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白璧德思想原典及其在西方文化中定位的論述,對白氏思想在新文化運動和“新時期”之闡釋形態的描述評析,都有創新之處。特別是作者能夠另闢蹊徑,將“翻譯研究”與“思想史”掛鉤,所辯者細微,所見者宏大,對于深入理解“學衡派”的思想資源與譯介策略,十分有益。本書結構緊湊合理,資料掌握充分,使用起來也得心應手,顯示出很好的細讀功夫。
關于“學衡派”與白壁德新人文主義關系的問題,是理解五四新文化運動之效應的重要課題。本書以“學衡”的有關譯介為關注點,由此考查白璧德人文主義進入中國之後發生的意義轉換及生成。文章思路清晰,中西文材料掌握運用很細致而又有理論眼光,文氣簡潔大氣,舉重若輕。其賦予發現的扎實的探索,已經推進了所屬領域的研究深度。
張源,1976年生于太原,2007年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獲文學博士學位,現任北京師範大學外文學院英文系講師。主要研究興趣為中美文學關系、中美現代思想史。發表論文十余篇,譯有克萊斯‧瑞恩《異中求同︰人的自我完善》(2001)、費正清《中國︰傳統與變遷》(2002)、奧依肯《新人生哲學要義》(2002)、白璧德(《文學與美國的大學》(2004)以及桑塔亞那《社會中的理性》(200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