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設計基礎

機械設計基礎
定價:192
NT $ 167
 

內容簡介

本書是根據高職高專機械設計制造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的“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標準要求,結合多所院校多年的教學改革經驗編寫的。

本書共分17章,第1章緒論;第2章至第5章介紹常用機構的組成及工作原理;第6章至第15章講述機械傳動、連接軸系零部件及回轉體的平衡與機器調速等基本知識及其設計方法;第16章介紹機械創新設計的基本原理與技法;第17章為課程設計指導。

本書可作為高職高專院校機械設計與自動化、模具、數控技術及應用、汽車等機械類與近機類各專業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教材,也可供相關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本課程的性質和任務
1.2 本門課程的研究對象
1.3 機械設計的基本要求和一般過程
思考與練習
第2章 平面機構及自由度
2.1 平面機構的組成
2.1.1 運動副及其分類
2.1.2 運動鏈
2.1.3 機構
2.2 平面機構的運動簡圖
2.2.1 平面機構的表示方法
2.2.2 平面機構運動簡圖的繪制
2.3 平面機構的自由度
2.3.1平面機構自由度的計算公式
2.3.2 平面機構具有確定運動的條件
2.3.3 計算平面機構的自由度時應注意的問題
思考與練習
第3章 平面連桿機構
3.1 平面連桿機構及其應用
3.1.1鉸鏈四桿機構的類型
3.1.2鉸鏈四桿機構的曲柄存在條件和基本類型的判別
3.2 鉸鏈四桿機構的演化
3.2.1 曲柄滑塊機構
3.2.2 取不同的構件為機架
3.2.3 偏心輪機構
3.3 四桿機構的工作特性
3.3.1 急回特性
3.3.2 傳力特性
3.4 平面四桿機構的設計
3.4.1 按給定的連桿位置設計平面四桿機構
3.4.2 按給定的兩連架桿的對應位置設計平面四桿機構
3.4.3 按給定的速度變化系數K設計平面四桿機構
思考與練習
第4章 凸輪機構
4.1 凸輪機構的組成、分類和應用
4.1.1 凸輪機構的應用
4.1.2 凸輪機構的分類
4.2 從動件常用的運動規律
4.2.1 凸輪機構的工作過程分析
4.2.2 從動件常用的運動規律
4.2.3 從動件運動規律的選擇
4.3 設計凸輪的輪廓曲線
4.3.1 用作圖法設計凸輪的輪廓曲線
4.3.2 用解析法設計凸輪的輪廓曲線
4.3.3 用計算機設計和檢驗凸輪輪廓
4.4 凸輪機構設計中的幾個問題
4.4.1 滾子半徑的選擇
4.4.2 壓力角的選擇和檢驗
4.4.3 基圓半徑的選擇
4.4.4 凸輪的常用材料和結構
思考與練習
第5章 其他常用機構
5.1 棘輪機構
5.1.1 棘輪機構的工作原理及類型
5.1.2 棘輪轉角的調節方法
5.1.3 棘輪機構的特點及應用
第6章 齒輪傳動
第7章 蝸桿傳動
第8章 帶傳動
第9章 鏈傳動
第10章 輪系
第11章 聯接零部件
第12章 軸
第13章 軸承
第14章 其他常用零部件
第15章 回轉體的平衡與機器的調速
第16章 機械創新設計簡介
第17章 課程設計指導
參考文獻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伴隨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也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規模,無論是在校生數量還是院校的數量,都已接近高等教育總規模的半壁江山。因此,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承擔著為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提供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隨著我國經濟建設步伐的加快,特別是隨著我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現代制造業急需高素質高技能的專業人才。

為了使高職高專機電類專業畢業生滿足市場需求,具備企業所需的知識能力和專業素質,高職高專院校的機電類專業根據市場和社會需要,努力建立培養企業生產第一線所需的高等職業技術應用型人才的教學體系和教材資源環境,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積極探討機電類專業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大力推進精品專業、精品課程和教材建設。因此,組織編寫符合高等職業教育特色的機電類專業規劃教材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需要。

教材建設是高等學校建設的一項基本內容,高質量的教材是培養合格人才的基本保證。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培養和造就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要求我們必須重視高等職業教育教材改革與建設,編寫和出版具有高等職業教育自身特色的教材。近年來,高職教材建設取得了一定成績,出版的教材種類有所增加,但與高職發展需求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其中部分教材還沒有真正過渡到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的體系中來,高職特色反映也不夠,極少數教材內容過于膚淺,這些都對高職人才培養十分不利。因此,做好高職教材改革與建設工作刻不容緩。

北京大學出版社抓住這一時機,組織全國長期從事高職高專教學工作並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骨干教師,編寫了高職高專機電系列實用規劃教材,對傳統的課程體系進行了有效的整合,注意了課程體系結構的調整,反映系列教材各門課程之間的滲透與餃接,內容合理分配;努力拓寬知識面,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方面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加強理論聯系實際,突出技能培養和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培養,精簡了理論內容,既滿足機械大類專業對理論、技能及其基礎素質的要求,同時提供選擇和創新的空間,以滿足學有余力的學生進修或探究學習的需求;對專業技術內容進行了及時的更新,反映了技術的最新發展,同時結合行業的特色,縮短了學生專業技術技能與生產一線要求的距離,具有鮮明的高等職業技術人才培養特色。

最後,我們感謝參加本系列教材編著和審稿的各位老師所付出的大量卓有成效的辛勤勞動,也感謝北京大學出版社和中國林業出版社的領導和編輯們對本系列教材的支持和編審工作。由于編寫的時間緊、相互協調難度大等原因,本系列教材還存在一些不足和錯漏。我們相信,在使用本系列教材的教師和學生的關心和幫助下,不斷改進和完善這套教材,使之成為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教學改革、課程體系建設和教材建設中的優秀教材。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