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程朱理學是宋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其中「理」又是理解程朱理學的基本范疇和關鍵所在。然而究竟什麽是「理」?「理」僅僅是一個邏輯范疇,還是兼范疇與范型於一體的集合概念?對於這些問題,學界的理解雖然尚存在著爭議,但它們卻是本書所要探討的重要課題。本書共分三章七節,主要圍繞二程、朱熹與理范型之間的各種關系來闡釋「理」如何構成宋代士大夫的基本思維形式這個問題。在書中,筆者通過認真梳理太極圖及《太極圖說》的歷史源流以及它們與二程和朱熹理學思想之間的內在聯系,尤其是通過剖析二程「天理」觀、朱熹的「物我觀」和「仁道觀」的內在要素及其相互關系,初步得出「理」不僅是一個邏輯范疇,而且更是一個思維范型的結論。
目錄
第一章 周敦頤視閾下的本真之理
一 太極圖及其宇宙構造原理
(一)無極而太極圖
(二)陰陽兩象圖
(三)五行圖
(四)兩道圖
(五)萬物化生圖
(六)太極圖與宇宙構造原理
二 太極圖是先天的宇宙模型
(一)什麽是模型及模型的分類
(二)太極圖的傳本及其異同
(三)太極圖與《太極圖說》辨正
(四)模型化的理范疇
第二章 二程對理范型的闡釋和應用
一 二程與太極圖的關系
(一)周敦頤傳太極圖於二程
(二)太極圖及《太極圖說》對二程理學思想的影響
二 二程對《太極圖說》的進一步發揮與超越
(一)「天理」概念的提出及其內要素的建構
(二)構成理范型之各元素的思想內涵與相互關系
(三)二程對《太極圖說》的繼承與發展
第三章 朱熹對理范型的闡釋與應用
一 朱熹與《太極圖說》的關系
(一)李侗授《太極圖說》於朱熹
(二)朱熹與太極圖
(三)朱熹對周氏太極圖的闡釋
二 朱熹與理范型之完善
(一)內外之學與朱熹的「物我」觀
(二)微著之論與朱熹的「道心」、「人心」觀
(三)理氣體用說與朱熹的「天道」觀
三 朱熹的「仁道」思想解析
(一)仁說圖與「仁道」諸范疇
(二)「仁道」與「天理」的關系
(三)「仁道」與朱熹的社會發展綱領
后記
一 太極圖及其宇宙構造原理
(一)無極而太極圖
(二)陰陽兩象圖
(三)五行圖
(四)兩道圖
(五)萬物化生圖
(六)太極圖與宇宙構造原理
二 太極圖是先天的宇宙模型
(一)什麽是模型及模型的分類
(二)太極圖的傳本及其異同
(三)太極圖與《太極圖說》辨正
(四)模型化的理范疇
第二章 二程對理范型的闡釋和應用
一 二程與太極圖的關系
(一)周敦頤傳太極圖於二程
(二)太極圖及《太極圖說》對二程理學思想的影響
二 二程對《太極圖說》的進一步發揮與超越
(一)「天理」概念的提出及其內要素的建構
(二)構成理范型之各元素的思想內涵與相互關系
(三)二程對《太極圖說》的繼承與發展
第三章 朱熹對理范型的闡釋與應用
一 朱熹與《太極圖說》的關系
(一)李侗授《太極圖說》於朱熹
(二)朱熹與太極圖
(三)朱熹對周氏太極圖的闡釋
二 朱熹與理范型之完善
(一)內外之學與朱熹的「物我」觀
(二)微著之論與朱熹的「道心」、「人心」觀
(三)理氣體用說與朱熹的「天道」觀
三 朱熹的「仁道」思想解析
(一)仁說圖與「仁道」諸范疇
(二)「仁道」與「天理」的關系
(三)「仁道」與朱熹的社會發展綱領
后記
序
呂變庭教授數十年來,潛心求索,終於水積成川,土積成山,完成《程朱理學與理范型》專著。呂教授從理學宗主周敦頤的太極圖和《太極圖說》契入,深探本原,闡發微奧,開出周氏的本真之理,二程對《太極圖說》的繼承和發展,以及朱熹對理范型的完善等。條分縷析,議論精詳,旁征博引,解惑釋疑。於理學研究,有索隱之功。
周敦頤出人佛道,援佛道人儒,度越韓愈、柳宗元,從「本然之全體」上建構了與佛道相對相關的思想體系,為後來的理學家出人佛道,返諸「六經」開辟新路,而成為理學開創者。
周氏的太極圖和《太極圖說》自北宋以至明清,對其來源傳授、真偽作者、版本異同、內容性質、傳達信息,論爭不止,莫衷一是。其間程朱的闡釋和發展,是重要環節。朱熹在《太極圖說解》的《附辯》中說: 「愚既為此說,讀者病其分裂已甚,辯詰紛然,苦於酬應之不給也,故總而論之。」。可見時人甚關注此論辯之熱點。朱熹列出七種詰難:一是不當以繼善成性分陰陽;二是不當以太極陰陽分道器;三是不當以仁義中正分體用;四是不當言一物各具一太極;五是體用一源,不可講體立而後用行;六是仁為統體,不可偏指為陽動;七是仁義中正之分,不當反其類。朱熹一一給予回應,皆中其肯綮。然後朱熹指出為什麽有這些詰難的原因:一是,未能反復潛玩「體用一源,顯微無間」之旨,故得其一而遺其二。從理而言,舉體而用的理已具。從事而言,即事而理體可見。體用不離不雜,人們執體或執用,都是一偏,得一遺二;二是,未能體認「或離或合,或異或同」,而乃所以為道體之全。道體之全,渾然一致,而精粗本末,內外賓主之分,粲然於其中。道體是一,其中有精粗、本末、內外、賓主等分殊,即道一分殊,或稱理一分殊,執一無分,或執分無一,亦是一偏;三是,囿於先入為主的有見,「信同疑異,喜合惡離」,從自己好惡來觀照,而無客觀的評價標准,猶如無星的秤,無寸之尺。秤星是計量的標志,秤桿上無秤星,就不知道輕重。尺寸是計量長短的標志,尺上無寸,就不知長短。正由於此,發生誤解,而有此種種詰難。
朱熹認為,基於這樣原因而對其解釋產生詰難,只要虛心一意,反復潛玩,消除先入之說,就可以得周氏之心意,而貼近《太極圖說》的本義。盡管朱熹做了精到的答辯,而其後論爭仍然不斷,呂教授對其後論爭的情況,作了翔實的梳理,以及其各種不同的詮釋。在這種不同詮釋中,凸顯程朱在建構理學邏輯結構時,揭示太極圖、《太極圖說》與二程和朱熹理學邏輯結構內在聯系。
呂教授認為,二程宇宙演化模型是:道一陰陽一五行——乾道始物、坤道成物——生育萬物——天理。這與周敦頤的宇宙演化模型:無極而太極——陰陽動靜——五行——坤道成女、乾道成男——萬物化生——太極本無極。只是頭尾稱謂有別,基本模型相似,但二程不僅豐富了理范型的內容,擴展了各概念范疇的適用范圍,使其成為涵蓋自然、社會、人生、思維的各領域的普適性的理念,從而開出對道與天理、氣與性、陰陽與五行、數與象、性與道、乾坤與天地萬物的互相關系結構的探討,其間不僅對每個概念范疇的內容進行探索,而且對其互相關系展開分析,以明二程天理范型的建構。通過《太極圖說》與朱熹關系的探究,考得李侗授《太極圖說》於朱熹,及他們對相關《太極圖說》內容的答問。認為羅從彥從楊時那里「獨得不傳之秘」的,就是《太極圖說》。盡管這是一個推斷,但卻有理有據。
朱熹並不像二程那樣回避太極圖和《太極圖說》,他不僅作《太極圖解》和《太極圖說解》,而且作《通書解》。指出二程思想亦因其說:「蓋先生之學,其妙具於太極一圖,《通書》之言,皆發此圖之蘊,而程先生兄弟語及性命之際,亦未嘗不因其說。」揭出二程思想之因,也就明朱熹自己思想之譜系。呂教授認為,朱熹理范型的完善,就在於不僅對太極圖中的「太極」、「陰陽」、「動靜」、「五行」、「男女」、「化生」等人們顯著關注的概念,及其范型構架的重要性作出盡精微的分梳,而且對太極圖中一些較為隱藏的、不顯眼的概念,如「內外」、 「微著」、「理氣」等同樣具有重要價值的范疇,作出致廣大的探賾=認為把握和理解這些概念是解讀朱子學的關鍵,於是呂教授對朱熹內外之學的「物我觀」,微著之論的道心、人心觀,理體氣用的「天道觀」,以及仁道與天理、仁道與社會發展等展開深入仔細的探究,而發前人所未發。
呂教授在當前諸多朱熹專著中,能開出新的研究路徑,實非一日之功,而是「人十能之己千之」的結果。只有如此,才能有新的視閾來觀照朱熹思想,而後開為新生面、新觀念、新形式。
是為序。
張立文
於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
2008年2月1日
周敦頤出人佛道,援佛道人儒,度越韓愈、柳宗元,從「本然之全體」上建構了與佛道相對相關的思想體系,為後來的理學家出人佛道,返諸「六經」開辟新路,而成為理學開創者。
周氏的太極圖和《太極圖說》自北宋以至明清,對其來源傳授、真偽作者、版本異同、內容性質、傳達信息,論爭不止,莫衷一是。其間程朱的闡釋和發展,是重要環節。朱熹在《太極圖說解》的《附辯》中說: 「愚既為此說,讀者病其分裂已甚,辯詰紛然,苦於酬應之不給也,故總而論之。」。可見時人甚關注此論辯之熱點。朱熹列出七種詰難:一是不當以繼善成性分陰陽;二是不當以太極陰陽分道器;三是不當以仁義中正分體用;四是不當言一物各具一太極;五是體用一源,不可講體立而後用行;六是仁為統體,不可偏指為陽動;七是仁義中正之分,不當反其類。朱熹一一給予回應,皆中其肯綮。然後朱熹指出為什麽有這些詰難的原因:一是,未能反復潛玩「體用一源,顯微無間」之旨,故得其一而遺其二。從理而言,舉體而用的理已具。從事而言,即事而理體可見。體用不離不雜,人們執體或執用,都是一偏,得一遺二;二是,未能體認「或離或合,或異或同」,而乃所以為道體之全。道體之全,渾然一致,而精粗本末,內外賓主之分,粲然於其中。道體是一,其中有精粗、本末、內外、賓主等分殊,即道一分殊,或稱理一分殊,執一無分,或執分無一,亦是一偏;三是,囿於先入為主的有見,「信同疑異,喜合惡離」,從自己好惡來觀照,而無客觀的評價標准,猶如無星的秤,無寸之尺。秤星是計量的標志,秤桿上無秤星,就不知道輕重。尺寸是計量長短的標志,尺上無寸,就不知長短。正由於此,發生誤解,而有此種種詰難。
朱熹認為,基於這樣原因而對其解釋產生詰難,只要虛心一意,反復潛玩,消除先入之說,就可以得周氏之心意,而貼近《太極圖說》的本義。盡管朱熹做了精到的答辯,而其後論爭仍然不斷,呂教授對其後論爭的情況,作了翔實的梳理,以及其各種不同的詮釋。在這種不同詮釋中,凸顯程朱在建構理學邏輯結構時,揭示太極圖、《太極圖說》與二程和朱熹理學邏輯結構內在聯系。
呂教授認為,二程宇宙演化模型是:道一陰陽一五行——乾道始物、坤道成物——生育萬物——天理。這與周敦頤的宇宙演化模型:無極而太極——陰陽動靜——五行——坤道成女、乾道成男——萬物化生——太極本無極。只是頭尾稱謂有別,基本模型相似,但二程不僅豐富了理范型的內容,擴展了各概念范疇的適用范圍,使其成為涵蓋自然、社會、人生、思維的各領域的普適性的理念,從而開出對道與天理、氣與性、陰陽與五行、數與象、性與道、乾坤與天地萬物的互相關系結構的探討,其間不僅對每個概念范疇的內容進行探索,而且對其互相關系展開分析,以明二程天理范型的建構。通過《太極圖說》與朱熹關系的探究,考得李侗授《太極圖說》於朱熹,及他們對相關《太極圖說》內容的答問。認為羅從彥從楊時那里「獨得不傳之秘」的,就是《太極圖說》。盡管這是一個推斷,但卻有理有據。
朱熹並不像二程那樣回避太極圖和《太極圖說》,他不僅作《太極圖解》和《太極圖說解》,而且作《通書解》。指出二程思想亦因其說:「蓋先生之學,其妙具於太極一圖,《通書》之言,皆發此圖之蘊,而程先生兄弟語及性命之際,亦未嘗不因其說。」揭出二程思想之因,也就明朱熹自己思想之譜系。呂教授認為,朱熹理范型的完善,就在於不僅對太極圖中的「太極」、「陰陽」、「動靜」、「五行」、「男女」、「化生」等人們顯著關注的概念,及其范型構架的重要性作出盡精微的分梳,而且對太極圖中一些較為隱藏的、不顯眼的概念,如「內外」、 「微著」、「理氣」等同樣具有重要價值的范疇,作出致廣大的探賾=認為把握和理解這些概念是解讀朱子學的關鍵,於是呂教授對朱熹內外之學的「物我觀」,微著之論的道心、人心觀,理體氣用的「天道觀」,以及仁道與天理、仁道與社會發展等展開深入仔細的探究,而發前人所未發。
呂教授在當前諸多朱熹專著中,能開出新的研究路徑,實非一日之功,而是「人十能之己千之」的結果。只有如此,才能有新的視閾來觀照朱熹思想,而後開為新生面、新觀念、新形式。
是為序。
張立文
於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
2008年2月1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