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體性和自身性︰對第一人稱視角的探究

主體性和自身性︰對第一人稱視角的探究
定價:162
NT $ 141
 

內容簡介

本書是目前享譽英美和歐洲的中青年現象學家丹扎哈維關于主體性和自身性研究的最新力作。在本書中,作者沒有將目光僅局限于現象學內部,而是試圖通過多學科(分析哲學、認知科學、發展心理學和精神病學)的討論將現象學置于真正的對話之中。這本書的獨到之處在于,作者在追隨現象學傳統的同時也將其所面對的問題放置在了當代學術探討的背景下,加入當前有關自身、意識、主體性、自身覺知等問題的討論,使得現象學的思考得以展現其持久的生命力以及在當代的適用性。

本書的出版有助于推動對主體性和自身性的進一步研究。

丹‧扎哈維(Danzahavi,1967-),目前享譽英美和歐洲的中青年現象學家,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哲學教授,主體性研究中心主任。著有《胡塞爾現象學》、《自身覺知和他異性》、《主體性和自身性——對第一人稱視角的探究》等。
 

目錄

致謝
導論
第1章 自身覺知和現象意識
1.自身覺知的多樣性
2.意識的高階理論
3.一種單水平意識說
4.無窮倒退的問題
第2章 早期現象學中的諸種意識概念
1.意識的三種概念
2.意識流
3.內在意識和自身覺知
4.若干不足之處
第3章 時間意識的結構
1.體驗的主體性
2.時間性
3.�晴棆�n
4.“原意識”與自身觸發
第4章 反思和注意
1.納托爾普的挑戰
2.對反思的現象學的批評
3.解釋學的方法
4.純粹的和不純粹的反思
5.反思和變更
6.反思的現象學對解釋學的現象學
第5章 意識和自身
1.非自我論的挑戰
2.自身的不同含義
3.關于自身的敘事概念
4.作為一種體驗維度的自身
5.經驗性的內涵
6.一種自身感
第6章 自身和他人
1.表達與共情
2.具身的主體性和內在的他者性
3.超越共情
4.他者的超越性
5.一條多維的進路
第7章 心靈理論、孤獨癥和具身性
1.心靈理論
2.關于自身覺知的理論論
3.孤獨癥
4.一種批判性的反駁
5.重訪孤獨癥
參考書目
譯後記
 

全部哲學都是語言批判。
——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

實踐哲學的偉大傳統繼續存活于一種對其哲學內涵有所了解的解釋學之申。
——漢斯一格奧爾格‧加達默爾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
——卡爾‧馬克思

20世紀70年代以來,當代西方哲學中出現了一種引人注目的新動向,我們把它稱作“實踐理性轉向”。所謂“實踐理性轉向”,主要是指西方主流哲學界在經歷了邏輯實證主義的元倫理學階段和後實證主義的自然主義階段之後,恢復了對于價值的理性基礎、規範的根源和辯護,以及倫理學與本體論的關系這些實踐理性的傳統主題的興趣。無論是在研究的主題、範式、方法方面,還是在取得的成就和產生的影響方面,“實踐理性轉向”都可以說是繼“語言學轉向”之後西方哲學發展中的又一次重大轉折。這一轉向理所當然地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重視。

“語言學轉向”是相對于古代的“存在論轉向”和近代的”識論轉向”而提出來的,它被公認為20世紀最有代表性的哲學範式轉變。只要我們觀察一下“語言學轉向”興起z前的兩次哲學轉向,就會發現,一種哲學範式的真正確立最終依賴于自身規範基礎的闡明和辯護。古代哲學的理念,即善的存在論學說,是其目的論倫理學的背景和前提,而這種目的論的倫理學則是古代存在論的規範內涵;以自我意識為核心的近代認識論是道德自主性學說的背景和前提,而這種道德自主性則是近代主體性哲學的規範內涵。按照這樣的提問方式,我們很有理由追問,“語言學轉向”的規範內涵是什麼?相應地,所謂“實踐理性轉向”——如果這種“轉向”名符其實的話——的哲學前提和基礎又是什麼?正是在這樣的語境中,我們遭遇了“語言學轉向”與“實踐理性轉向”之間的關系這一貫串20世紀西方哲學的重大問題。

首先,“語言學轉向”對20世紀前半葉的西方實踐哲學產生了消極的影響。邏輯實證主義提出命題或陳述的三分法,把價值判斷放逐到無意義的領域,而元倫理學則把自己的任務局限在對價值詞匯用法的瑣碎研究上,放棄了理性地探討價值分歧和規範基礎的重要使命。50年代以後的“後實證主義”革命沖破了邏輯經驗主義的樊籬,對價值問題的探討持更為寬容的態度,為實踐哲學的復興奠定了初步的基礎,是實踐理性轉折的前奏,但其物理主義傾向以及此後繼語言哲學而起的心智哲學研究取向,又引發了在規範問題、價值屬性和價值判斷問題上的新一輪的自然主義與反自然主義、實在論與反實在論以及認知主義與非認知主義之爭。直到20世紀末,“語言學轉向”的規範內涵依然是一個聚訟紛紜、莫衷一是的問題。例如,在分析哲學的匹茲堡新黑格爾學派內部,是像羅伯特‧布蘭登(RobertBrandom)那樣繼續堅持“語言學轉向”,承認擁有信念和意願僅僅是玩一種運用這些詞匯的語言游戲,因而哲學的職責只是闡瞬我們語言的和非語言的實踐,而不是根據外在于這些實踐的規範判斷這些實踐;還是像約翰‧麥克道爾(John McDowell)那樣,在堅持不具有概念結構的東西無法證明信念的合理性的同時,也堅持非判斷的心理事件能夠證明信念的合理性,從而得出“除非知覺現象不同于判斷,否則我們就會失去我們的康德意義上的自由”的結論,這已經成了一場震撼盎格魯一撒克遜哲學界並且波及德語學圈的大爭論。而在新法蘭克福學派的語用學的“真理共識論”,與美國實用主義和法國後現代主義相結合所產生的新實用主義倡導的“語境論”之間的辯論中,又出現了對于民主的規範含義的不同理解︰對于真理共識論者來說,民主是基于普遍的交往理性的包容性共識;對于徹底的語境論者來說,民主只是受文化和地域限制的一種排他性的團結。諸如此類的重大分歧不免使人對“語言學轉向”究竟要轉向何處心存疑慮。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