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銘德、鄧季惺與《新民報》

陳銘德、鄧季惺與《新民報》
定價:168
NT $ 146
  • 作者:楊雪梅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出版日期:2008-08-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101057128
  • ISBN13:9787101057126
  • 裝訂:244頁 / 23 x 15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落盡繁花春早歇,西風苦自吹黃葉。改革開放后,都市報與晚報獲得了巨大的發展,《新民報》連同它獨特的新聞風格一次次被提起,一去不復返的「三張一趙」的豪華陣容又一次被人們津津樂道,活在許多人記憶中的那一段歷史終於一頁頁打開了。人們知道曾經有一對夫婦、有一群報人為了辦好一份民間報紙鞠躬盡瘁,有一群自由主義者曾經為了實現「出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說自己的話」這個崇高的理想竭盡全力。然而他們之中的許多人已經離開了人世,剩下的也已經垂垂老矣。

新聞史本該對他們進行濃墨重彩的鋪陳。陳銘德、鄧季惺夫婦在中國報業史上有着極為重要的地位,《新民報》輝煌時期形成的「五社八版」,堪稱跨地域的「大報業集團」,形成了當時中國最著名的「新民報系」,這樣的報系在以后很長的時間內成為絕版,直至今天也是獨一無二的。他們的辦報經歷和興衰成敗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都有着不可忽視的經典意義,是不可復制的范本,對於我們研究那個年代的新聞環境、新聞政策、新聞報道都是不可多得的素材。

這也是我們執意要找回那段華彩樂章的原因。而且隨着你一步步親近那些發黃的、殘缺不全的、甚至是劣質(抗日戰爭時后方的報紙很長一段時間只能用粗糙的紙來印刷)的報紙,那些國恨家愁、人情世態和着巴山夜雨便一起鮮活地呈現在我們面前。毫不誇張地講,通過《新民報》那些行雲流水的文字、古典精致的標題,我們完全可以重新回到那風雨如晦的歲月。
 

目錄

序言
第一部分 報人夫妻
一、俠義老板陳銘德
早歲已知世事艱
黃金累千不如攬得一賢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二、精明女管家鄧季惺
一家三代企業家
劉備得到女諸葛
開疆拓土勇拔頭功
三、委曲求全覓生路
與其求諸人不如先求己
能屈能伸大丈夫
屈辱復刊與永久停刊
四、半生襟抱付東流
放棄辦報退出歷史舞台
雙雙做了「牛鬼蛇神」
第二部分 《新民報》生命簿
一、先天不足,後天失調
贏得「敢說話」的名聲
建立現代化經營模式
二、西遷重慶轉戰成都
重慶:地利人和開創新局面
晚報:《新民報》競爭的新武器
成都:《新民報》易地設立分社之始
八字方針:「中間偏左遇礁即避」
三、五社八版,報業奇跡
五社八版:舊中國最大的民營報系
中間立場難覓生存空間
四、御筆親封,餘音繞梁
中間偏左引來殺身之禍
新仇舊恨終招封門厄運
中外輿論抗議出版不自由
艱難度過黎明前的黑暗
第三部分 筆底波瀾
第四部分 《新民報》群英譜
尾聲 不立異以鳴高,不逆情以沽譽
附:陳銘德生平年表
鄧季惺生平年表
 

1986年,陳銘德病危,以為將不久於人世,在向親人話別時,他對妻子鄧季惺說:「來世我們再做夫妻。」大概是老天爺有感於陳銘德與鄧季星五十多年的風雨同舟,竟讓他奇跡般地生存了下來,直到1989年2月廳逝,享年九十二歲。

他病逝的這一年,上海的《新民晚報》迎來了自己的六十歲生日。新民晚報》一直把自己的生日追溯到1929年9月9日,那一天陳銘德與他的幾位同事在南京創辦了一份當時並不起眼的報紙——《新民報》。

1989年時《新民晚報》的日發行量已經創紀錄地達到一百八十多萬份,超過《羊城晚報》,成為當時發行量最大的晚報。這個數字即使放在全國的報紙中也是相當可觀的,僅僅位於《人民日報》與《經濟日報》之後。報社的同事們撫今追昔,決定好好慶祝一下這個來之不易的生日。

一生經歷無數風雨的陳銘德卻沒能趕上這個有象征意義的「甲子」慶典。不知道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有沒有再想起自己當年親手締造的那份輝煌——在抗日戰爭後期,重慶、成都兩地《新民報》的日、晚刊最高日發行量曾超過十萬份,影響力為後方報業之翹楚。日本投降後,《新民報》南京版率先復刊,上海版、北平版相繼開辦,在短短一年時間,「新民報系」不斷擴大著自己的版圖,創紀錄地擁有了五社八版,成為當時舊中國最大的民營報紙。陳銘德與鄧季惺也因此被稱為是「報業大王」和「報界鴛鴦」。

曾經在《新民報》上海晚刊工作過的吳祖光在一篇回憶文章中稱陳銘德為「創造歷史的人」,他的理由很簡單,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那樣動盪的年代,政治形勢撲朔迷離,經濟環境日益惡化,即使是個人的生存也要付出高昂的代價,況且是一張標榜「民間立場」、時時同統治集團唱對台戲的私營報紙!據統計,進入民國以後,一張報紙的生存期限平均不超過三年,存活期限超過五年的報紙多半是有後台的黨報、官報,在1948年每天被政府以各種理由封禁的報刊多達五十多家。而以陳銘德為核心的一群新民報人能夠在堅持「出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說自己的話」理念的同時,做到在五個城市出版八種報紙,這樣的規模與氣勢,不僅在我國是史無前例的,即使在當時的世界也並不多見。

《新民報》常常被陳銘德比作「先天稟賦不足,後天營養失調」的嬰兒,它是在一批報人嘔心瀝血的努力下和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中成長起來的,到1949年全國解放時它才剛剛度過自己的二十歲生日,正是風華正茂的黃金年代。然而戴著「報業資本家」這頂帽子的陳銘德與鄧季惺在歷次政治運動中都擔驚受怕,1957年雙雙被打成右派,「文革」中也屬於「牛鬼蛇神」之列,所幸的是他們被認為是「死老虎」,才沒有受到太多的沖擊。

但從此他們便遺憾地離開了施展抱負的大舞台,曾和他們休戚與共、血肉相連的《新民報》與他們的人生不再有關系。在孫輩眼里他們只是慈祥的爺爺奶奶;在普通大眾的眼里他們只是謙遜的長者,他們的朴實無法讓人聯想到他們曾經出版發行過舊中國最大的民營報系,中國歷史上發生的許多重大事件是和他們的報紙聯系在一起的,在他們的旗下曾經大將雲集,在重慶這個抗戰的大後方,《新民報》是百姓最愛看的報紙,中國共產黨的主要領導人曾經接見過報紙的重要人物趙超構、張恨水……

落盡繁花春早歇,西風苦自吹黃葉。改革開放後,都市報與晚報獲得了巨大的發展,《新民報》連同它獨特的新聞風格一次次被提起,一去不復返的「三張一趙」的豪華陣容又一次被人們津津樂道,活在許多人記憶中的那一段歷史終於一頁頁打開了。人們知道曾經有一對夫婦、有一群報人為了辦好一份民間報紙鞠躬盡瘁,有一群自由主義者曾經為了實現「出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說自己的話」這個崇高的理想竭盡全力。然而他們之中的許多人已經離開了人世,剩下的也已經垂垂老矣……

新聞史本該對他們進行濃墨重彩的鋪陳。陳銘德、鄧季惺夫婦在中國報業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新民報》輝煌時期形成的「五社八版」,堪稱跨地域的「大報業集團」,形成了當時中國最著名的「新民報系」,這樣的報系在以後很長的時間內成為絕版,直至今天也是獨一無二的。他們的辦報經歷和興衰成敗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都有著不可忽視的經典意義,是不可復制的范本,對於我們研究那個年代的新聞環境、新聞政策、新聞報道都是不可多得的素材。

這也是我們執意要找回那段華彩樂章的原因。而且隨著你一步步親近那些發黃的、殘缺不全的、甚至是劣質(抗日戰爭時後方的報紙很長一段時間只能用粗糙的紙來印刷)的報紙,那些國恨家愁、人情世態和著巴山夜雨便一起鮮活地呈現在我們面前。毫不誇張地講,通過《新民報》那些行雲流水的文字、古典精致的標題,我們完全可以重新回到那風雨如晦的歲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