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功利主義》出版於1861年。穆勒一方面繼承了邊沁的功利原則,認為功利原則或者最大幸福原任何行為的目的。但是另一方面,穆勒不完全贊民邊沁快樂只有量的區別的主張。邊沁的功利主義重視當事人的功利,而穆勒則更重視的是總體功利。幸福,意味著預期中的快樂,意味著痛苦的遠離。不幸福,則代表了痛苦,代表了快樂的缺失。

作者簡介:

約翰·斯圖亞特·穆勒,John·Stuart·Mill,1806~1873年,英國批判現實主義哲學家,出生於倫敦,其父是自由撰稿人。穆勒天聰穎,3歲起在父親的指導下自學人文科學,16歲走上學術道路。雖然穆勒是反邊沁的功利原則發展成為一種系統的倫理體系的人,但是隨後他接觸到了聖西門關於人類歷史發展秩序的思想,走出了邊沁功利主義的利己主義傾向,將將自己的倫理體系命名為「功利主義」。
 

目錄

譯序
第一章 總論
第二章 什麽是功利主義
第三章 功利原則的終極約束力
第四章 功利原則的證明
第五章 正義與功利之間的關系
 

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又譯為功用主義.是一種以實際功效或利益作為道德標准的倫理學說。這種思想古而有之.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就認為,人的本性趨向快樂,快樂是我們要追求的而且應該追求的目的:快樂就是至善。近代的培根、霍布斯、孟德維爾、斯密、愛爾維修等對其都有一定的發展。邊沁接受了這些思想,創立了功利主義的倫理學。邊沁認為,快樂和痛苦是人生的兩大主人,人生的一切所言、所思、所想均為快樂和痛苦左右,我們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追求快樂、避免痛苦,這是我們行為的最高准則。把邊沁的這種思想發展成為一種系統的倫理體系的是約翰·斯圖亞特·穆勒。同時,穆勒也是第一個明確把自己的理論稱為「功利主義」的人。

約翰·斯圖亞特·穆勒出生於1806年,是著名歷史學家、哲學家和經濟學家詹姆斯.穆勒的六個孩子中的長子。當時的詹姆斯·穆勒是一個自由撰稿人,靠給雜志寫文章獲得不穩定的稿酬養家糊口。在艱苦的條件下,詹姆斯·穆勒一邊寫作《印度史》,一邊親自教育小穆勒。詹姆斯.穆勒是邊沁學說的熱誠信徒,在他最困難的時候邊沁也曾幫助過他。詹姆斯·穆勒不僅信奉邊沁的理論.而且還在兒子約翰.斯圖亞特·穆勒身上實踐這種理論。約翰·斯圖亞特。穆勒天資聰穎,三歲開始學習希臘文,八歲已經能夠用希臘文閱讀《伊索寓言》等;也就是這一年,他開始攻讀幾何和代數;他十二歲開始系統學習經院派的邏輯學;十三歲開始學習政治經濟學,先後學習了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和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十四歲時,他已經完成了具有傳奇色彩的早期教育。他的知識水平達到了一個在正規教育環境中接受了全部高等教育的人所能達到的水平。有人評價說「他正像他父親所希望的那樣——一個才華橫溢的年輕人,他的學識就像40歲的人那樣。」穆勒從十五歲開始學習法律.很快他就接觸到了邊沁的《立法論》,不久他就成為了邊沁思想的信奉者和傳播者。他在十六歲那年,組織成立了功利主義學會,宣揚邊沁的思想。1824年,邊沁創辦了宣揚功利主義思想的《威斯敏斯特評論》,穆勒在創刊號上發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正式的學術論文。1824年底1825年初,穆勒在工作之余協助邊沁編輯出版了《司法證據的基礎理論》。一個有遠大前途的青年學者已經嶄露頭角。

不過約翰·斯圖亞特.穆勒很快就發現了邊沁學說中存在不能令他滿意的地方。邊沁認為功利原則就是當我們對任何一種行為贊成或者不贊成的時候,我們是看該行為是增加還是減少了當事人的幸福。他把這個原則看作是行為的「最高命令」.並且把一切違反這條原則的倫理體系都看作是「徒事空談、不究義理」。而穆勒卻問自己如果說幸福的意義在於人生目標的實現,那麽,生命的意義又是什麽?在1829到1830年間,穆勒接觸到了聖西門的思想,他先後拜讀了聖西門學派的幾本著作。聖西門關於人類歷史發展秩序的思想、關於資本主義的批判和未來社會的想象對穆勒的影響都很大。聖西門的思想使穆勒走出了邊沁功利主義的利己主義傾向。而這一點在《功利主義》一書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8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