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批判與後現代馬克思主義

文化批判與後現代馬克思主義
定價:192
NT $ 167
  • 作者:鄭祥福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12-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0474164
  • ISBN13:9787500474166
  • 裝訂:平裝 / 389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從文化研究的概念開始,闡述了文化研究及其派別,後現代大眾文化的形成、發展的起因與本質,面對大眾文化的來臨,知識分子的文化傾向、態度以及知識分子在大眾文化潮流中的地位,我國文化發展所面臨的矛盾及其解決,後現代馬克思主義者伊格爾頓、詹明信等對後現代大眾文化的批判,等等。從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出發,對文化選擇和現時代的文化觀念進行了闡述,其中包括:必須以先進文化為指導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制度要求的文化發展體制;發展文化必須堅持把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相結合、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的原則;必須通過深刻反思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構建一套符合我國社會發展需求並能夠在教育過程中加以貫徹的道德價值規範體系;必須牢牢貫徹知識教育與道德教育相統一的原則,等等。在我國,由于市場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個人主義與享樂主義迅速得以膨脹,形成了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普遍要求與實際生活中價值觀的個體化傾向之間的嚴重對立,這種對立的深刻根源雖然是經濟的因素,但最終是由我們的文化所決定的。要解決這種價值觀的對立,從而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必須構建一個適合我國社會的文化體系。如果文化體系本身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那麼就不可能使價值觀朝著社會主義的方向不斷完善。丹尼爾‧貝爾認為,資本主義正出現文化上的矛盾,這種矛盾是由于目前的消費社會所形成的,即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歷史具有節儉與勞動使資本增殖的傳統,但是如今,資本主義的發展卻進入了一個以消費為主題的時期,人們的價值觀已經悄然發生了改變。當然,一個社會的價值觀不發生任何改變是不可能的,因為社會是發展變化的。但是,當真、善、美的標準越來越成為多余,越來越無人理睬時,個人的價值標準代替了社會普遍的道德標準,行為之間的相互沖突灑難想見。
 

目錄


導言 從馬克思主義文化視審視大眾文化
一 從歷史的辯證發展的角度看待大眾文化
二 從文化烏托邦走向文化的多元化
三 文化研究形成了新的範式
四 文化批判與現代馬克思主義
五 用馬克思主義指導我國大眾文化建設
第一章 文化、大眾文化與文化研究
一 文化與人的生活方式
(一)文化的概念
(二)自在的文化與自覺的文化
二 文化轉向——文化哲學研究和跨學科的文化研究
(一)文化哲學意義上的文化轉向
(二)跨學科文化研究意義上的文化轉向
三 當代文化研究的興起
(一)利維斯主義
(二)伯明翰學派
(三)西方馬克思主義
(四)後現代主義的大眾文化研究
(五)後殖民主義文化理論
(六)東方主義
(七)消費社會理論
(八)女權主義
第二章 現代傳媒與大眾文化
一 大眾傳播媒介與現代人的生活
(一)大眾傳播
(二)從大眾傳播到分眾傳播
(三)大眾傳媒是推動視覺消費的現代手段
(四)傳媒是連接文化—經濟的紐帶
二 大眾媒體的消費導向功能
三 媒體誘導下的政治、經濟、文化一體化
(一)大眾文化與政治
(二)大眾文化與經濟
第三章 大眾文化的功能與本質
一 大眾文化引導著非物質性消費
(一)大眾文化是一種趨向商業化的文化態度
(二)大眾文化引導著新的消費方式
(三)大眾文化引導著新的文化實踐
二 視覺消費與形象的狂歡——大眾文化的本質
三 虛擬享樂——新時代的生活與精神特征
(一)從視覺消費到虛擬享樂
(二)從符號消費到身份認同
(三)從虛假幸福到虛擬愛情
四 視覺消費——不是永恆的主題
(一)大眾文化加速了文化的世俗化
(二)大眾文化加速了大眾人格的異化
五 大眾文化的認識論本質
……
 

大眾文化是當代全球出現的一種新的文化形式,是一種後現代主義的文化形式。從上世紀初以來,人們就不斷地對大眾文化進行研究,先後有列維斯主義、伯明翰學派、法蘭克福學派等西方馬克思主義、後現代主義的文化理論、後殖民主義的文化理論、東方主義與女權主義的文化理論等等。在這些文化理論中也包含有後現代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理論,他們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基礎,展開了對當代後現代主義文化形式的批評。當然,由于對許多有關後現代馬克思主義的問題現在我們缺乏清楚的理解,例如哪些人屬于後現代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哪些人是真正站在馬克思主義立場上來批判當代的大眾文化的?他們的觀點和馬克思主義究竟有何區別?諸如此類的問題目前都還沒有得到解決,所以要寫一本有關後現代馬克思主義的著作實際上很難。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外的馬克思主義究竟向著什麼方向發展?這個問題是我們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從目前的研究資料看,除了一些學者的介紹外,我們也很難見到有比較豐富的資料。一些國外的學者雖然年輕時曾一度是個馬克思主義者,但到了上世紀60年代後,紛紛脫離馬克思主義而轉向其他觀點。

現在大家熱衷于對馬克思主義作總體的理解,不是從傳統的三個維度即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來理解馬克思主義,而是從總體上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結構與思想主旨。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我們無妨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結構理解為︰社會批判理論和社會發展理論。馬克思主義首先是對資本主義制度作政治的、經濟的乃至意識形態的批判,揭示資本主義自身的矛盾,揭不資本主義必然的發展規律以及社會主義替代資本主義的必然性。其次是憧憬一個理想的社會主義社會,提示這個社會在制度上的完善性、在經濟上的合理性、在思想上的倫理化以及人們自身的自覺性與全面發展。“破”與“立”是馬克思與恩格斯一生的宏偉目標。假如我們從把馬克思主義在西方的發展分為幾個階段,那麼第一階段的馬克思主義即經典的馬克思主義,其主要理論觀點是從政治、經濟與哲學上批判資本主義,闡述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第二階段即西方馬克思主義,從盧卡契、葛蘭西開始到霍克海默、阿道爾諾、哈貝馬斯等人,他們從科技異化論、意識形態等方面對資本主義進行了批判;第三階段即後現代馬克思主義,包括詹明信、伊格爾頓以及女權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等,他們則集中于對當代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大眾文化等進行了批判。顯然後現代馬克思主義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最新形式。

大眾文化批判是後現代馬克思主義的一面旗幟。當然,我們不能把任何一個對文化持續判態度的人都稱為馬克思主義者,因為許多對當代文化持批判態度的人其實是傳統資本主義的衛道士,他們站在傳統的立場上,用傳統的精英主義的標準來批判當代文化,而非從資本主義擴張的實質與侵略的本性出發來批判當代文化。正是因為這樣,本書才選擇了幾個典型的後現代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一個是伊格爾頓,一個是詹明信,一個是戴維‧哈維,再一個是波德里亞。前兩人都宣稱自己是忠實的馬克思主義者,都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上對當代大眾文化持批判的態度,後兩人則不是徹頭徹尾的馬克思主義者。至于丹尼爾‧貝爾、湯林森、利奧塔、德勒茲、本雅明之流,也許有時可以算是馬克思主義者,但這只是從他們年輕時曾一度相信馬克思主義並使用了馬克思主義的相關的方法而言,其理論觀點終究有點來路不明,不是忠實的馬克思主義者。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