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與禪宗

中國佛教與禪宗
定價:228
NT $ 198
  • 作者:紀華傳
  •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05-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254016X
  • ISBN13:9787802540163
  • 裝訂:418頁 / 20 x 14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結合傳世的佛教文獻、早期禪宗的敦煌文獻以及地方史志、寺志和碑刻等資料,對於菩提達摩碑文的諸本比較、撰述時代和歷史價值等方面做了全面的研究。

全書精選該方面的論文共20篇,具體內容涉及:菩提達摩碑文考釋、明本的看話禪與工夫論、玄鑒與元代雲南禪宗、李贄佛學思想初探、慈航法師與南洋佛教等。
 

目錄

總序
菩提達摩碑文考釋
馬祖「即心即佛」說的思想淵源及禪法特色
明本的看話禪與工夫論
明本的禪凈融合與禪教會通思想
少林寺禪學的源流發展與展望
玄鑒與元代雲南禪宗
永覺元賢《鼓山志》及其文獻價值
三論宗吉藏的二諦思想
玄奘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析
元初的崇教抑禪政策與江南禪宗
趙孟頰與中峰明本的佛學因緣
李贄佛學思想初探
略論清代凈土信仰與普賢菩薩
20世紀以來的清代漢傳佛教研究
慈航法師與南洋佛教
日本人元求法禪僧與幻住派
從生命的體驗到哲學的探索——談西田幾多郎《善的研究》與佛學
中國大乘佛教傳統與人間佛教實踐——以慈善事業為中心
人間佛教與全球倫理
佛教慈善事業與社會建設
 

從佛法本身來說,教、理、行、證的修學次第,已經為佛弟子指明了修學的道路。但是,佛弟子因為自己的資質、喜好的不同,往往有所偏向,於是形成不同類型的佛法,有重義理、重實踐等區別。但是,作為佛弟子來說,義理的探討是為了將佛陀所要開示的真實事理,充分、完整地表達出來,如「阿毗達摩」雖然着重於論證「法」的自性、定義、關系等,但是其本意仍然在於「諦理的現觀」,最終歸於修證。那麼,重修證的佛教,主要是從利益眾生的角度,重視佛法的適應性、實效性,所以對事相的分別比較少,如初期大乘經典以「般若」、「三昧」、「解脫門」、「陀羅尼」、「菩提心」等作為中心,來表達從發趣、修行到證入的歷程。雖然存在着種種不同的側重,但都是佛法的根本,都是以義理知識與實踐經驗相結合為中心。中國佛教其實已經非常明顯地表明了這一點,如天台智者大師的教觀並重,這是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高僧傳》將古代僧人分為十科,其中翻譯、解義、讀誦便屬於義解門;而習禪、明律、感通、遺身、護法、興福,都是屬於實踐門;最后一科「雜科」則是指出家人的外學修養,旁及世間經書、治世語言、禮樂文章等,無人不兼通。

但是,傳統意義的佛教義解,主要是注疏經、律、論,在「述而不作」中表達自己的理解與觀點,當然也有一些專門性的著作。而且,這些佛教義解僧,都是從自己的信仰與經驗出發,通過注疏、論著,來達到實踐與弘法的目的。南北朝佛教的興盛、隋唐佛教的輝煌,都與義解的繁榮是分不開的。而禪宗的發展則為中國佛教注入新的生命,重視主體的體認、自己身心的解脫,凈土法門的流行,激發了信仰佛教的感情,為佛教走入社會提供了方便。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隨着禪、凈的流行,在這種「簡單」、「不立文字」的潮流下,中國佛教徒逐漸失去探討高深佛理、考察繁瑣戒律的興趣。於是,中國佛教重視義理研究的優良傳統便喪失殆盡。

另一方面,佛學研究在佛教界之外卻成為一門世界性的學問。近代意義上的佛學研究,應該是開始於歐洲殖民主義者侵入亞洲地區,殖民者為了維護自己的殖民統治,必須要深入研究亞洲的宗教及其文化。於是,通過接觸梵文、巴利文等東方語言,開始了解ˉ佛教的理論,消化佛教的教義。在「理性主義」、「科學主義」思想的影響下,這些學者注重現代佛學研究的客觀性、純學術性,形成了佛學研究的現代傳統,於是佛教便成為一種學問——佛學。19世紀后期,日本佛教界開始運用西方的學術研究方法,從而推動了日本佛學研究的興盛與發達。隨着「西學東漸」、日本佛教對中國佛教的影響增強,中國開始有了近代意義上的佛學研究,這在當時中國佛教界引起很大的反響與回應,如《大乘起信論》、《楞嚴經》的辨偽,「大乘佛教非佛說」的討論,「佛教非宗教非哲學」之辯等。同時,佛教界受時代流行的學術方法的影響,尤其是以太虛大師為首的「人生佛教」運用,佛教理性主義思想的高揚都直接推動了佛教界從事佛學研究,其中以印順法師的成就最大。但是,相對來說,學術界則在佛學研究上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像呂、陳垣、湯用彤等,皆為一代學術大師。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