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的不滿,這一研究對于我們理解一些社會問題都是必要的︰為什麼現代的年輕人和失業者那麼容易轉向毒品,為什麼暴力呈現上升趨勢,等等。

作者認為,人們需要保持忙碌,但由于無法找到使他們保持忙碌的合適刺激,于是感到無聊。這種情況困擾著那些悠閑的人們,但目前的社會文化發展水平還不能讓每個人既擺脫無聊,又可以找到健康的方式來擺脫無聊。《無快樂的經濟:人類獲得滿足的心理學(修訂版)》中,作者將會與讀者共同分享他對這些問題的本質、起源和可能的解決方法的智慧與洞見。

在書中,作者將會與讀者共同分享他對這些問題的本質、起源和可能的解決方法的智慧與洞見。
 

目錄

第1章 緒論:財閥統治和群氓統治
第一編 動機的心理學和經濟學
第2章 緊張和無聊之間
一、喚起
二、人格
三、降低喚起
第3章 追求新奇
一、生理刺激
二、心理刺激
三、一些證據
四、威脅
五、測量
六、注意力
七、冗余性
八、符號和超符號
九、不確定性
第4章 舒適與快樂
一、快樂的誘惑
二、舒適的誘惑
三、在舒適和快樂之間自由選擇
四、舒適和刺激
第5章 進入經濟學
一、自給自足
二、相互刺激
三、市場上的產品和服務
四、外部利益和外部煩惱
五、非市場的產品和服務
六、作為自我刺激的工作
七、經濟產值的重要性
第6章 必需品與舒適
一、必需品與奢侈品
二、防御性產品和創造性產品
三、一些類型的舒適
四、歸屬的舒適
五、對別人有用的舒適
六、固守習慣帶來的舒適
七、被寵壞意味著什麼
第7章 收入和幸福
一、“為幸福排序”
二、是什麼讓我們相信,收入產生幸福
第二編 美國人的生活方式
第8章 我們的生活太好了?
一、節省力氣
二、節省時間
三、購買健康
四、節省操心與麻煩
第9章 我們的生活太煩悶?
一、食品
二、度假
三、陪伴
四、一個理論沖突
第10章 我們的清教幽靈
一、生產和掙錢的道德優越性
二、對家務勞動的忽視
三、清教的不寬容
第11章 我們對文化的蔑視
一、文化的含義
二、清教對文化的態度
三、生產技巧和消費技巧
四、對文化的理性主義偏見
五、有技巧的刺激享受和無技巧的刺激享受
六、交談的藝術
七、“你听說了什麼?”
第12章 規模生產出了什麼問題?
一、產品的乏味
二、藝術的庸俗化
第13章 專業化出了什麼問題?
一、普遍主義者的衰落
二、生產者的選擇
三、藝術家的選擇
四、裝修
五、旅游
第14章 性別主義的終結與普遍主義者的復興?
一、自己動手
二、婦女解放
三、我們目前的位置在哪里?
附錄︰文化是一個好東西
英漢對照索引
譯後記
 

自工業革命以來,消費日益從王謝堂前飛入尋常百姓家,從少數人的貴族把戲演繹成浩蕩的大眾行為。此風已久,于今為烈。它超越了國家、民族、階級、意識形態,席卷了男女老少,幾乎成為今日世界無出其右的最大運動。

與之相伴,一部關于消費的學術史如涓涓細流,緩緩流淌。回首已是百年身。

這部逾百年的學術歷史中的先驅者非凡勃倫與齊美爾莫屬。

今日重讀,會覺凡勃倫《有閑階級論》(1899)中的思想難稱豐富。但是他畢竟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思想和幾個關鍵詞。他說,有了財富大都要顯擺,就是讓別人知道,手段之一是“有閑”,即不勞動,之二是“炫耀性消費” (conspicuous leisure,中譯本譯為“明顯消費”),且前一手段日益向後一手段轉移。這些貢獻扎扎實實地確立了他在消費研究中的教父地位。

五年之後,齊美爾的《論時尚》(1904)問世。齊美爾的學術地位不是凡勃倫能比肩的,現代社會學中的多數理論流派都是由齊美爾開啟先河︰沖突論、交換論、符號互動論、信任研究。齊美爾以其天才的洞見、細膩的刀法解析時尚。他說,本性驅使人們既追求個性,又追求共性。沒有前者無趣味可言,個性過度又覺壓力太大。時尚正好滿足這種心理需求,它體現了個性,又有少數同好陪伴。時尚的生滅過程是︰從小到大,膨脹後破滅,因為太普及就不成其為時尚。此一時尚破滅,彼一時尚就產生,因為人們需要。現代社會中時尚的更替越來越快,時尚是消費最大的機制之一,它集中地體現了商人與消費者的“合謀”。

凱恩斯在1932年發出了他的驚世預言︰“經濟問題可能在100年內獲得解決,或者至少是可望獲得解決。這意味著,如果我們展望未來,經濟問題並不是‘人類永恆的問題’……回首過去,就會發現,迄今為止,經濟問題、生存競爭,一直是人類首要的、最緊迫的問題——不僅是人類,而且在整個生物界,從生命最原始形式開始莫不如此。……因此顯而易見,我們是憑借我們的天性——包括我們所有的沖動和深層的本能——為了解決經濟問題而進化發展起來的。如果經濟問題得以解決,那麼人們就將失去他們傳統的生存目的。……那些經過無數代的培養,對于普通人來說已是根深蒂固的習慣和本能,要在幾十年內悉數拋棄,以使我們脫胎換骨、面目一新,是難乎其難的。……當從緊迫的經濟束縛中解放出來以後,應該怎樣來利用它的自由?科學和復利的力量將為他贏得閑暇,而他又該如何來消磨這段光陰,生活得更明智而愜意呢?”他沒有直接談論消費,但是降臨在其身後的當代消費社會躬逢凱恩斯預言之巨變。當代消費的種種特征無不發生在這巨變之中。

凱恩斯的變奏曲畢竟不是研究消費的主旋律。凡勃倫和齊美爾之後,足足邁過了一個甲子,才出現了兩位消費研究的繼往開來者——法國人布希亞和匈牙利裔美國人西托夫斯基。

布希亞(也有譯為鮑德里亞)是閱讀消費不可繞過的一位人物。就是最不理解他的人也要承認他的才華,就是最欣賞他的人也不敢說能讀懂他的每一章句。他的著作譯成中文的大約有四部。我覺得他的最大貢獻是那個關鍵詞,即他的書名《擬仿物與擬象》所統攝的思想︰當代人生活在擬象之中,虛擬之中。我覺得最容易理解且令我欽佩的是他關一古懂消費的論述。且听他的妙趣橫生語︰“古物有一個獨樹一幟的心理學地位。……在古物的神州學中有兩個面向︰一是對起源的懷念,另一面向則是對真確性的執迷。……它們是日常生活的逃避,而逃避只有在時間中才最為徹底,也只有在自己的童年中才最為深沉。……所有的古物都是美的,只因為它們逃過時間之劫,因此成為前世的記號。”我以為,時尚只能在兩個維度上尋找,一個是最新,一個是最舊,而後者比前者更衡缺。所以古董必將成為最大的消費時尚。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