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雜記》針對許多常見的問題,以隨筆形式做了深入淺出的講解。中國古代有講究用典的傳統,但現代人對于這些典故常常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比如“將無同”是什麼意思?“莫須有”指的是什麼?我們常說的。一不作,二不休”意思是“不作不休”嗎?為什麼還要安上個“一”和“二”呢?我們日常生活司空見慣了的一些說法是否就是正確的?報刊上經常能夠見到的“情況基本屬實”的說法對嗎?口語表達與書面語有什麼不同?文學和語言有什麼樣的關系……雖然每篇札記一般只有幾百字,但涉及面廣,包括語法、語義、修辭、正誤等方面。呂叔湘先生在自序稱“其中有些篇是僅僅起了個頭,要深入下去還有大文章可做”。
本次出版的《語文雜記》,還收入呂叔湘先生的另一部“小書”——《未晚齋語文漫談》(1991)。書中的文章,最初是為《中國語文》雜志所寫,共計29篇。這些文章亦同《語文雜記》中的文章一樣,海闊天空,無拘無束,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將二者置于一書,想必會得到讀者的首肯吧。
呂叔湘先生(1904--1998)是語言學家、語文教育家、翻譯家。他從事語文教學與研究七十余年,撰寫專著和編譯著作近二十種,論文和其他文章六百余篇;內容涉及一般語言學、漢語研究、詞典編纂,文字改革、語文教學等廣泛領域。
在為數不多的關于語言學通俗易懂的普及讀物中,呂叔湘先生的《語文常談》和《語文雜記》是一直為人稱道的。雖歷經數十年,這些文字讀來仍饒有興味。它們的篇幅,與宏篇巨著相比,算是兩本很小的“小書”,但表現了高屋建瓴的大家風範。大家寫小書,對作者而言是厚積薄發;對一般讀者來說,可能更具有實際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