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出塞和親的故事流傳甚廣,在長期的傳播過程中不斷地演變、豐富和再創造,在中國文學史上形成了一條頗具意味的文學創作鏈。昭君故事之所以被後人爭相傳誦,主要的倒不是因為王昭君長得美,而是因為王昭君的故事具有豐富的內涵和極強的藝術魅力。首先,昭君和親的故事實際上是人們期盼漢民族與匈奴友好親善願望的一種象征,而且還為各民族之間的友好關系提供了一種范式,具有深刻的政治、文化內涵。其次,昭君故事經歷了由史傳到民間傳說,再到文人創作的發展演變過程,反映了中國古代文學發展的基本軌跡,昭示了民間與文人不同的審美趣味和文化心理。而且解剖昭君故事這一特殊個案,就可以從整體上把握不同時代文學的嬗變。再次,昭君故事的發展、演變是文學史上一個令人矚目的現象,對以王昭君故事為題材的文學作品進行系統的梳理與研究,以小見大,可以厘清不同時代或同一時代各種文體交互作用的關系,從而揭示出文學發展的內在規律。因此,該選題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極高的學術價值。由此亦可以看出文德博士敏銳的學術眼光。
本書對作家及作品的創作年代詳加考辨,進而對有關王昭君故事的各種文獻資料進行系統的分析整合,揭示了作家與作品、作家與社會、作品與時代的相互關系,從而清晰准確地描述出昭君故事演變的路徑,並總結其成因和內在規律。具體地說,就是以史證事,以作品證史,文史互證,考鏡源流,明辨是非;以時代的先後次序為經,以同時代的作家作品為緯,建構昭君故事嬗變的完整流程。並從歷時與共時兩個層面,對詩文、小說、戲曲及民間傳說中的昭君故事進行全面深入的探究,從而揭示出時代政治、接受心理對文人創作心態的影響及其與民間傳說截然不同的文學風貌。
目錄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章 西漢和親政策與昭君出塞
第一節 西漢和親政策綜論
第二節 昭君出塞史實及評價
第二章 從史實到民間傳說的昭君故事
第一節 《琴操》「昭君怨」與《王明君辭序》
第二節 《西京雜記》與「畫工丑圖」
第三節 《後漢書》昭君史實考辨
第三章 昭君故事的承傳與發展
第一節 唐宋詩歌興象與「安雅昭君」
第二節 唐宋散文:昭君故事之翻新
第三節 唐宋傳奇:昭君故事之變異
第四節 唐代變文:昭君故事之融通
第四章 昭君故事的模式生成與嬗變
第一節 《漢宮秋》與昭君故事初步定型
第二節 《和戎記》與明代昭君故事演化
第三節 《風月錦囊》之昭君故事新變
第四節 明清戲曲選本之昭君戲研究
第五節 清代昭君戲之情感救贖與寫心
第六節 清代昭君小說之俗化與整合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序二
前言
第一章 西漢和親政策與昭君出塞
第一節 西漢和親政策綜論
第二節 昭君出塞史實及評價
第二章 從史實到民間傳說的昭君故事
第一節 《琴操》「昭君怨」與《王明君辭序》
第二節 《西京雜記》與「畫工丑圖」
第三節 《後漢書》昭君史實考辨
第三章 昭君故事的承傳與發展
第一節 唐宋詩歌興象與「安雅昭君」
第二節 唐宋散文:昭君故事之翻新
第三節 唐宋傳奇:昭君故事之變異
第四節 唐代變文:昭君故事之融通
第四章 昭君故事的模式生成與嬗變
第一節 《漢宮秋》與昭君故事初步定型
第二節 《和戎記》與明代昭君故事演化
第三節 《風月錦囊》之昭君故事新變
第四節 明清戲曲選本之昭君戲研究
第五節 清代昭君戲之情感救贖與寫心
第六節 清代昭君小說之俗化與整合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序
王昭君出塞和親的故事流傳甚廣,在長期的傳播過程中不斷地演變、豐富和再創造,在中國文學史上形成了一條頗具意味的文學創作鏈。昭君故事之所以被后人爭相傳誦,主要的倒不是因為王昭君長得美,而是因為王昭君的故事具有豐富的內涵和極強的藝術魅力。首先,昭君和親的故事實際上是人們期盼漢民族與匈奴友好親善願望的一種象征,而且還為各民族之間的友好關系提供了一種范式,具有深刻的政治、文化內涵。其次,昭君故事經歷了由史傳到民間傳說,再到文人創作的發展演變過程,反映了中國古代文學發展的基本軌跡,昭示了民間與文人不同的審美趣味和文化心理。而且解剖昭君故事這一特殊個案,就可以從整體上把握不同時代文學的嬗變。再次,昭君故事的發展、演變是文學史上一個令人矚目的現象,對以王昭君故事為題材的文學作品進行系統的梳理與研究,以小見大,可以厘清不同時代或同一時代各種文體交互作用的關系,從而揭示出文學發展的內在規律。因此,該選題有着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極高的學術價值c由此亦可以看出文德博士敏銳的學術眼光。
王昭君故事的流傳,從漢代到近代.上下兩千年,時間跨度很大,如果沒有豐厚的文化素養和學術積累.該課題的研究不可為,也不能為;同時以昭君故事為題材的文學作品不僅涉及到文人創作和民間創作,而且幾乎涉及到所有的文體,這更是難上加難。文德敢於以昭君故事的傳承與嬗變研究作為自己的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足以說明他有極大的學術勇氣和深厚的學術功底。
本書就是文德在自己的博士論文的基礎上加工寫成的。該論文在充分掌握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對作家及作品的創作年代詳加考辨,進而對有關王昭君故事的各種文獻資料進行系統的分析整合,揭示了作家與作品、作家與社會、作品與時代的相互關系,從而清晰准確地描述出昭君故事演變的路徑,並總結其成因和內在規律。具體地說,就是以史證事,以作品證史,文史互證,考鏡源流,明辨是非;以時代的先后次序為經,以同時代的作家作品為緯,建構昭君故事嬗變的完整流程。並從歷時與共時兩個層面,對詩文、小說、戲曲及民間傳說中的昭君故事進行全面深入的探究,從而揭示出時代政治、接受心理對文人創作心態的影響及其與民間傳說截然不同的文學風貌。該論文把史的描述與理論的探討相結合,宏觀的敘事與微觀的分析相結合,既有理論深度,又有不可辯駁的說服力,充分展示了文德堅實的文獻功底和極強的思辯能力。該論文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多有創獲。茲將其主要創新之處略舉數端如下:
一、從傳播與接受的角度將王昭君故事划分為文人創作與民間創作兩大系統,進行立體交叉研究,突破了前人單一平面的研究格局;重新建構了昭君故事深層演化系統,提出「六大環節」說,並論證了「畫工丑圖」是昭君故事衍生的「輻射源」。 ,
二、重新對《后漢書·南匈奴傳》所載昭君事跡進行了考證,論定其為民間傳說,非信史;考實《西京雜記》為葛洪編集而非吳均作;論證《漢宮秋》承襲了《梧桐雨》,而且北曲《漢宮秋》可以「南唱」;考證了小說《二度梅》的成書年代是清乾隆中葉,而非清初。
三、首次對明代南戲《和戎記》和清代通俗小說《雙鳳奇緣》展開系統研究。論證了《和戎記》成書於明初,明傳奇《青冢記》、《和番記》與《和戎記》各有來源,並非一本;清代小說《雙鳳奇緣》為民間下層文人雜抄眾書而成。
四、發現並使用了前人未曾注意到的一些新材料,如唐代程晏的《設為毛延壽自解語》、宋代柳開的《代王昭君謝漢帝疏》、海外孤本明代《大明天下春·元帝餞別昭君》、明小說《昭君寫怨》、明汪廷訥《種玉記·妃怨》、清末民初小說《昭君艷史》等。
總之,這是一篇很厚重的、學術含量很高的博士學位論文,創新之處頗多,在論文答辯中得到了專家們的一致首肯和高度評價。對昭君故事流變的研究雖然不始於文德,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篇論文所達到的高度,后人難以超越ε
文德在碩士研究生階段學的是漢語言文獻專業.在徐州師范大學文學院主要從事元明清文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在博士研究生階段攻讀的是先唐文學方向,因而學術視野開闊,積累豐厚,這為他完成這篇博士論文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文德專業功底扎實,學術眼光敏銳,問題意識強,這是從事學術研究必各的素質。文德個性好強,誠篤可愛,文如其人,故而他的論文頗富雄辯,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正因為如此,他的這篇論文才能達到這樣高的學術水准,作為他的導師,甚感欣慰。在本書付梓之際,說了以上這些話,聊以為序。
王昭君故事的流傳,從漢代到近代.上下兩千年,時間跨度很大,如果沒有豐厚的文化素養和學術積累.該課題的研究不可為,也不能為;同時以昭君故事為題材的文學作品不僅涉及到文人創作和民間創作,而且幾乎涉及到所有的文體,這更是難上加難。文德敢於以昭君故事的傳承與嬗變研究作為自己的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足以說明他有極大的學術勇氣和深厚的學術功底。
本書就是文德在自己的博士論文的基礎上加工寫成的。該論文在充分掌握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對作家及作品的創作年代詳加考辨,進而對有關王昭君故事的各種文獻資料進行系統的分析整合,揭示了作家與作品、作家與社會、作品與時代的相互關系,從而清晰准確地描述出昭君故事演變的路徑,並總結其成因和內在規律。具體地說,就是以史證事,以作品證史,文史互證,考鏡源流,明辨是非;以時代的先后次序為經,以同時代的作家作品為緯,建構昭君故事嬗變的完整流程。並從歷時與共時兩個層面,對詩文、小說、戲曲及民間傳說中的昭君故事進行全面深入的探究,從而揭示出時代政治、接受心理對文人創作心態的影響及其與民間傳說截然不同的文學風貌。該論文把史的描述與理論的探討相結合,宏觀的敘事與微觀的分析相結合,既有理論深度,又有不可辯駁的說服力,充分展示了文德堅實的文獻功底和極強的思辯能力。該論文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多有創獲。茲將其主要創新之處略舉數端如下:
一、從傳播與接受的角度將王昭君故事划分為文人創作與民間創作兩大系統,進行立體交叉研究,突破了前人單一平面的研究格局;重新建構了昭君故事深層演化系統,提出「六大環節」說,並論證了「畫工丑圖」是昭君故事衍生的「輻射源」。 ,
二、重新對《后漢書·南匈奴傳》所載昭君事跡進行了考證,論定其為民間傳說,非信史;考實《西京雜記》為葛洪編集而非吳均作;論證《漢宮秋》承襲了《梧桐雨》,而且北曲《漢宮秋》可以「南唱」;考證了小說《二度梅》的成書年代是清乾隆中葉,而非清初。
三、首次對明代南戲《和戎記》和清代通俗小說《雙鳳奇緣》展開系統研究。論證了《和戎記》成書於明初,明傳奇《青冢記》、《和番記》與《和戎記》各有來源,並非一本;清代小說《雙鳳奇緣》為民間下層文人雜抄眾書而成。
四、發現並使用了前人未曾注意到的一些新材料,如唐代程晏的《設為毛延壽自解語》、宋代柳開的《代王昭君謝漢帝疏》、海外孤本明代《大明天下春·元帝餞別昭君》、明小說《昭君寫怨》、明汪廷訥《種玉記·妃怨》、清末民初小說《昭君艷史》等。
總之,這是一篇很厚重的、學術含量很高的博士學位論文,創新之處頗多,在論文答辯中得到了專家們的一致首肯和高度評價。對昭君故事流變的研究雖然不始於文德,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篇論文所達到的高度,后人難以超越ε
文德在碩士研究生階段學的是漢語言文獻專業.在徐州師范大學文學院主要從事元明清文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在博士研究生階段攻讀的是先唐文學方向,因而學術視野開闊,積累豐厚,這為他完成這篇博士論文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文德專業功底扎實,學術眼光敏銳,問題意識強,這是從事學術研究必各的素質。文德個性好強,誠篤可愛,文如其人,故而他的論文頗富雄辯,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正因為如此,他的這篇論文才能達到這樣高的學術水准,作為他的導師,甚感欣慰。在本書付梓之際,說了以上這些話,聊以為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