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與市場︰全球經濟的興起

國家與市場︰全球經濟的興起
定價:264
NT $ 230
 

內容簡介

《國家與市場》將對國際經濟動作的原始闡述與16世紀以來國際經濟發展調查鬲為一體。本書發人深省、深刻全面,顯著深化了我們對全球政治經濟的認識。

與諸多過分簡單化的全球經濟論著不同,《國家與市場》令我們清晰地認識了“全球化”如何誕生與來自何方,以及“全球化”究竟意味著什麼,施瓦茨沒有迷失在對信息革命、國家政府的終結或市場的自然擴張的含糊歸納中。他輕輕地揭穿了上述現象及其他神話的謊言,針對企業、金融機構、政府當局和政策,以及在特定社會與政治背景下經濟競爭的動力,由企業和國際組織視角,提出了連貫一致的“顛覆式”解釋。第二版是對首版優點的延續,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改進。它不僅是引人入勝的學術著作,更開啟了愉快的閱讀之旅。

融經濟地理、歷史、國際關系洞見于一體,《國家與市場》為當下關于全球資本主義的性質、軌跡的討論做出了突出貢獻。這部振奮人心、離經叛道的杰出引起了來自課堂內外的讀者的廣泛關注。
 

目錄

譯者的話
第二版中文版序

導論
問題
本書的內容
第一部分 國家、農業與全球化
第一章 現代國家的興起:從街頭幫派到黑手黨
16世紀的國家與市場
國家形成所受到的農業局限
從黑手黨到國家:重商主義的國內工程
海外黑手黨:國家建設的外在表現
第二章 國家、市場與國際不平等的起源
市場與空間不平等的出現
新古典經濟學的解釋
世界體系理論的解釋
不可知論者,抑或國家-社會中心論
農業與分工
國際分工與空間性質 不平等
空間分散與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經濟
國際貿易:兩種應對策略
第三章 經濟周期與霸權周期
經濟周期
經濟周期與霸權
第四章 工業革命與後發展
工業革命的國際起源
後發展:對錯位威脅的回慶
後發展的國際後果
第五章 農業出口商與勞動力需求
李嘉圖式發展的機會與勞動力供給問題
全球農業生產區的興起
愛爾蘭農業的環帶轉移
農業生產區與勞動力問題
作為勞動力供給之最後手段的奴隸制:如勒比的糖
“隱藏的”奴隸制度?溫帶地區殖民地的韋克菲爾德主義
亞洲的熱帶地區:對自願移民施壓
第六章 農業引導型增長與邊緣危機:李嘉圖式成功,李嘉圖式失敗
溫帶農業與李嘉圖式發展
美國的李嘉圖式增長
溫帶新型農業國的李嘉圖式出口
熱帶地區的李嘉圖式出口
李嘉圖策略的失敗:19世紀90年代的危機
從農業到工業的李嘉圖式發展
第七章 19世紀經濟的崩潰:霸權的腐蝕
英國衰落?
英國霸權
英國霸權自下部的腐蝕:生產
英國霸權自上部的腐蝕:國際貿易與金融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英國霸權的崩潰
兩次大戰之間的程式化模式
20世紀20年代的國際債務結構
英國衰落的後果
第二部分 全球化的重視
第八章 蕭條、美國國內政治與戰後體系的基礎
汽車:抑或新主導產業的分裂
美國工業化所造成的特有問題
從英國霸權到美國霸權
政治問題:美國的聯盟建設
多邊組織的崛起
第九章 國際貨幣、資本流動與國內政治
貨幣失序與資本流動的三個階段
贏家與輸家
當前的結構:回到未來
第十章 跨國公司:所有人對所有人的戰爭
老牌跨國公司
新式跨國公司
美國與歐洲
日本與美國(和歐洲)
第十一章 老農業邊緣區的工業化:新興工業化國家的崛起
農業邊緣區的後發展
拉美路徑
東歐
東亞
客觀評價欠發達國家的工業化及其系統後果
第十二章 貿易、貿易保護制度與全球化的復興
國家與戰後貿易機制
關貿總協定下的農業
關貿總協定、保護制度與工業的全球分散
服務貿易與社會保障的削弱
與貿易相關的市場增長
第十三章 美國霸權:自下而下的衰落?
美式裝配線的缺陷
在日本裝配線上的改善
現在怎麼辦?高新技術產業與服務業
自下而上,由上及下
第十四章 美國霸權:是自上而下的復興,還是衰落?
債務、危機與霸權,第一回合:20世紀80年代
投資、危機與霸權,第二回合:20世紀90年代
在丹麥,有些東西糜爛了:1992—1993年的歐洲匯率機制危機
全球化:魅影危機?
表格列表
示意圖列表
索引
 

值《國家與市場》第二版于2000年問世之時,中國再次融入世界市場之勢亦已彰顯。在商店里選購服裝、玩具或廚具的美國消費者,隨處可見中國制造的商品。自2000年以降的八年里,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從在勞動密集型制造業里享有優勢而發展到在中等水平的科技產業中佔有可觀份額,這些都成就了世界上最大的外匯儲備(大多為美元)。中國的崛起還扭轉了長達數十載的原料價格頹勢,從而對巴西等出口原料的發展中國家多所裨益,幫助它們從對發達國家的巨額負債之泥淖中尋出新的路來。

因此,《國家與市場》一書得以譯成中文,我十分樂見並深感榮幸。然而我的此種心情並非僅僅緣于上述經濟現象,而是有著更深的淵源——在我構思《國家與市場》的最初階段,中國正是我提筆完成此書的首要原因。事實上,當我讀到威廉‧斯金納(William Skinner)所描述的中國城鎮在清朝的空間分布時,我剛開始思考《國家與市場》前幾章的謀篇布局。1989年,我還在研讀關于歐洲農業生產和分布模式的分析文章,斯金納的見解恰與此類分析完美吻合。這些盡管仍處于前資本主義階段但已屬商業化的社會具有顯而易見的相似性,我著手從中探究世界是如何從最初的本地交易體系變革成我們今天生活于其間的全球經濟的。

斯金納筆下的世界早已遠去。相對孤立而又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構成了我所謂的微觀經濟體。如今,它們已全然融為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全球化,亦即市場跨越空間而形成的持續延伸與一體化。在今天的世界經濟里,中國已是全球化的驅動力。由此,我希望我的中國讀者能夠自本書之中尋得樂趣。

我想感謝譯者對本書的細致翻譯。同時,我還要感謝斯蒂文‧肯尼迪(Steven Kennedy),以及北京大學的朱天 先生,他們推動了本書的翻譯。

赫爾曼‧M‧施瓦茨
2008年5月于弗吉尼亞大學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