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是思維的深層的、微觀的結構,是思維的密碼,邏輯研究就是破譯思維密碼。形式邏輯是听說讀寫的信息輸入輸出的論證邏輯,缺少的“思”的即“轉識成智”的信息整合、轉化的創造性思維的邏輯過程的揭示。黑格爾的思辨邏輯,恩格斯、列寧肯定、弘揚、發展的辯證的邏輯,實是認識邏輯。
認識邏輯和基于數理邏輯的認知邏輯不同,和科學哲學的發現的邏輯相通,推理鏈說,整合了西方歸納派和演繹派的長期分歧。
作者在馬克思主義實踐論、唯物論、辯證法的指導下,在日常思維、自然語言和形式邏輯的基礎上,從邏輯史討論了建立認識邏輯學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討論了辯證的認識論,再據“類比—歸納—演繹”的推理鏈說,提出了類邏輯、條件邏輯、數邏輯和整體邏輯;後據認識過程,提出了接受邏輯、創造邏輯和表達邏輯。辯證法、認識論在邏輯學基礎上統一了。
目錄
序一 何祚榕
序二 彭漪漣
專家對“認識邏輯學”的評論
自序 邏輯的跋涉
第一章 邏輯學與認識邏輯學
1.1 什麼是邏輯學
1.1.1 邏輯學是一門科學
1.1.2 邏輯學是一門古老的科學
1.1.3 邏輯學是發展中的科學
1.2 邏輯學的發展演變
1.2.1 傳統邏輯的形成
1.2.2 數理邏輯方向
1.2.3 認識邏輯(辯證邏輯)方向
1.2.4 科學發現的邏輯方向
1.2.5 批判性思維(非形式邏輯)方向
1.2.6 語言邏輯方向
1..2.7 邏輯的發展軌跡︰純化與泛化
1.3 國人教訓
1.3.1 西方邏輯學為何能持續發展
1.3.2 名辯學衰落的原因
1.4 邏輯在中國
1.4.1 西方邏輯學的輸入和研究
1.4.2 黑格爾思辨邏輯的實質
1.4.3 恩格斯、列寧對傳統邏輯與思辨邏輯的批評
1.4.4 20世紀的三次邏輯論戰
1.5 邏輯學的研究對象和性質
1.5.1 傳統邏輯是思維成品的解剖學研究
1.5.2 傳統邏輯是思維的工具
1.5.3 傳統邏輯的性質和特點
1.6 邏輯學是關于思維與認識的科學
1.7 邏輯學的功能
1.7.1 接受和表達功能︰听說讀寫的邏輯
1.7.2 認識功能︰創造邏輯
1.7.3 社會功能︰民主、科學和邏輯的內在聯系
1.8 認識邏輯的內容和體系
1.8.1 科學的邏輯
1.8.2 認識過程的邏輯
1.9 認識邏輯學要義
第二章 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
2.1 事物、語言和思想
2.1.1 自然、世界與思想
2.1.2 事物、思想與語言
2.1.3 思想與語言
2.2 思想
2.2.1 思想的內容
2.2.2 思想的形式
2.2.3 思想的表現形態
2.2.4 思想的邏輯形式
2.3 思想的品質
2.4 認識世界
2.5 改造世界
2.6 科學發現
2.7 科學發明
2.8 科學發現、科學發明和邏輯
第三章 類邏輯
第四章 條件邏輯
第五章 數邏輯
第六章 整體邏輯
第七章 表達邏輯
第八章 接受邏輯
第九章 創造邏輯
參考資料
附件一︰中國名辯精華
附件二︰張盛彬著作目錄
後記
序二 彭漪漣
專家對“認識邏輯學”的評論
自序 邏輯的跋涉
第一章 邏輯學與認識邏輯學
1.1 什麼是邏輯學
1.1.1 邏輯學是一門科學
1.1.2 邏輯學是一門古老的科學
1.1.3 邏輯學是發展中的科學
1.2 邏輯學的發展演變
1.2.1 傳統邏輯的形成
1.2.2 數理邏輯方向
1.2.3 認識邏輯(辯證邏輯)方向
1.2.4 科學發現的邏輯方向
1.2.5 批判性思維(非形式邏輯)方向
1.2.6 語言邏輯方向
1..2.7 邏輯的發展軌跡︰純化與泛化
1.3 國人教訓
1.3.1 西方邏輯學為何能持續發展
1.3.2 名辯學衰落的原因
1.4 邏輯在中國
1.4.1 西方邏輯學的輸入和研究
1.4.2 黑格爾思辨邏輯的實質
1.4.3 恩格斯、列寧對傳統邏輯與思辨邏輯的批評
1.4.4 20世紀的三次邏輯論戰
1.5 邏輯學的研究對象和性質
1.5.1 傳統邏輯是思維成品的解剖學研究
1.5.2 傳統邏輯是思維的工具
1.5.3 傳統邏輯的性質和特點
1.6 邏輯學是關于思維與認識的科學
1.7 邏輯學的功能
1.7.1 接受和表達功能︰听說讀寫的邏輯
1.7.2 認識功能︰創造邏輯
1.7.3 社會功能︰民主、科學和邏輯的內在聯系
1.8 認識邏輯的內容和體系
1.8.1 科學的邏輯
1.8.2 認識過程的邏輯
1.9 認識邏輯學要義
第二章 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
2.1 事物、語言和思想
2.1.1 自然、世界與思想
2.1.2 事物、思想與語言
2.1.3 思想與語言
2.2 思想
2.2.1 思想的內容
2.2.2 思想的形式
2.2.3 思想的表現形態
2.2.4 思想的邏輯形式
2.3 思想的品質
2.4 認識世界
2.5 改造世界
2.6 科學發現
2.7 科學發明
2.8 科學發現、科學發明和邏輯
第三章 類邏輯
第四章 條件邏輯
第五章 數邏輯
第六章 整體邏輯
第七章 表達邏輯
第八章 接受邏輯
第九章 創造邏輯
參考資料
附件一︰中國名辯精華
附件二︰張盛彬著作目錄
後記
序
20年磨一劍,盛彬先生的《認識邏輯學t一關于“轉識成智”的邏輯研究》即將付梓出版了。
2003年7月1日,盛彬來信約我寫序,我未加思索即回應——“讀完書稿後再動筆”。但我于邏輯學實是外行,真要寫序就犯難了。好在作者在其“自序”中已把他 多年“邏輯的跋涉”經驗一一展現。我想說的是︰
它是邏輯學研究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金順福研究員主編的《辯證邏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3月版)第十四章“辯證邏輯在20世紀的進展及其在21世紀的前景展望”,概述了改革開放後辯證邏輯研究出現的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盛彬先生在他的“認識邏輯”構想中把他所理解的“辯證的邏輯”,認為即“認識邏輯”,是不同于形式邏輯的“論證邏輯”。他與百花園中佔主流的辯證邏輯學派認為辯證邏輯的研究對象是辯證思維(辯證概念、辯證判斷、辯證推理等)迥然不同,主張“研究對象是認識過程中的邏輯”。他提出“推理鏈︰科學發現的邏輯新論”,構造了“認識邏輯即科學發現和發明的邏輯體系”等新觀點。他的論述不是專注于引經據典,而是緊密結合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思維實際,從思維實際出發和展開;他的行文語言流暢,生動通俗,說理透徹,自悟悟人,服眾性很強。實是“一朵奇葩”。
究竟什麼是邏輯?百花園中也是眾說紛紜,難免“一頭霧水”,莫衷一是。查《現代高級英漢詞典》Logtc(邏輯)條︰Science,method,ofreasonlng;又查 reaspning︰ process of reaching conclusionsby uslng one’ s reason︰推理的過程。故Logic(邏輯)的詞意,可釋為︰有效推理過程的方法或規則。20世紀90年代出版的《大百科全書‧哲學卷》肯定形式邏輯“是一門以推理形式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科學。”而張氏“推理鏈”理論則是推理過程接近真理(包括認識的內容)的方法或規則。總之,邏輯的本義與推理結緣,離不開推理。如果離開推理,把邏輯等同于某種活動規律(如事物的邏輯、革命的邏輯、帝國主義的邏輯)、等同于一般“認識方法”(如感知),都是借用的或泛用的,不是科學的術語。
鑒于不少涉及邏輯的著作,泛用、濫用‥邏輯”概念比比皆是,故有必要考查正名,以正視听。張氏所著“認識邏輯學”顯然不是一般的認識論,而是“認識的邏輯”。他說︰“積 余年思考。認識論研究是宏觀的,邏輯研究思維的深層結構、內在機制,是微觀的。”我是贊同的。《認識邏輯學》第3~6章,是正面闡述類科學、條件科學、數科學、整體科學中的推理鏈,第7~9章是邏輯的應用。由此,揭示認識邏輯的機制及其語用的功能。
在邏輯學的百花園中,《認識邏輯學》僅是其中一花之放,並非一枝獨秀。新著林立,各抒己見。但鳴則鳴矣.缺少“爭”,缺少交鋒,難以激活深人研究、交流互補和相得益彰。盛彬先生嘗嘆道︰前20年中曾發表30多篇邏輯論文,在同行中並未引起什麼反映,“既沒有人肯定,也沒有人批判、否定,感到十分寂寞和無奈!”
我期待《認識邏輯學——關于“轉識成智”的邏輯研究》的出版,能引出邏輯學界同行新一輪多焦點論戰和精品競賽,以推動邏輯研究更上一層樓!
2003年7月1日,盛彬來信約我寫序,我未加思索即回應——“讀完書稿後再動筆”。但我于邏輯學實是外行,真要寫序就犯難了。好在作者在其“自序”中已把他 多年“邏輯的跋涉”經驗一一展現。我想說的是︰
它是邏輯學研究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金順福研究員主編的《辯證邏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3月版)第十四章“辯證邏輯在20世紀的進展及其在21世紀的前景展望”,概述了改革開放後辯證邏輯研究出現的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盛彬先生在他的“認識邏輯”構想中把他所理解的“辯證的邏輯”,認為即“認識邏輯”,是不同于形式邏輯的“論證邏輯”。他與百花園中佔主流的辯證邏輯學派認為辯證邏輯的研究對象是辯證思維(辯證概念、辯證判斷、辯證推理等)迥然不同,主張“研究對象是認識過程中的邏輯”。他提出“推理鏈︰科學發現的邏輯新論”,構造了“認識邏輯即科學發現和發明的邏輯體系”等新觀點。他的論述不是專注于引經據典,而是緊密結合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思維實際,從思維實際出發和展開;他的行文語言流暢,生動通俗,說理透徹,自悟悟人,服眾性很強。實是“一朵奇葩”。
究竟什麼是邏輯?百花園中也是眾說紛紜,難免“一頭霧水”,莫衷一是。查《現代高級英漢詞典》Logtc(邏輯)條︰Science,method,ofreasonlng;又查 reaspning︰ process of reaching conclusionsby uslng one’ s reason︰推理的過程。故Logic(邏輯)的詞意,可釋為︰有效推理過程的方法或規則。20世紀90年代出版的《大百科全書‧哲學卷》肯定形式邏輯“是一門以推理形式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科學。”而張氏“推理鏈”理論則是推理過程接近真理(包括認識的內容)的方法或規則。總之,邏輯的本義與推理結緣,離不開推理。如果離開推理,把邏輯等同于某種活動規律(如事物的邏輯、革命的邏輯、帝國主義的邏輯)、等同于一般“認識方法”(如感知),都是借用的或泛用的,不是科學的術語。
鑒于不少涉及邏輯的著作,泛用、濫用‥邏輯”概念比比皆是,故有必要考查正名,以正視听。張氏所著“認識邏輯學”顯然不是一般的認識論,而是“認識的邏輯”。他說︰“積 余年思考。認識論研究是宏觀的,邏輯研究思維的深層結構、內在機制,是微觀的。”我是贊同的。《認識邏輯學》第3~6章,是正面闡述類科學、條件科學、數科學、整體科學中的推理鏈,第7~9章是邏輯的應用。由此,揭示認識邏輯的機制及其語用的功能。
在邏輯學的百花園中,《認識邏輯學》僅是其中一花之放,並非一枝獨秀。新著林立,各抒己見。但鳴則鳴矣.缺少“爭”,缺少交鋒,難以激活深人研究、交流互補和相得益彰。盛彬先生嘗嘆道︰前20年中曾發表30多篇邏輯論文,在同行中並未引起什麼反映,“既沒有人肯定,也沒有人批判、否定,感到十分寂寞和無奈!”
我期待《認識邏輯學——關于“轉識成智”的邏輯研究》的出版,能引出邏輯學界同行新一輪多焦點論戰和精品競賽,以推動邏輯研究更上一層樓!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