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站在一個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對農村改革發展做出新的部署。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順應國情社情,在2008年10月適時推出旅美經濟學家劉恆中博士的力作《論中國大發展:八億農民變市民》,從學術的角度對農村改革發展問題進一步地研究和闡發。該書對當前學習貫徹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
劉博士的這本新著集眾家之長,創建了所謂「從半農經濟社會到市民經濟社會」的一家之言,即系統地提出:第一,把八億農民變市民、建設市民經濟社會作為中國未來半個世紀的發展任務;第二,把通過轉移農民就業,將城鄉消費落差變成有效需求作為發展戰略;第三,把「國土永用、以地換保、助農轉非、擇縣建市」作為發展舉措,從而形成了一個以內需拉動為主的獨到體系。這必將有助於各位讀者進一步理解科學發展觀的實質與內涵。
為了將此書向市場及廣大讀者隆重推出,打造成具有一定學術價值和市場號召力的暢銷書,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已在近期安排劉恆中博士分別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天則經濟研究所等單位進行系列學術演講報告會,各會場都是座無虛席,反映熱烈。
目錄
自序
導言:探索中國大發展的難題、戰略與舉措
第1篇 發展難題
第1章 半農經濟
第2章 市民社會
第3章 從半農經濟走向市民社會
第4章 世紀發展難題
第2篇 發展戰略
第5章 出口導向戰略
第6章 內需開發戰略
第7章 人口與產出的需求決定
第8章 農轉非自生需求勢能
第9章 農轉非外生動力
第3篇 發展舉措
第10章 國土永用
第11章 以地換保
第12章 助農轉非
第13章 擇縣建市
第14章 走向市民社會
第15章 開拓中國大發展的新局面
跋:關於目前的通脹、匯率、農業與發展戰略
附錄;我生來就是「三農」的一分子
參考文獻
導言:探索中國大發展的難題、戰略與舉措
第1篇 發展難題
第1章 半農經濟
第2章 市民社會
第3章 從半農經濟走向市民社會
第4章 世紀發展難題
第2篇 發展戰略
第5章 出口導向戰略
第6章 內需開發戰略
第7章 人口與產出的需求決定
第8章 農轉非自生需求勢能
第9章 農轉非外生動力
第3篇 發展舉措
第10章 國土永用
第11章 以地換保
第12章 助農轉非
第13章 擇縣建市
第14章 走向市民社會
第15章 開拓中國大發展的新局面
跋:關於目前的通脹、匯率、農業與發展戰略
附錄;我生來就是「三農」的一分子
參考文獻
序
自1978年到2008年,中國在改革開放中走過了30個年頭。30年來,無論思想觀念抑或生活水平,無論社會機制抑或城鄉面貌,無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巨變。進入初步小康的華夏民族,現在更期待全面小康,更盼望全面現代化。在這慶祝改革開放30年輝煌成就的時候,更充滿對我國未來半個世紀經濟社會大局的展望,更進一步思考如何開拓更廣闊的發展前景。欣逢此時,拙著《論中國大發展:八億農民變市民》出版,特作自序。
求索過程
本書所表述的想法與建議的形成,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分別研究中國農村的發展道路與中國全面現代化的戰略,構成第一個階段。在第四代中央領導集體所提出的統籌城鄉策略的啟示下,探索城市和鄉村之現代化發展的共同方面,構成第二個階段。第三階段主要花在認識新中國成立以來有關「三農」的觀念、政策與實踐。
第一階段:分開探索農村的發展道路和全面現代化的戰略
我生來便是「三農」的一分子。對城鄉差別的消失,從小就抱着許多美好的憧憬。中國農村的發展道路,中國實現全面現代化的戰略,這兩個問題,自大學時代起,我一直念茲在茲地思考着。然而,2003年之前,我一直把它們當做兩個分別的、不同的問題在研究。
2002年,我的拙著《勞動經濟制度導論》出版了。該書系統地提出了一個市場經濟理論及其相應的經濟體制改革模式,其本質是「國家所有資本、勞動者所有企業、勞動者企業雇用國有資本」。將這個理論和模式擴展到農業和農用土地上,很自然地演繹出「國家所有土地、用戶永久使用、市場自由流轉」的所謂國土永用制度。
后來知道,根據清華大學蔡繼明教授的概述①,除我以外,張德元、劉鳳芹、阮文彪、周天勇和魏衍亮等國內學者,在2002—2004年間,也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類似的想法。在⒛05年3月14日中外記者會答記者問時,溫家寶總理明確指出,農民對土地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將長期不變,也就是永遠不變。前些天在網上讀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吳敬璉研究員在與北京大學的厲以寧教授一同解讀改革開放30年得失時,又建議應當授予農民對承包土地的永久使用權。應該說,很多領導、專家、學者越來越認識到實施國土永用制的必要性、可能性與迫切性。
2003年之前,就我自己而言,由於受「以土地為保障」等傳統觀念的不見形的束縛,關於國土永用制的思考,主要圍繞着農村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富起來等問題進行,沒有同城市的發展和全面現代化直接聯系起來。所探索的問題,大多集中在「農」字上,主要包括:農工關系,例如工農產品價格差、城市支農、財政支農、城鄉購買力等;農業的經營方式,如專業化、市場化、企業化、集約化和適度規模等;農業生產力狀態的改善與發展,如農田水利建設、機械化、科學種田等;新農村建設;提高農民收入來提高國民需求和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等等。
……
求索過程
本書所表述的想法與建議的形成,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分別研究中國農村的發展道路與中國全面現代化的戰略,構成第一個階段。在第四代中央領導集體所提出的統籌城鄉策略的啟示下,探索城市和鄉村之現代化發展的共同方面,構成第二個階段。第三階段主要花在認識新中國成立以來有關「三農」的觀念、政策與實踐。
第一階段:分開探索農村的發展道路和全面現代化的戰略
我生來便是「三農」的一分子。對城鄉差別的消失,從小就抱着許多美好的憧憬。中國農村的發展道路,中國實現全面現代化的戰略,這兩個問題,自大學時代起,我一直念茲在茲地思考着。然而,2003年之前,我一直把它們當做兩個分別的、不同的問題在研究。
2002年,我的拙著《勞動經濟制度導論》出版了。該書系統地提出了一個市場經濟理論及其相應的經濟體制改革模式,其本質是「國家所有資本、勞動者所有企業、勞動者企業雇用國有資本」。將這個理論和模式擴展到農業和農用土地上,很自然地演繹出「國家所有土地、用戶永久使用、市場自由流轉」的所謂國土永用制度。
后來知道,根據清華大學蔡繼明教授的概述①,除我以外,張德元、劉鳳芹、阮文彪、周天勇和魏衍亮等國內學者,在2002—2004年間,也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類似的想法。在⒛05年3月14日中外記者會答記者問時,溫家寶總理明確指出,農民對土地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將長期不變,也就是永遠不變。前些天在網上讀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吳敬璉研究員在與北京大學的厲以寧教授一同解讀改革開放30年得失時,又建議應當授予農民對承包土地的永久使用權。應該說,很多領導、專家、學者越來越認識到實施國土永用制的必要性、可能性與迫切性。
2003年之前,就我自己而言,由於受「以土地為保障」等傳統觀念的不見形的束縛,關於國土永用制的思考,主要圍繞着農村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富起來等問題進行,沒有同城市的發展和全面現代化直接聯系起來。所探索的問題,大多集中在「農」字上,主要包括:農工關系,例如工農產品價格差、城市支農、財政支農、城鄉購買力等;農業的經營方式,如專業化、市場化、企業化、集約化和適度規模等;農業生產力狀態的改善與發展,如農田水利建設、機械化、科學種田等;新農村建設;提高農民收入來提高國民需求和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等等。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