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一九六六年,慈濟功德會成立,證嚴常走訪各地,探視生活清苦的人家,發現有「貧中之貧、富中之貧」的眾生,也有「貧中之富、富中之富」的人生。有些清寒之家物質享用雖然缺乏,但是精神卻相當充實愉快。反倒是有些生活富裕的人,總是心事重重,苦海無邊!他們常要求證嚴開其智慧,以轉煩惱;示其迷津,以通覺路。但是,證嚴一心從事慈濟志業,只知把握現在,不去妄想未來,也不被過去的雜念系縛。因此,總是勸他們放寬心胸,珍惜現在。
其實,把他們的煩惱歸結起來,不離家庭、事業和感情,究其根源,則不外多欲多求一一財產多,還要更多;權勢大,還要更大;男人既有嬌妻,還想要有美妾;先生好,還要他百依百順;孩子乖,更要他樣樣得第一,名利、物欲、愛情、親情,永遠都在無止境的追求中,渾然不覺自己生活在人間,人間事原本就不能事事如意啊!何況,多欲即多求,多求即多失,如何不苦呢?
宋朝大文豪蘇東坡,在《泗州僧伽塔》這首詩里有一段頗堪玩味的詩句——
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順風來者怨;
若使人人禱輒遂,造物應須日千變。
人性是這麼多變多求,要使人人所求皆遂,如何可能?如果一味追求,必然苦不堪言了。所以,證嚴深感,貧窮的眾生固然需要物質的幫助以維持生活;富有的眾生更需要精神的鼓勵以延續福業。「濟貧」和「教富」,兩者如不能同時並重,慈悲濟眾的志業即不圓滿。
現在,作者把歷年這類問答的講話加以整理,結集出版,名為《清凈的智慧》,不敢企望它有「指月」的作用,只願本書的片語只字能啟發人人本有的智慧,學得少欲無為,身心自然輕安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