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喜之後:踏上內心的探險之旅

狂喜之後:踏上內心的探險之旅
定價:210
NT $ 183
 

內容簡介

在美國,這本《狂喜之后》被譽為近三十年來描述內心實修轉化最具說服力、最真實無欺的經典之作。——胡因夢

修行在許多當代人的意識中似乎是很久遠的事,然而在21世紀的今天,無論是在具有佛教傳統的東方,還是在具有基督教傳統的西方,有越來越多的人又重新走上了修行之路。究竟是什麽原因促使人們踏上這條心靈之旅,在這一過程中會有什麽身心體悟和殊勝體驗,以及在此之後人們又將如何繼續生活在俗世中,就是本書要告訴你的答案。

本書援引了大量進入修行這一過程人們的實例,指出修行之路並非一條光明大道,開悟也並非持續穩定的狀態,並且因人而異。更重要的是,畢竟我們不是生活在與世隔絕的修道院或寺廟中的僧人,需要面對許多令人不悅的瑣事,才是我們凡夫俗子生活的真實狀態。因此,在恐怖、憤怒、愛欲等這些苦痛中修行,才是你靈修的最佳處所;與世間萬物和諧相處,才能修行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

傑克·康菲爾德(Jack Kornfield,1945— ),生長在美國東岸的一個科學及知性的家庭。1963年就讀於達特茅斯學院,主修亞洲研究,在學期間受到陳博士的鼓勵,開始學佛。1967年畢業后,立刻到東南亞修學,在阿姜查主持的巴蓬寺出家,他也曾經在馬哈希法師和佛使比丘座下學習,並曾追隨過西藏喇嘛、禪師、印度教上師。1972年回到美國還俗,1976年獲得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身兼佛學老師和心理治療師兩職。

作者曾與約瑟夫·葛斯汀(Joseph Goldstein)合作建立「內觀禪修社」(Insight Meditation Society Barre Massachusetts),也曾在科羅拉多州的那諾巴學院教學,及經常在美國、加拿大和世界各地舉辦密集禪修。他所到之處都受熱烈歡迎,為美國最受歡迎的內觀教師之一。 現今與戈德斯坦一起主持着位於美國加州一個面積達400英畝的禪修中心。他的七本著作目前譯成中文的有三本——《心靈幽徑》、《當代南傳佛教大》與這本《狂喜之后》。
 

目錄

推薦序 最貼近真實的心靈地圖/胡因夢
開場白
前言 幾個老實的問題
PART ONE 狂喜之前
這世間有千百扇大門通往靈性之路。無論那機緣是美善的智慧,還是在幽暗林間所生起的困惑和悲傷,這股神秘呼喚的力量就跟地心引力一般,吸引宇宙游子們返回自己的本心。
第一章 巴巴 雅加和神秘的渴望
第二章 心靈的守護神
第三章 啟蒙之火
PART TWO 覺醒之門
我們必須記得的是,求道之路最終就是此心,任何靈修的目的都是為了打開我們的心門,讓我們看清眼前的事物。我們的本然面目就是道路和目標。
第四章 心靈乃宇宙之母親——哀愁之門
第五章 空與萬有——空性之門
第六章 你到底是誰,漫游者嗎?——開悟以及永恆之門
第七章 均讓之門——永恆當下之門
PART THREE 黑暗的修行所
或許我們希冀的開悟之路是秩序井然又能夠掌握的,但穿梭在這心靈的道路上,只有悠游於旅程,我們才能窺其風貌。
第八章 超越證悟——覺醒的地圖
第九章 開悟並非一勞永逸
第十章 惡的救贖
PART FOUR 在清浩中覺醒
開悟經驗帶給我們的支撐力量就是日益滋長的包容心,讓人更能接受事物本來的面目。我們在這嶄新且遼闊的包容里,能夠覓得心靈的寧靜和諧。
第十一章 覺醒的生命曼陀羅
第十二章 此身有佛
第十三章 覺醒的情感和平凡的完美
第十四章 禮敬家庭的因果業力
第十五章 弟兄姐妹,來自團體的恩賜
第十六章 與眾生一同開悟
第十七章 智者的笑聲
代跋 取下開悟的神秘面紗/明法比丘
 

渴求真理,追求良師的指引,加入一個探索生命真相的團體,在其中獲得歸屬感,並且開始踏上內心的探險之旅,這是全世界的探尋者在真理之道上最初始的共通流程。

然而一旦打開內心之門,接下來要面對的卻是各種錯綜復雜的修道問題,其中包括主觀與客觀、內在與外在、個人與群體、出世與人世、肉體與精神、引領者與追隨者、自然界與人類社會、顯意識與潛意識、男與女、相對與絕對等極難辨識清楚,也極難圓融看待的二元對立問題。

想要幫助求道者或修道者在見地和認識上繪出一幅完整的心靈探險圖,必須兼具主觀的實修體驗以及客觀的認知能力,更重要的是,說法者必須有能力跳脫傳統東西方宗教的詮釋窠臼,以符合時代精神的語言工具,結合靈修、精神分析及心理治療、詮釋現象學、倫理學、哲學、文學與詩等各個領域的素養,才能達成這項艱巨而又隱微的整合二元對立的任務。

西方社會里能身兼傳統學問僧與實修僧雙重身份的精英,寥寥無幾——譬如肯·威爾伯、拉姆·達斯、邁克爾·墨菲、羅傑·沃爾什、艾倫·沃茨、約瑟夫·戈德斯坦等人,傑克·康菲爾德可以說是其中最擅長說故事,語言平易近人,又能恰如其分地傳達靈修奧義的博學說法者,他也是將南傳佛法介紹到西方的重要法師。

他的七本著作目前譯成中文的只有三本——《心靈幽徑》、《當代南傳佛教大師》、《狂喜之後》。在美國,這本《狂喜之後》被譽為近三十年來描述內心實修轉化最具說服力、最真實無欺的經典之作。

此書結集了佛教、基督教、猶太教、印度教以及伊斯蘭教蘇菲派的精神導師在修行過程中的第一手經驗。故事以童年創傷揭開苦、集、滅、道四聖諦的序幕,接著以禪宗《十牛圖》第一圖的尋找自性之牛,引申出現代人內心的覺醒召喚。一旦回應了內心的召喚,求道者便歸返為修道者,而修道的第一步就是要蛻去身心所累積的重重甲胄。在這一點上,作者顯然將身心脫落及減輕壓力視為首要之事;反觀島內熱衷於修行的求道者,有許多仍汲汲於功德的累積,在觀念上錯將道途視為世俗的成就之道,即使試圖進入禪定體驗,也難脫苦練功夫的沉痾心態。

作者在前五章闡明了苦難的積極意義、空性與無我的真諦,可以幫助修行者從一開始便清楚地見到這張心靈探險圖的目的地,這種從果地起修的認知方式,充分展現出作者的誠實、慈悲以及對真理的深刻體悟。

從第六章開始,本書探討所有修道者內心最深的召喚——開悟見性。在一般人的認知里,開悟見性似乎是道途的終點了。一個已經見到自性的人,照理說從此之後就可以悠游於天地之間,永遠過著解脫自在的生活,但是作者卻提出了見性之後的有力證據,證實開悟只是一個起點,隨之而來的卻是更難招架的磨難、羞辱、喪失恩寵等屬於靈魂暗夜的考驗。換句話說,解脫這件事是無法退休的,各宗派的修行高人在開悟後仍難以避免向下沉淪的可能性。因此正確的態度是不斷地打破我們為自己設定的完美標准,以真正開放而坦然的心胸來禮敬人性的局限。

在第十章中,作者揭露了修行團體或道場中大師們對弟子濫用權威、性剝削等失德的行為,也探討了弟子將師父神化以及無法區分魅力與智慧的盲信屈服態度。人類在政治上已經建立自由民主的體制,然而在宗教上卻仍停留在神權崇拜的落伍階段。此等現象遍及全世界,自古至今從未停歇過,從中古世紀獵殺女巫的宗教審判與十字軍東征,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著名禪師扭曲禪宗教義而鼓勵信眾參戰,甚至到藏密各宗派之問的權力斗爭,都顯示出人類對權力的熱衷,遠甚於放下自我。如此真實的提醒,足以喚醒許多甘於被剝削的信徒,及早放下盲目的權威崇拜,回歸到自己的平等佛性,體會平常心的真諦。

在後半部的章節中,康菲爾德開始擴大讀者的視野,從個人內心的實修,轉向日常生活關系互動的面向,其中包括如何面對家族成員之間的業力問題,如何從獨修進入團體共修,再擴大到對大自然、地球、眾生的關懷與聯結,最後回歸到一味的平常狀態,以最本然、最單純的面目,滿懷歡喜與幽默地如實存在於世間。

本書處處可見超越二元偏見之圓融真理,使修道者領悟到靈修並不是在逃避困難,而是要清楚地學習「犯錯中的藝術」,並將其轉化成我們內心最真實的力量。

本書不愧為現代人在修行之旅中最貼近真實的心靈地圖。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