方大草原為鄰,西北進入河西走廊,與通往中亞、西亞的絲綢之路大通道相餃接。這種特殊的地域空間,為寧夏歷史發展和多元文化的積淀繁榮提供了特殊的環境,創造了獨有的條件。

在華夏文明早期,人文始祖黃帝就曾巡視過六盤山。寧夏平原開發之初,許多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早已生息繁衍在這里,賀蘭山岩畫記錄了那段漫長的歷史,也記錄了原始社會先民們的生存環境、思想意識、宗教文化等,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西周時期周穆王、周宣王為反擊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斷南侵,把戰場擺在了寧夏南部固原一帶,早期的文學典籍《詩經》里留下了他們征戰的過程和經歷。戰國時期秦國國君秦惠文王不但在寧夏境內設置縣治,而且沿清水河谷古絲綢之路北上,直到黃河邊上,考察銀川平原及其周邊的民族與耕牧情況。秦始皇建立秦朝的第二年,親往固原一帶視察並祭祀六盤山和朝那湫。此後,漢武帝、唐太宗、成吉思汗等也先後在固原視察並駐蹕。西夏立國近二百年,經歷十代君主,割據性政權同樣留下了大量豐厚的文化遺產。元明時期還孕育了實施過特殊皇權的安西工忙哥剌、就藩寧夏的慶王朱梅。歷代帝王在寧夏的活動構成了寧夏兩千多年獨特的歷史。

絲綢之路,是一條中西文化交流之路。寧夏,是絲綢之路東段北道必經之地,也是古代長安北出與北方草原絲綢之路相餃接的重要通道,中亞文化、西亞文化、伊斯蘭文化、草原游牧文化在這里交融聚會。近數十年考古發掘顯示,沿絲綢之路在寧夏境內發現了大量的文化遺存。集中梳理和研究這些歷史文化遺存,再現了絲綢之路歷史文化曾經的輝煌。

寧夏平原引黃灌區農業文明是黃河文明的典型。秦始皇統一六國、蒙恬領兵北逐匈奴,並在寧夏實施軍事大屯墾,是寧夏開發的先河。寧夏平原從兩千年前大規模移民實邊開發到兩千年後的今天進入全國「十大天府之國」之列,歷史一再印證著寧夏平原的富庶和歷代經營者的眼光。

寧夏歷史與文化的發展歷程,是由豐富的歷史文化典籍承載的。歷史典籍記載著寧夏曾經的歷史和輝煌,寧夏地方志書更是記載了寧夏詳盡的歷史和文化。元代編修的《開成府志》雖然遺失了,但自明代始,寧夏的地方志書卻保存得不少。藩封寧夏的慶王朱梅編修的《寧夏志》開寧夏地方文獻撰寫與研究之先河,此後有《弘治寧夏新志》《嘉靖固原州志》《嘉靖寧夏新志》《萬歷朔方新志》等近十部志書詳細記載了寧夏歷史的各個時段和諸多方面,清代志書更為豐富。明清以來編撰的多部地方志書將寧夏的歷史概況、政權建置、民族繁衍、軍事戰爭、民族融合、文化生成、歷代電田、移民遷徙、生態變化、文化教育等條分縷析,歷歷在案。學者們的整理研究使我們看到了寧夏歷史的發展脈絡和歷程。

歷史走向與文化延伸是一個漫長而久遠的過程。史書記載的歷史離我們很遙遠了;後人的學術研究,尤其是近百年間的考古發掘,又不斷地為寧夏歷史與文化的發展提出了許多新的有重要參考價值的內容。若從普及的角度看,它們與廣大讀者依舊疏遠。地方歷史與文化是啟迪心智、孕育人才、熏陶修養的搖籃。只有了解自己生存的歷史環境、文化背景,才能更加熱愛自己的家園,珍惜自己的故土。這正是我們組織編寫《寧夏歷史文化地理》叢書的動因和初衷。寧夏歷史悠久,文化多元,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按照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加強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開發利用民族文化豐厚資源。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這一高瞻遠矚的大文化建設精神,就寧夏歷史若干個有代表性的選題做了梳理,從縱的視角就寧夏的多元歷史做了論述,從不同的層面再現了數千年間寧夏歷史與文化發展的重大歷史進程。我們希望這套叢書能夠雅俗共賞,力求在撰寫體例上打破純學術的框架,讓不同層面的讀者都能走進來;在文字表述上,盡量采用散文化的筆法,把較為深奧的學術問題、難以理解的背景史料盡可能通俗化、形象化、故事化,旨在增強叢書的知識性、可讀性、趣味性;在撰稿過程中也盡可能吸收最新學術研究成果,兼顧叢書的學術性。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