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是我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無論是在思想史、文學史上,都具有極重要的地位,它對後世的影響,無論是積極方面,還是消極方面,也都十分深遠廣泛。本書不可能對《莊子》一書作出全面介紹,目的只是通過現代漢語的注譯,幫助讀者特別是廣大青年讀者閱讀這部先秦典籍。
《莊子》的主要作者是莊子。莊子名周,字子休,戰國早期宋國蒙城(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北)人。莊子的生平事跡歷史資料不多,生卒年月更很難確切考定。最早記載莊子事跡的是司馬遷的《史記》。《史記》上說莊子“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據此馬敘倫先生考定其生卒年代是周烈王七年至周赧王二十九年,即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大體跟孟子同時或偏早。
莊周曾做過蒙城的小官(漆園吏),但不久辭去,不願與統治者合作。《史記》上還說︰“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可是莊周並未接受,“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莊周一生過著十分貧苦的生活,就是《莊子》一書中也多次寫到他鄙薄高官厚祿的故事。他居處陋巷,向人借糧,自織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甘願閑居獨處,與《史記》中簡單的記載是吻合的。
莊周生活在一個劇烈動蕩的時代。戰國初年,周王朝已名存實亡,諸侯兵戎相見,戰亂頻仍,群雄割據,齊、楚、燕、趙、韓、魏、秦七大諸侯國爭霸天下,社會動蕩不安,各種社會矛盾極為尖銳而又復雜。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繼儒、墨兩家之爭以後,學術思想空前活躍,學術流派競相而起,借助社會的動蕩闡述各自的政治主張和對社會現實的看法,形成了百家爭鳴之勢。莊周目光敏銳、博學縱覽,深通各家學說,而且身居卑微,不慕富貴,嘲諷權勢,在《老子》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他獨特的哲學體系和思想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