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煉思想,把握精髓,讓《孫子兵法》變得簡單!
大眾語言,生動案例,讓《孫子兵法》變得有趣!
(我)將《孫子兵法》掰開揉碎講解,而不是完整地解讀它。在這個方法中,最為重要的是:提煉出孫子的一些基本觀點(如奇正之術、迂直之計等等),用案例進行說明。……對於軍人來說,咬文嚼字地學習《孫子兵法》,比不學《孫子兵法的》害處還要大。——馬駿
《孫子兵法》是教給軍人如何打仗,如何打勝仗的兵學經典,可是為什麽歷史上懂兵法的中原農耕民族卻常常戰勝不了不懂兵法的周邊游牧民族?《孫子兵法》到底是「有用」還是「無用」?
作者講《孫子兵法》,不是對兵法原文逐字逐句的解讀,而是將全書完全打亂,提取書中最精髓的戰爭思想,結合古今中外的經典戰例以及生活案例等,對《孫子兵法》中最為吸引人的地方進行了挖掘和講解,富有啟示性。
本書是根據作者在北京電視台《中華文明大講堂》所做講座整理潤色而成。大眾化的語言,豐富的案例,可讀性強。
為了便於讀者對《孫子兵法》有全面的了解,書後附了《孫子兵法》原文。
馬駿:
1953年生於沈陽。軍事歷史學家,法學博士,大校軍銜。現任國防大學教授。長期從事外國軍事歷史、外國軍事思想和國際政治研究,現任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研究會理事。主要著述有:《世界武裝力量發展史》、《外國戰爭史與軍事學術史》、《二十世紀經典戰役紀實》、《馬駿細解二戰謎中謎》等。曾在中央電視台10頻道《百家講壇》主講《二戰風雲人物》,北京電視台《名師講壇》主講《二戰謎中謎》,長期作為中央電視台7頻道《和平年代》《周末開講》的主講人講述《二十世紀經典戰役》、《女性與戰爭》等等。
目錄
序
我讀《孫子兵法》(代前言)
孫子:最高軍事境界「四大字」
孫子:為將之「五要」
孫子:為將之「五不要」
孫子:安國之術
孫子:預勝之要
孫子:論情報與間諜
孫子:迂直之計
孫子:「奇正之術」與「勢」之三部曲
孫子:虛實之術
孫子:「兵不厭詐」十二招
附錄一:《孫子兵法》是誰整理出來的
附錄二:《孫子兵法》原文
我讀《孫子兵法》(代前言)
孫子:最高軍事境界「四大字」
孫子:為將之「五要」
孫子:為將之「五不要」
孫子:安國之術
孫子:預勝之要
孫子:論情報與間諜
孫子:迂直之計
孫子:「奇正之術」與「勢」之三部曲
孫子:虛實之術
孫子:「兵不厭詐」十二招
附錄一:《孫子兵法》是誰整理出來的
附錄二:《孫子兵法》原文
序
古人雲: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劉邦拜韓信為將,出漢中滅楚,一統天下。而劉備得孔明輔佐,夾縫求生,獨霸一方。作為一個優秀的統帥,應具備哪些最基本的素質呢?本期《中華文明大講堂》馬駿教授縱橫古今中外,講述為將之五要,拉開馬駿教授說《孫子兵法》的序幕。
上面這一段話,是零八年春節過後,北京電視台衛視頻道《中華文明大講堂》欄目中一個宣傳片的詞。說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戰略教研室馬駿教授開講《孫子兵法》。
馬駿教授久負盛名,在觀眾中有很高的知名度。他曾是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的座上客,也在北京電視台《名師講壇》欄目中亮過相,但都是以講第二次世界大戰為長,而且講得很精彩,怎麽突然改行講起《孫子兵法》了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注意到馬駿教授是這樣回答記者的。他說國外的軍事專家到國防大學演講幾乎都要談到《孫子兵法》,二戰期間英軍名將蒙哥馬利元帥訪問中國時也曾說:「我建議世界軍事院校都應該將孫子兵法》作為教科書。」可見《孫子兵法》在國際軍事史上的重要性和在全球的影響力。馬駿教授認為,作為一個中國的軍事學者,對孫子兵法》應該了解得更多,這就是他要講《孫子兵法》的初衷。
那麽對於一個研究外國軍事思想和軍事歷史的學者,能把《孫子兵法》講好嗎?我聽說馬駿教授為此下了一番苦功夫。他不僅把自己熟知的大量國外的典型戰例用在講解、論證《孫子兵法》的軍事理論上,真正在自己的講座里做到「縱橫古今中外」,而且為了適應電視這種大眾傳媒的傳播特點,他把《孫子兵法》十三篇歸納出若干個讓觀眾容易理解、容易記憶的主題,深入淺出地道出《孫子兵法》深奧的哲學思想。
例如馬駿教授說《孫子兵法》「為將之五要」,即指高級將領要具備的基本素質:「智」(智謀才能)、「信」(賞罰有信)、「仁」(關愛部下)、「勇」(勇敢無畏)、「嚴」(軍紀嚴明),就歸納得非常好。我認為,這樣五個素質不僅作為一個優秀將領需要,就是作為一個普通的管理人員也需要;不僅在過去的年代有指導意義,就是在當今社會也有實實在在的意義。
普及傳承中華文明是我們大眾媒體人的歷史責任,《中華文明大講堂》這個欄目就承擔了這樣一個重任。總結這一年來《中華文明大講堂》欄目與馬駿教授及之前的幾位教授的合作,給了我這樣一些啟迪。
首先,普及傳承中華文明是一個科普性工作。要把久遠的、深奧的國學知識,讓廣大觀眾能接受,喜歡聽,喜歡看,就必須把國學家的知識講授方法(即課堂上傳授給專業學生的方法)與電視媒體對普通觀眾的傳播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找到一個恰到好處的契合點。這就需要專家學者與我們編輯導演的相互理解和配合。配合得好,各自長處都發揮出來,效果就會好。我認為馬駿教授此次講《孫子兵法》就體現了這樣一個相互融合理解的精神。
其次,普及傳承中華文明又是一個嚴肅的工作,是有社會責任的。這個社會責任就是要求我們把中華文明或者說是國學的真諦傳承下去,取其精華地傳承下去,而不是嘩眾取寵,為了迎合人們的獵奇心理而把國學的傳承引入歧途。
既要深入淺出地把深奧的國學思想講得讓我們廣大的觀眾感興趣,又不能為了滿足人們的獵奇心理而把國學傳承庸俗化,這是件不容易把握的事。但寓教於樂這個原則是我對《中華文明大講堂》欄目組的要求,我感覺我們欄目組的編導是在努力地追求這個目標,我們這個初衰也得到了各位做客這個欄目的專家、學者的理解和配合。在此,請允許我代表北京電視台,向馬駿教授和閻崇年、韓兆琦、楊琪等教授表示由衷的感謝,也希望更多的有為的學者專家走進我們的《中華文明大講堂》,共同攜手為普及傳承中華文明貢獻我們的力量。同時,我也祝願廣大讀者能從這些專家學者的著作中汲取知識的營養,豐富自己的閱歷,提高自己的修養,進而有助於塑造自己的人生,真正達到「開卷有益」。
北京電視台台長 劉愛勤
2008年5月18日
上面這一段話,是零八年春節過後,北京電視台衛視頻道《中華文明大講堂》欄目中一個宣傳片的詞。說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戰略教研室馬駿教授開講《孫子兵法》。
馬駿教授久負盛名,在觀眾中有很高的知名度。他曾是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的座上客,也在北京電視台《名師講壇》欄目中亮過相,但都是以講第二次世界大戰為長,而且講得很精彩,怎麽突然改行講起《孫子兵法》了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注意到馬駿教授是這樣回答記者的。他說國外的軍事專家到國防大學演講幾乎都要談到《孫子兵法》,二戰期間英軍名將蒙哥馬利元帥訪問中國時也曾說:「我建議世界軍事院校都應該將孫子兵法》作為教科書。」可見《孫子兵法》在國際軍事史上的重要性和在全球的影響力。馬駿教授認為,作為一個中國的軍事學者,對孫子兵法》應該了解得更多,這就是他要講《孫子兵法》的初衷。
那麽對於一個研究外國軍事思想和軍事歷史的學者,能把《孫子兵法》講好嗎?我聽說馬駿教授為此下了一番苦功夫。他不僅把自己熟知的大量國外的典型戰例用在講解、論證《孫子兵法》的軍事理論上,真正在自己的講座里做到「縱橫古今中外」,而且為了適應電視這種大眾傳媒的傳播特點,他把《孫子兵法》十三篇歸納出若干個讓觀眾容易理解、容易記憶的主題,深入淺出地道出《孫子兵法》深奧的哲學思想。
例如馬駿教授說《孫子兵法》「為將之五要」,即指高級將領要具備的基本素質:「智」(智謀才能)、「信」(賞罰有信)、「仁」(關愛部下)、「勇」(勇敢無畏)、「嚴」(軍紀嚴明),就歸納得非常好。我認為,這樣五個素質不僅作為一個優秀將領需要,就是作為一個普通的管理人員也需要;不僅在過去的年代有指導意義,就是在當今社會也有實實在在的意義。
普及傳承中華文明是我們大眾媒體人的歷史責任,《中華文明大講堂》這個欄目就承擔了這樣一個重任。總結這一年來《中華文明大講堂》欄目與馬駿教授及之前的幾位教授的合作,給了我這樣一些啟迪。
首先,普及傳承中華文明是一個科普性工作。要把久遠的、深奧的國學知識,讓廣大觀眾能接受,喜歡聽,喜歡看,就必須把國學家的知識講授方法(即課堂上傳授給專業學生的方法)與電視媒體對普通觀眾的傳播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找到一個恰到好處的契合點。這就需要專家學者與我們編輯導演的相互理解和配合。配合得好,各自長處都發揮出來,效果就會好。我認為馬駿教授此次講《孫子兵法》就體現了這樣一個相互融合理解的精神。
其次,普及傳承中華文明又是一個嚴肅的工作,是有社會責任的。這個社會責任就是要求我們把中華文明或者說是國學的真諦傳承下去,取其精華地傳承下去,而不是嘩眾取寵,為了迎合人們的獵奇心理而把國學的傳承引入歧途。
既要深入淺出地把深奧的國學思想講得讓我們廣大的觀眾感興趣,又不能為了滿足人們的獵奇心理而把國學傳承庸俗化,這是件不容易把握的事。但寓教於樂這個原則是我對《中華文明大講堂》欄目組的要求,我感覺我們欄目組的編導是在努力地追求這個目標,我們這個初衰也得到了各位做客這個欄目的專家、學者的理解和配合。在此,請允許我代表北京電視台,向馬駿教授和閻崇年、韓兆琦、楊琪等教授表示由衷的感謝,也希望更多的有為的學者專家走進我們的《中華文明大講堂》,共同攜手為普及傳承中華文明貢獻我們的力量。同時,我也祝願廣大讀者能從這些專家學者的著作中汲取知識的營養,豐富自己的閱歷,提高自己的修養,進而有助於塑造自己的人生,真正達到「開卷有益」。
北京電視台台長 劉愛勤
2008年5月18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