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風俗

藏地風俗
定價:210
NT $ 183
  • 作者:廖東凡
  • 出版社:中國藏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06-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253027X
  • ISBN13:9787802530270
  • 裝訂:319頁 / 23 x 15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以藏語采集,以漢文筆錄,四十多年來激情不減、故事泉涌的,除了廖東凡先生,還會有誰?

本套叢書以十種之盛,全方位展現西藏本土傳統文化:從神山聖湖的動人傳說,到四季節慶的民間生活;從歷史人事的掌故種種,到市井鄉間的眾生百相;從形態奇異的宗教護法,到壅塞雪域的三界諸神。所涉內容之遼闊之深遠,看一眼本套叢書的書目就知道了。

在這些故事中,有些是已經逝去的風景,有些正在發生著改變,或者添加了新的內容。唯其如此,這套叢書才顯得彌足珍貴。

本書是《廖東凡西藏民間文化叢書》叢書中的《藏地風俗》。

《藏地風俗》一書,主要介紹地域藏人衣、食、住、行、農、牧、漁、獵、婚、喪、嫁、娶、文化娛樂等傳統民俗理象。部分文字是作者新近寫作的,另一方面文字是曾在《地域西藏風情錄》及《中國西藏》、《西藏民俗》、《西藏人文地理》等雜志和出版物上刊載的。以前所寫的文章,都是自己實地調查、觀察、采訪的成果,材料來源作者在文中大都作了說明。

廖東凡,藏學家、西藏民俗學家和民間文藝家。1938年1月8日出生在湖南省寧鄉縣橫田村。1961年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後,遠赴世界屋脊西藏高原,從事群眾文藝工作和民間文化考察二十四個春秋。1985年調至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任書記處常務書記、民間文藝研究所所長;1990年調至中央統戰部,任《中國西藏》雜志社社長、總編輯。先後在北京、拉薩、香港、台北等地出版藏學和西藏民俗著作三十余部(含合著),其中《西藏民間故事》獲全國民間文學一等獎;《雪域西藏風情錄》獲珠穆朗瑪文學獎,上個世紀90年代膾炙人口,極為暢銷,是了解西藏民風民俗的佳作;《世界屋脊上的神話和傳說》獲2005年全國少數民族文學獎。
 

目錄

序言 次旺俊美
歷代王公貴族的服飾
吐蕃王朝的服飾
薩迦、帕竹時期的官員、首領服飾
甘丹頗章時期的僧俗貴族服飾
各地藏人的傳統穿戴
拉薩人的傳統穿戴
農民的傳統服飾
藏北牧人的傳統服飾
林芝山民的傳統服飾
後藏和阿里人的傳統服飾
呂都康巴人的傳統服飾
活佛的僧裝和僧帽
西藏何時有了氆氌
朗傑雪,織氆氌的村鎮
在氆氌機上「耕作」
用氆氌支應烏拉差役
生產氆氌是一條發財路
姐德秀,古老的氆氌彩染中心——頓珠扎西訪談錄
姐德秀差民的上門女婿
達賴騾官的貼身佣人
雪域高原第一染
家家戶戶織彩虹
雪白氆氌和多彩圍腰
機杼之聲流溢於街頭巷尾
漂染氆氌庄嚴而又神聖
姐德秀的圍腰很出名
為達賴喇嘛織氆氌
神聖的放生羊
達賴喇嘛的氆氌
獻給皇帝的貢品
西藏飲茶何時始
松贊干布時無飲茶記載
都松芒波傑用茶葉治病的傳說
引進盛茶的瓷碗
赤松德贊時茶葉品種齊全
唐末宋初藏胞普遍飲茶
茶馬互市傳佳話
從雲南運茶到拉薩的馬幫
到康定運茶的騾隊
藏胞和茶
酥油茶及其他
飲茶習俗種種
一天飲茶數十杯
喝茶使我和西藏貼得更緊
茶桶、茶壺和茶碗
茶葉是吉祥物,也是饋贈品
拉薩的甜茶館
甜茶館和甜茶館文化
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甜茶館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甜茶館
改革丌放初期的甜茶館
瀾滄江邊的請茶會
情人般的木碗
平民時刻不離木碗
貴族也隨身帶著它
木碗是寺院的標記
叫花子也有木碗揣在懷
說唱藝人的木碗似海深
一只上等木碗值十頭氂牛
美味的藏餐
喝酥油茶,吃糌粑
藏式包子和人參果米飯
生肉、熟肉、風干肉
紅腸、白腸、肉腸
牧民的冬宰
羊卓雍湖的風干羊肉
打酥油和打酥油的歌
剪羊毛和剪羊毛的歌
日喀則的青稞酒
生長在釀酒之家
青稞酒的釀造
給市政當局支酒差
大酒家和小酒家
酒館里的酒俗
敬酒的禮俗和敬酒歌
美酒和毒酒
門巴人離不開酒
不喝酒無法接近他們
原始巫術的遺留
投毒者受到詛咒
鋤草的樂趣
東嘎河上的水磨房
牛糞是個寶
打阿嘎和打阿嘎的歌
鐵索橋和馬頭船
曲水鐵索橋
鐵索橋活佛
馬頭船擺渡
雅魯藏布江上的牛皮船夫
從古代飄搖到今天
對水神的恐懼與崇拜
吃人峽和吃肉峽
和老綿羊相依為命
扛著牛皮船跳舞
雅魯藏布江上的藤網橋
阿達龍丹的打獵經歷
獵人·獵狗·獵神
狩獵生涯猶如一部英雄史詩
獵神在火塘留下預示
獵人頑強而熱烈地呼喊著
獵人、獵狗生死與共
獵手向森林諸神呼喚
珞巴人的獵神崇拜
獵殺雄健的扭角羚牛
野獸頭骨裝飾珞巴木樓
羊卓雍湖邊的獵狼儀軌
毫不猶豫地獵殺惡狼
對死狼進行精心裝飾
抬狼轉游湖區的盛典
關於國王和狼的故事
殺狼是拯救狼罪惡的靈魂
密林中的毒箭
制造毒箭的專家
野人奉送的毒蒿
用毒弩射殺野獸
追蹤猛獸的危險
毒箭造成的悲劇
尼洋河谷的箭賽和箭歌
扎囊地方的婚禮
定親時姑娘必須回避
騎上懷駒的母馬去成親
沿途擺磚茶、干牛糞以示祝福
用腳踹開新郎家大門
新郎全家端坐不動
嫁妝要在最佳時刻送來
在新娘頭上簪一塊綠松石
新婚夫婦上床還有儀式
婆婆在屋頂揮動羊腿祈福
有趣的帕里婚俗
夏爾巴人的搶婚
珠峰下殘留著搶婚習俗
也有為戀愛自由搶婚的
新郎背著新娘參加婚禮來了
博嘎爾珞巴的婚慶
在男女雙方的拼殺聲中開始
新娘新郎宰殺公雞
進入洞房還得殺豬和殺雞
額頭上粘一塊酥油定親
堆加,藏族婦女的護膚膏
拉薩的喪葬習俗
請咒師作法使靈魂出竅
赤條條來去無牽掛
天葬在黎明之際舉行
一周年時親友歡慶他(她)的新生
活佛和貴族的塔葬
繪制神佛的畫師
畫師有自己的行會
源於建造布達拉宮
所有的畫師都歸他掌管
承擔大型壁畫繪制工程
加入行會有嚴格的規定
壁畫和唐卡的繪制過程
強巴林廟會和流浪藝人
尋訪被遺忘的廟會遺址
關於商人羅桑和扎囊女人的故事
廟會是流浪藝人的天堂
念經跳神和曬佛
寺院變成了繁華鬧市
尼泊爾商人和不丹商人
有人尋歡作樂 有人談情說愛
一個月的貴族也不好當
布達拉官頂上的飛繩絕技
秋天,拉薩天空的風箏奇觀
擲骰子的樂趣
瓊結古代美人達娃卓瑪
達娃卓瑪的歌聲打動了五世達賴的心
達娃卓瑪,六世達賴的夢中情人
七世達賴喇嘛的父親拜見達娃卓瑪
舊時八廓街的丐幫
熱結巴原是修河堤的苦役
他們獲得了要飯的專利
收拾和處理拉薩街頭的屍體
賤民中還有賤民
聖城的狗和狗崇拜
後記
 

今年「五一」長假前,收到了廖東凡先生寄來的《藏地風俗》書稿,要我為其寫一篇序言。幾天來,拿起放不下的是《藏地風俗》這部書稿,放下又收不回的是這書稿勾起的很多往事回憶┅┅

廖先生是上個世紀60年代初北京大學畢業後自願進藏的大學生。那個年代內地高等院校畢業生進藏的為數不多,像北大這樣著名高校的畢業生到西藏工作的更是屈指可數。這些大學生都有自己的抱負,都有獻身於西藏事業的犧牲精神。廖先生是他們當中的傑出代表之一。記得我們第一次見面談的就是他要去林芝采風的計划,那天我們談的時間很長,海闊天空的無所不談,非常投機。至今我還記得他對我說過這樣一句話,「是你們藏族博大精深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吸引著我與這片高天厚土交流,一定要趁年輕時多跑跑、多學學,等跑不動時我就整理出來,為西藏文化建設作戰貢獻」。

1961年廖先生來到西藏,從基層文化工作做起,一干就是二十四年。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在堆龍德慶縣的田間地頭,在藏北草原的牧場,在滔滔雅魯藏布江畔,在巍巍喜馬拉雅山下,到處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可以說他的足跡踏遍了雪域高原的山山水水。如今廖先生已退休,身體也不太好,但仍擔任《中國西藏》雜志社的顧問,依然堅持整理當年的采風筆記,病魔來襲時甚至發動他的老伴將筆錄打印成稿,一字一字、一頁一頁、一部一部地用心血去完成他的十卷本西藏民間文化叢書。是什麽力量、什麽精神支撐著他這樣痴迷於完成這套叢書呢?想來想去還是他當初給我講的那句話,是獨具特色的西藏民風民俗文化激發了他筆耕不輟的熱情,是西藏艱苦的工作環境將他的意志磨煉得如鋼似鐵,更是一個優秀文化工作者的良心與責任,支撐著他戰勝一切艱難與困苦。他的這種過人的獻身精神和做學問的執著精神令我肅然起敬。

據統計,迄今廖先生創作並發表過的各類文學作品及學術論文五百余篇,獨著、合著共出版了三十余部有關西藏民俗風情和民間文藝的著作,達六百多萬字;《西藏民間故事》、專著《雪域西藏風情錄》等在西藏、全國獲獎。他對西藏民族民間文化的摯愛,他幾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他對西藏文化所作出的貢獻,為所有接觸過他和他的作品的人所稱道。至今我們只要談論一些藏族民間文化藝術的話題,總是少不了要提起廖先生做學問的態度和他獨有的真知灼見。

這本《藏地風俗》是廖先生系統地介紹西藏民間文化的叢書之一。書中所講述的都是藏族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民風民俗文化和相關的人物故事。千百年來,以藏族為主的西藏各族人民在這里繁衍生息,他們為適應「世界屋脊」獨特的自然環境、經濟發展水平,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創造了光輝燦爛的高原文明。無論從哪個角度看,西藏的傳統民風民俗資源都可謂極其豐富。我們通常講民風是指一個地區或民族表現出來的整體風氣,民俗是指一個地區或民族的傳統習慣;風氣更多地與性格氣質相關,習慣則更多地與日常生活的具體行為相關,民風與民俗既有各自的內涵,又有難以區分的內在聯系:民風民俗乍為一個地區或民族歷代相沿積久而形成的風尚、習俗,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因此,一定的民風民俗都與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相聯系。當它們之間相適應時,則民風民俗呈相對穩定的狀態;當它們不相適應時,民風民俗則會發生變化,或者表現為向外界橫的方面的吸收更新,或者表現為向自身歷史縱的方面的重新闡釋和利用。而無論哪一種表現,都不會是對既定模板的完全承襲,它或多或少都要表現出和現階段社會生產力相適應的建設芝一面,即時代的烙印。

《藏地風俗》是廖先生在西藏工作期間深入采風、親自體驗芝基礎上,多視角、全方位地分析和深入細致地比較研究而得出的或果。廖先生把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前後存活於西藏民間的民風民俗事象,其中包括風土人情、生活習俗、自然景觀、人物故事等,以拉家常式的簡明文字,生動傳神、深入淺出地記錄下來、描繪出來,並以科學的態度提出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與讀者分享。作為一個藏族讀者,細細品味《藏地風俗》中所講述的我們司空見慣的、每天都在重復的這些民間民風民俗事象,他們被寥先生敘說得那麽親切淳朴,那麽真實可信,而且有根有據,不禁拍案叫絕。我認為在當前眾多的介紹西藏傳統文化的作品由,《藏地風俗》是一部難得的真實可靠的讀本。這是因為他所敘說的這些民風民俗是經過當年艱難的實地調查、體驗生活、采訪當事人、尋根問底地到處求教、找資料論證而最終形成的成果。為了便於與藏族群眾直接交流,琢磨藏語原意並用漢語表述得更准確,他還努力學會了藏語。它不僅為我們再現了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前後存活於西藏的民間民風民俗文化的鮮活形態,而且讓讀者透過藏族傳統民風民俗事象,對其所折射出來的藏民族悠久的歷史、地理環境、生產生活方式、文化傳統、審美意識、價值觀念以及藏族同相鄰其他各兄弟民族,乃至周邊鄰國的文化交流等文化淵源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藏族文化是植根於藏族社會的民族文化,也是具有高原特色的地域文化。它產生於青藏高原,是繁衍生息在這塊土地上的藏族人民智慧的結晶,隨著藏族社會的產生而產生,也隨著它的發展而發展。藏族文化既包括文學、藝術、宗教、天文、歷算、藏醫藥等各種具體文化形式,也包括倫理道德、心理、審美等較深層次的文化意識,還包括本體論、認識論、實踐論等更深層次的思想內容。《藏地風俗》無疑是了解藏族傳統社會的一個絕好窗口。

客觀真實地介紹西藏的過去和現在,介紹藏族的文化(包括民風民俗文化),這對於人們了解西藏的風土人情,了解西藏社會的變遷有著重要意義。

在本書出版之際,把我們之間難忘歲月的追憶及點滴感受寫出來,權作為「序」,以感謝廖東凡先生始終不渝地為發展我們民族的文化藝術事業所作出的卓越貢獻。

2007年6月於拉薩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