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性、深刻性、趣味性兼備的「解讀歐洲」佳作。
在西班牙,從一頓飯到一場戰爭,沒有一件事是在指定的時間內發生的。
歐洲「官方皇家情婦」體制:當女人閨房成為左右國家命運的密室,客廳即為歷史學家的最佳所在。
法國浴室兩個並肩的廁池,推波助瀾外人對法國女人放盪的想象。
觸摸歐洲文明,從碎石窄巷、小橋流水人家;到咖啡館、面包房;再到愛琴海和葡萄園;直至博物館和教堂;城堡和王室;還有歌劇院和大學;還有綠色和平;還有從出生包到墳墓的終身福利體制……美麗、富饒、祥和的歐洲,以其超群的山水及花園城市美景,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紛至沓來。不過,再動人的景觀亦有審美疲勞的一天。而一個國家,一個地域,其民眾所展現出來的人格風范、文明底蘊及文化內涵,堪稱超越自然風景的一道絢麗人文彩虹。
一個個鮮活的個體;一件件歐洲細節瑣事;才是最能體現深厚歐洲文明的驕傲。 歐洲如一面鏡子,照出世間百態。
郭瑩,英籍華人,世界華文作家協會會員,國際問題評論員。作為專欄作家,郭瑩為中國內地及港台地區和歐洲、新加坡地區數十家媒體報道西方世界。著有環球行紀實作品《相識西風》,國內外首部外國人在中國紀實作品《老外侃中國》,中國女性越洋婚戀生存實錄《一家兩制一嫁給老外的酸甜苦辣》。
目錄
序言
第一輯
歐洲如一面鏡子
超越GDP主義的和諧社會
福利社會是大同社會
聯合的歐洲,意味著柏林牆的最終倒塌
歐洲,挽救環保危機的先鋒
非典型歐洲人
林語堂的民族個性公式
亂針刺綉歐洲人
八卦歐洲眾生相
「丑陋」的鄰居
歐洲人南親北疏的做派
地中海式的全民凝視
「高視帶」與「低視帶」
「肘帶」、「腕帶」與「指帶」
「距離美」的不同解讀
心理門檻的南北之別
接觸型社會的檸檬樹風格
保持警惕的非接觸型社會
時間緊迫症與時間散漫症
輕重緩急的約會時刻表
剪不斷、理還亂的南北時間定律
比利牛斯山這一面被認為是對的,山的另一面卻不以為然
「世俗時間」與「神聖時間」涇渭分明
人際關系是否應接受時間制約
英、德、俄,時間定向概念的差異
第二輯
英國本身自成一個世界
英人性格,歸咎於不測風雲的氣候
高瞻遠矚式的墨守成規
英國紳士,全是廣告打得響
無階級斗爭的階級社會
無章法就是「章法」
幽默,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墓碑文學:陰陽互侃
希斯羅機場風雲錄
炸機驚魂下的「苦旅」
笑里藏刀的登機手續台
超級「飛人」——升級專家
航空港盡顯窮富風景線
享受玻璃馬桶的人體毒犯
機長與空姐的羅曼史
空中歸西的待遇
飛機餐要點,乘客不會當場暈倒
倫敦五星級酒店:就像老鼠愛大米
效益利器,一間房熱賣兩次
浴缸當屠宰場的阿拉伯大亨
英式管家好在哪里
水至清則無魚
春情盪漾的「備用枕頭」
明星們的天價
消費天王大鬧天空的特權
女王贊酒店是「第二個家」
聞香識戀人
「氣味相投」原來是費洛蒙作祟
情婦的費洛蒙迷倒歐洲帝王
香水是你的另一費洛蒙
倫敦「黑的」的新古典主義
亦古亦今的「黑的」
倫敦「祥子」需苦讀三年
「黑的」是倫敦的光榮門臉
第三輯
追古撫今金發女郎
古代,褐發曾獨領風騷
芭比娃娃與好萊塢金發艷星
惡搞金發女郎
與國王同眠——歐洲皇室情婦秘聞
將高貴的子宮貶入冷宮
首位載人史冊的皇家情婦
皇家情婦被描繪成聖母瑪利亞
鴻雁八卦皇宮淫盪史
法國國王首創「官方皇家情婦」桂冠
「官方皇家情婦」的東施效顰
革命摧毀了「官方皇家情婦」體制
下場凄涼的紅顏禍水
現代王子:不愛江山,愛美人
與國王魚水之歡
篡奪後冠的皇家情婦
篡位情婦下場悲慘
小卒撈過界,上天摧毀棋盤以示嚴懲
情婦攀上枝頭,大英帝國憲政危機
笑到最後的情婦卡美拉
平民王妃方興未艾
女權:不等於選票加波霸——今日土耳其婦女
「風雨衣」與「迷你裙」共一色
國父凱末爾頒令婦女解放
集體約會行動團
性命攸關的「納慕思」
「女強人」與「賢妻良母」一肩挑
第四輯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導致蘇聯衰亡的雙刃劍
極權體制、計划經濟是蘇聯的死穴
無官不貪的腐敗
排隊,蘇聯時代的國語
蘇維埃的「歷史」絕不可以「預測」
勃列日涅夫的愚人節時代
檢討文化,作家的慢性自殺
葉利欽時代的「震盪療法」,將西瓜全震碎
俄羅斯:「做客婚姻」方興未艾
「啃老族」的婚禮賬單
忠誠的寬容度
出軌全攻略
自殺婚姻的N個方程式
生死契約,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夫妻間的敗筆
丈夫的敗筆
太太的敗筆
法式情色
法式隱喻情色
妓院廣告非法,隱喻撩心扉
裸女有本事令道德淪喪嗎
與裸女廣告開戰
第五輯
衛生間的革命歷程
從便盆到抽水馬桶
兩個並排廁池之謎
繽紛的廁所俚語
洗澡,從性愛前戲到「香精干洗」
工業化快餐是一介殺手
重歸西方的文化休克
鬼東西溜進了民眾餐盤
花哨新食品,溫柔地殺你
快餐令兒童一夜「成人」
垃圾快餐是美國輸出的噩夢
巴黎:不散的筵席
肉店,法國人的一方聖地
法國店鋪具「欲望教育」功能
法國人通過美食藝術,對自己塑造、再塑造
主廚意志為中心的料理文化
民族命運,取決於吃的方式
世紀,食譜已成為大廚的寶典
「利刃」那不勒斯
「利刃」風情
眼球戰術,殺出一條生路
比薩餅的故鄉
發票,意大利人情有獨鍾
那不勒斯,一生中值得一游之地
第一輯
歐洲如一面鏡子
超越GDP主義的和諧社會
福利社會是大同社會
聯合的歐洲,意味著柏林牆的最終倒塌
歐洲,挽救環保危機的先鋒
非典型歐洲人
林語堂的民族個性公式
亂針刺綉歐洲人
八卦歐洲眾生相
「丑陋」的鄰居
歐洲人南親北疏的做派
地中海式的全民凝視
「高視帶」與「低視帶」
「肘帶」、「腕帶」與「指帶」
「距離美」的不同解讀
心理門檻的南北之別
接觸型社會的檸檬樹風格
保持警惕的非接觸型社會
時間緊迫症與時間散漫症
輕重緩急的約會時刻表
剪不斷、理還亂的南北時間定律
比利牛斯山這一面被認為是對的,山的另一面卻不以為然
「世俗時間」與「神聖時間」涇渭分明
人際關系是否應接受時間制約
英、德、俄,時間定向概念的差異
第二輯
英國本身自成一個世界
英人性格,歸咎於不測風雲的氣候
高瞻遠矚式的墨守成規
英國紳士,全是廣告打得響
無階級斗爭的階級社會
無章法就是「章法」
幽默,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墓碑文學:陰陽互侃
希斯羅機場風雲錄
炸機驚魂下的「苦旅」
笑里藏刀的登機手續台
超級「飛人」——升級專家
航空港盡顯窮富風景線
享受玻璃馬桶的人體毒犯
機長與空姐的羅曼史
空中歸西的待遇
飛機餐要點,乘客不會當場暈倒
倫敦五星級酒店:就像老鼠愛大米
效益利器,一間房熱賣兩次
浴缸當屠宰場的阿拉伯大亨
英式管家好在哪里
水至清則無魚
春情盪漾的「備用枕頭」
明星們的天價
消費天王大鬧天空的特權
女王贊酒店是「第二個家」
聞香識戀人
「氣味相投」原來是費洛蒙作祟
情婦的費洛蒙迷倒歐洲帝王
香水是你的另一費洛蒙
倫敦「黑的」的新古典主義
亦古亦今的「黑的」
倫敦「祥子」需苦讀三年
「黑的」是倫敦的光榮門臉
第三輯
追古撫今金發女郎
古代,褐發曾獨領風騷
芭比娃娃與好萊塢金發艷星
惡搞金發女郎
與國王同眠——歐洲皇室情婦秘聞
將高貴的子宮貶入冷宮
首位載人史冊的皇家情婦
皇家情婦被描繪成聖母瑪利亞
鴻雁八卦皇宮淫盪史
法國國王首創「官方皇家情婦」桂冠
「官方皇家情婦」的東施效顰
革命摧毀了「官方皇家情婦」體制
下場凄涼的紅顏禍水
現代王子:不愛江山,愛美人
與國王魚水之歡
篡奪後冠的皇家情婦
篡位情婦下場悲慘
小卒撈過界,上天摧毀棋盤以示嚴懲
情婦攀上枝頭,大英帝國憲政危機
笑到最後的情婦卡美拉
平民王妃方興未艾
女權:不等於選票加波霸——今日土耳其婦女
「風雨衣」與「迷你裙」共一色
國父凱末爾頒令婦女解放
集體約會行動團
性命攸關的「納慕思」
「女強人」與「賢妻良母」一肩挑
第四輯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導致蘇聯衰亡的雙刃劍
極權體制、計划經濟是蘇聯的死穴
無官不貪的腐敗
排隊,蘇聯時代的國語
蘇維埃的「歷史」絕不可以「預測」
勃列日涅夫的愚人節時代
檢討文化,作家的慢性自殺
葉利欽時代的「震盪療法」,將西瓜全震碎
俄羅斯:「做客婚姻」方興未艾
「啃老族」的婚禮賬單
忠誠的寬容度
出軌全攻略
自殺婚姻的N個方程式
生死契約,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夫妻間的敗筆
丈夫的敗筆
太太的敗筆
法式情色
法式隱喻情色
妓院廣告非法,隱喻撩心扉
裸女有本事令道德淪喪嗎
與裸女廣告開戰
第五輯
衛生間的革命歷程
從便盆到抽水馬桶
兩個並排廁池之謎
繽紛的廁所俚語
洗澡,從性愛前戲到「香精干洗」
工業化快餐是一介殺手
重歸西方的文化休克
鬼東西溜進了民眾餐盤
花哨新食品,溫柔地殺你
快餐令兒童一夜「成人」
垃圾快餐是美國輸出的噩夢
巴黎:不散的筵席
肉店,法國人的一方聖地
法國店鋪具「欲望教育」功能
法國人通過美食藝術,對自己塑造、再塑造
主廚意志為中心的料理文化
民族命運,取決於吃的方式
世紀,食譜已成為大廚的寶典
「利刃」那不勒斯
「利刃」風情
眼球戰術,殺出一條生路
比薩餅的故鄉
發票,意大利人情有獨鍾
那不勒斯,一生中值得一游之地
序
我們曾經認識的地方,不只屬於這個空間世界,為了方便起見,我們才把它們標記於其中。它們,只是當時構成我們生命的連續諸印象中的一個小薄片;某個特別影像的記憶,只是對特別時刻的遺憾之情;房屋,道路,大街,轉瞬即逝;唉,正如流年一般。
——馬塞爾·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
一位BBC記者時常外出旅行,樂此不疲。一次,他在中國西北邂逅了一位農民,這位中國人對於他只身旅行,甚感驚訝。於是詢問英國人是否結婚了。英國人很西方地回答:「我太太有她自己的生活。」中國農民更驚訝了,末了,他詢問了一個問題:「你一人旅行,那誰給你照相啊?」
以下的幾位人物我們不陌生吧?某個風景名勝前,女孩子擺出嬌媚的姿態;半大小子竭力裝出令整個世界都羨慕他們的玩世和懶散;老奶奶笑眯眯地撐著陽傘;職員身著辦公室的鞋襪與其休閑的短褲不相協調;妻子為了拍照正忙著撲脂粉┅┅典型的游客。
我們為什麽需要照片呢?是為了證明我們曾到此一游?還是因為記憶太短暫,太容易出錯?經歷可以這樣得以傳遞嗎?比如,我正置身於亞馬孫河雨林正午的寧靜,聆聽微風細語,嗅著多得難以置信的或腐爛、或芬芳的氣味,這樣的感覺,照相機怎能面面俱到地捕捉到。或者說,我想拍多少照片留念,都可以盡情地去拍。但是,我享用的一餐,你要是沒有吃過的話,我無法向你傳達出它的滋味。我有次去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在那里吃的色拉包含六種柑橘類水果,這在歐洲無緣享受,味道絕美,無法忘懷,至今難以表述。
以往沒有便攜式相機的時代,旅行者用筆來記錄——信件,日記,游記。這是因為,在所有藝術中,寫作最能表述一個陌生的地方、一種陌生的食物,最有本事繪聲繪色雪花的喃喃私語或瀑布的咆哮。寫作,能描繪、刻畫出攝影無法傳遞的諸多內涵。
郭瑩幾乎走遍了整個歐洲,撰寫這本書的時候,只有巴爾干、芬蘭、波蘭,以及波羅的海諸國沒有去過(試想,那會是怎樣精彩的旅行——從摩爾曼斯克乘慢速火車去馬其頓)。她常常只身旅行,這樣就更容易跟當地人接觸,與他們有更直接的交流,更便於近距離地觀察,可以在一個角落靜靜地做紀錄,更好地理解她所到之處的文化。她的「品味歐洲」提到歐洲的社會形態、歐洲人特有的做派,尤其是調侃「非典型歐洲人」時活靈活現、妙趣橫生。另外,她還「窺探」了歐洲皇室的「官方皇家情婦」體制以及酒店、餐館甚至衛生間。但郭瑩絕不是在寫旅游指南或海外親歷。她的目的是幫助讀者理解歐洲人的所思所想,他們賴以生存並傳承給子孫的文化怎樣體現在其日常生活當中。
我是歐洲人,常常為郭瑩提供信′氨,但這樣的功勞往往不被提及(不管哪里的作家朋友們,對此都會發出一聲短促而優雅的嘆息)。我不得不說郭瑩很擅長提出問題,對古希臘的柏拉圖和蘇格拉底來說,提出問題是找尋真理的唯一途徑,這是所有文化的一個根基,是科技發展的基礎,是我們這個宇宙所有知識的源頭,也是了解宇宙的根源。孔夫子提出的「格物」,就是要我們提出問題,探究事物。
回想一九八○年,我首次去中國,常常對所見所聞感到困惑。常常感到,相信所有語言學習者都有這樣的感觸,那就是:「我知道他在說什麽,可是弄不懂是什麽意思。」郭瑩和我成長於兩個非常不同的世界——她生長在北京一所大學的校園,而我兼有愛爾蘭與蘇格蘭血統,成長於西非和蘇格蘭。我的外祖父曾是鐵匠、汽車修理工,後來當了歌劇演員;祖父是工程師和高級船員,任職於利物浦及格拉斯哥駛往香港、廣州、上海及橫濱的大客輪。困擾我和郭瑩的不只是語言,我們中有一個常常會這樣想,甚至這樣說:那還用說,這不是眾所周知的嗎┅┅」之後才意識到,她的「眾所周知」與我的「眾所周知」差別十萬八千里。文化差異雖能困擾我們,但更多的是常常給我們帶來快樂,理應如此,對吧?對於文化差異,重要的是提出問題,這樣可以、使我們獲得新的知識,不僅是有關異國文化的新知識,且還包含著關於我們自身的新知識,這不就是,我們在這個地球上探尋我們是誰的一個理由?
歐洲直到十七世紀晚期才發現茶葉,歐洲的茶葉來自中國,咖啡來自非洲,巧克力來自墨西哥,在此之前,歐洲人喝什麽呢?刀和叉是在什麽確切的時間出現的?歐洲人和中國人使用毛巾為什麽方式不同(歐洲人喜歡干燥、粗糙的毛巾,這樣的毛巾可以擦去死皮)?意大利人從墨西哥引進西紅柿之前,以及意大利面條問世之前,他們吃什麽?為什麽比薩餅會應運而生?為什麽歐洲人不惜重金「呷葡萄美醋」?為什麽法國總統戴高樂感嘆「如何治理好擁有360種奶酪的國家,是個難題」?跟一個女人同行,男人為什麽要走在人行道的外側?歐洲人為何反感嘴里塞滿食物,還硬撐著侃侃而談的人?為什麽電梯間里的廣告會成為英國人救命的稻草?
對於諸如此類的問題,郭瑩不會給出所有的答案,當然她會論述歐洲人的一些行為特質。但是,你可以從她或其他作家「意猶未盡」之處,探索更好的東西。掩卷後,可以開始提出你自己超越作家想象力的絕妙問題,借此更好地認識你自己,更好地認識這個世界。抓緊提問吧,趁著眼前的事物尚未被時光隧消所吞沒,歲月轉瞬即逝,我們也會轉瞬即逝。
——馬塞爾·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
一位BBC記者時常外出旅行,樂此不疲。一次,他在中國西北邂逅了一位農民,這位中國人對於他只身旅行,甚感驚訝。於是詢問英國人是否結婚了。英國人很西方地回答:「我太太有她自己的生活。」中國農民更驚訝了,末了,他詢問了一個問題:「你一人旅行,那誰給你照相啊?」
以下的幾位人物我們不陌生吧?某個風景名勝前,女孩子擺出嬌媚的姿態;半大小子竭力裝出令整個世界都羨慕他們的玩世和懶散;老奶奶笑眯眯地撐著陽傘;職員身著辦公室的鞋襪與其休閑的短褲不相協調;妻子為了拍照正忙著撲脂粉┅┅典型的游客。
我們為什麽需要照片呢?是為了證明我們曾到此一游?還是因為記憶太短暫,太容易出錯?經歷可以這樣得以傳遞嗎?比如,我正置身於亞馬孫河雨林正午的寧靜,聆聽微風細語,嗅著多得難以置信的或腐爛、或芬芳的氣味,這樣的感覺,照相機怎能面面俱到地捕捉到。或者說,我想拍多少照片留念,都可以盡情地去拍。但是,我享用的一餐,你要是沒有吃過的話,我無法向你傳達出它的滋味。我有次去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在那里吃的色拉包含六種柑橘類水果,這在歐洲無緣享受,味道絕美,無法忘懷,至今難以表述。
以往沒有便攜式相機的時代,旅行者用筆來記錄——信件,日記,游記。這是因為,在所有藝術中,寫作最能表述一個陌生的地方、一種陌生的食物,最有本事繪聲繪色雪花的喃喃私語或瀑布的咆哮。寫作,能描繪、刻畫出攝影無法傳遞的諸多內涵。
郭瑩幾乎走遍了整個歐洲,撰寫這本書的時候,只有巴爾干、芬蘭、波蘭,以及波羅的海諸國沒有去過(試想,那會是怎樣精彩的旅行——從摩爾曼斯克乘慢速火車去馬其頓)。她常常只身旅行,這樣就更容易跟當地人接觸,與他們有更直接的交流,更便於近距離地觀察,可以在一個角落靜靜地做紀錄,更好地理解她所到之處的文化。她的「品味歐洲」提到歐洲的社會形態、歐洲人特有的做派,尤其是調侃「非典型歐洲人」時活靈活現、妙趣橫生。另外,她還「窺探」了歐洲皇室的「官方皇家情婦」體制以及酒店、餐館甚至衛生間。但郭瑩絕不是在寫旅游指南或海外親歷。她的目的是幫助讀者理解歐洲人的所思所想,他們賴以生存並傳承給子孫的文化怎樣體現在其日常生活當中。
我是歐洲人,常常為郭瑩提供信′氨,但這樣的功勞往往不被提及(不管哪里的作家朋友們,對此都會發出一聲短促而優雅的嘆息)。我不得不說郭瑩很擅長提出問題,對古希臘的柏拉圖和蘇格拉底來說,提出問題是找尋真理的唯一途徑,這是所有文化的一個根基,是科技發展的基礎,是我們這個宇宙所有知識的源頭,也是了解宇宙的根源。孔夫子提出的「格物」,就是要我們提出問題,探究事物。
回想一九八○年,我首次去中國,常常對所見所聞感到困惑。常常感到,相信所有語言學習者都有這樣的感觸,那就是:「我知道他在說什麽,可是弄不懂是什麽意思。」郭瑩和我成長於兩個非常不同的世界——她生長在北京一所大學的校園,而我兼有愛爾蘭與蘇格蘭血統,成長於西非和蘇格蘭。我的外祖父曾是鐵匠、汽車修理工,後來當了歌劇演員;祖父是工程師和高級船員,任職於利物浦及格拉斯哥駛往香港、廣州、上海及橫濱的大客輪。困擾我和郭瑩的不只是語言,我們中有一個常常會這樣想,甚至這樣說:那還用說,這不是眾所周知的嗎┅┅」之後才意識到,她的「眾所周知」與我的「眾所周知」差別十萬八千里。文化差異雖能困擾我們,但更多的是常常給我們帶來快樂,理應如此,對吧?對於文化差異,重要的是提出問題,這樣可以、使我們獲得新的知識,不僅是有關異國文化的新知識,且還包含著關於我們自身的新知識,這不就是,我們在這個地球上探尋我們是誰的一個理由?
歐洲直到十七世紀晚期才發現茶葉,歐洲的茶葉來自中國,咖啡來自非洲,巧克力來自墨西哥,在此之前,歐洲人喝什麽呢?刀和叉是在什麽確切的時間出現的?歐洲人和中國人使用毛巾為什麽方式不同(歐洲人喜歡干燥、粗糙的毛巾,這樣的毛巾可以擦去死皮)?意大利人從墨西哥引進西紅柿之前,以及意大利面條問世之前,他們吃什麽?為什麽比薩餅會應運而生?為什麽歐洲人不惜重金「呷葡萄美醋」?為什麽法國總統戴高樂感嘆「如何治理好擁有360種奶酪的國家,是個難題」?跟一個女人同行,男人為什麽要走在人行道的外側?歐洲人為何反感嘴里塞滿食物,還硬撐著侃侃而談的人?為什麽電梯間里的廣告會成為英國人救命的稻草?
對於諸如此類的問題,郭瑩不會給出所有的答案,當然她會論述歐洲人的一些行為特質。但是,你可以從她或其他作家「意猶未盡」之處,探索更好的東西。掩卷後,可以開始提出你自己超越作家想象力的絕妙問題,借此更好地認識你自己,更好地認識這個世界。抓緊提問吧,趁著眼前的事物尚未被時光隧消所吞沒,歲月轉瞬即逝,我們也會轉瞬即逝。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