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向性理論的當代發展

意向性理論的當代發展
定價:570
NT $ 496
  • 作者:高新民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09-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0472242
  • ISBN13:9787500472247
  • 裝訂:906頁 / 24 x 17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在對「意向性」、「意義」、「內容」和「表征」等概念進行詞源學和詞義學考釋的基礎上,探討了西方意向性理論的起源、演變和當代發展。既評析了語義學、心理學、解釋學的意向性研究,又着重梳理了哲學所作的耕耘;既闡釋了現象學傳統的意向性理論,又對英美分析傳統的意向性理論作了條分縷析的闡述;既有縱向的歷時態考察,又有橫向的共時態勾勒和深掘;既有對中西意向性理論的比較研究,又有關於建構馬克思主義意向性理論的初步思考。

通過本書,既可了解到有關的背景和基礎知識,又能接近乃至進入本領域的前沿,如從中可看到圍繞意向性個體化問題而出現的內在主義、外在主義、內容二元論和「修正主義」及其相互論戰,圍繞意向性本體論地位問題而出現的意向取消論、信息語義學、目標論語義學和功能作用理論及其激烈角逐,以及圍繞意向性與意識的關系、意向性的因果相關性、非存在對象和寬心靈觀等問題所進行的探幽發微。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意向性研究的歷程與當代走向
第一節 有關概念辨析
第二節 現代意向性理論的思想淵源
第三節 現當代意向性研究的走向與特點
第二章 語義學、解釋學和心理學視域中的意義/意向問題
第一節 「意義」的意義
第二節 心理主義語義學
第三節 邏輯主義語義學
第四節 意義的行為論與用法論
第五節 意義的多困素論與新的傾向
第六節 解釋學的意義理論
第七節 尋求意義的統一理解
第八節 心理學的意向性研究
第三章 現象學傳統的意向性學說及其當代發展
第一節 胡塞爾意向性學說的形成和發展
第二節 胡塞爾對布倫塔諾意向性學說的揚棄
第三節 胡塞爾的「意識」與「意向性」概念
第四節 意向體驗的「現象學建構」
第五節 意向性的發生現象學分析
第六節 胡塞爾意向性學說的特點與「趨同」
第七節 現象學意向性學說在歐洲大陸的發展
第八節 現象學意向性學說在英美分析哲學中的「遭遇」與發展
第四章 意義/意向性的本體論地位問題
第五章 內容的個體化;個體主義與反個體主義之爭
第六章 意向性的自然化
第七章 意向性的「形而上學問題」
第八章 心理內容的因果相關性問題
第九章 意向性與意識
第十章 意向性與人工智能
結語
 

「意向性」盡管不是我們每個人都會使用的概念,但每個人在清醒時與它所指的現象則須臾不離,甚至在無意識時也會讓它以潛在形式發揮作用。除了真正進人了佛家所說的「非想非非想」之類的狀態,我們在清醒時總會有心理意識和言語活動,而一旦有這些活動,就必然要超出活動本身而關聯某種別的東西,如在想時,絕不會什麼也不想,在恨時,絕不會什麼也不恨,在愛時,絕不會什麼也不愛……這種貫穿在一切心理意識活動、過程、狀態中的關聯作用或關於性(aboutness)、指向性、超越性,正好就是意向性。正是因為有這種特性,我們人類才成了能走出自身、與他物發生各種聯系的一種具有彌散性、擴散性、滲透性而非徹底封閉或孤立的特殊存在。然而由於它對於我們太平常、太密切、太自然了.因此它又成了我們最「熟視無睹」的一種現象。

它在愛起「疑情」、愛生「驚詫」的哲學家面前就大不一樣了。它使他們困惑不已,而且越是到現當代,越是那些疑情重的人越是如此。真可謂大疑大問題,小疑小問題,不疑無問題。由於有疑情,許多哲學家還以自己獨具的慧眼發現了它在自然界的蹤跡及其奇特、隱秘與奧妙之處。例如河狸用尾巴濺水9蜜蜂所表演的「蜂舞?,並不是純粹內在封閉的活動,它們也有一定程度的關於性,它們分別「關聯着」這里有危險和這里有花源之類的外在事態。人類不僅有這種關聯性,而且更加高級、復雜和奇妙。例如人類身上的某些狀態對外在事態的關聯相對於「煙意味着火」來說,有自關聯的特點,即不是像后者那樣基於人的解釋才有其關聯性,而是自己主動地、自覺地進行着自己的關聯。更神奇的是,人類的關聯性或意向性作為一種關系震性還有其他任何關系屬性所不具有的這樣的特點,如心理狀態可以處在與不存在的東西的意向關系之中,而任何物理的東西則不可能有這種關系。例如某人可以想象有獨角獸,而任何物理的事物都不可能與獨角獸發生關系。其次,人的意向狀態可以處在與不曾發生、不會發生以及已逝、尚未發生的東西的意向關系之中,例如我可以想象我取得了本屆長跑世界杯比賽的冠軍。物理關系只能存在於真實的東西之間。還有,人們對意向內容的態度有某種規范性,這也是物理屬性不可能具有的(詳見第五、六章)。

中國哲學也注意到了宇宙中的這一神奇現象,但可惜沒有由此生發開來,提出帶有實證科學和形而上學性質的問題。錢穆先生曾用自己獨特的但不太「標准」的意向習語對中國文化重視心之意向特征這一點作了十分精彩的概述。他說:「人心能超出個體小我之隔膜與封蔽而相通,此為人獸之分別點。此種着重在心一邊的看法,其實只為中國人的觀念。」(並非如此)「西方科學里的心理學……是無靈魂的心理學。……當然研究不到人心之真實境界。……對人心的認識實嫌不夠。中國人所謂心並不專指肉體心,並不封蔽在各各小我之內,而實存於人與人之間,哀樂相關,痛癢相切,中國人此種心為道心……為文化心。」「所謂人心者,乃指人類人群一種無隔閡,無封界,無彼我的共同心。」相對而言,西方人所說的人心只是「小我肉體之心之一種機能」。從時間上講,人心在特定意義上有超時間性,如聖人「永遠存在於他人心里」,「此種心,已不是專限於肉體的生物心,而漸已演進形成為彼我古今共同溝通的一種文化心」。例如,人心能超越自身,指向過去,「心存百代」,指向未來,遙想萬世。從空間上說,心能超越小我,把整個宇宙裝於一心之中。另外,心與心可以互相滲透。如「可以超出此軀體而共通完成一大心」,「他心喜樂,己心亦喜樂」。心還能以文字為媒介,「感受異地數百千里外,異時數百千年外他人之心以為心。數百千里外他心之憂喜郁樂,數百干年前他心之憂喜郁樂,可以用為此時此地吾心之憂喜郁樂」。「此始為吾;}之真生活真生命所在」。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