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形象的力量”、“美的世界”、“表現的世界”和“表現的過程”等四章組成。通過這四章,我們要搞清楚人類經驗的特殊結構和它的有限但又被開放的方式。因此,我們要涉及一些理論。但是我們要把出現在這些理論中的概念和我們的經驗緊密結合起來,即以能夠不斷返回我們經驗的方式來解釋這些概念。這就是我們的課題。優秀的理論能夠促使我們反省那些比我們的經驗陳腐了的觀念;優秀的理論還具有把我們引向更加開放的世界的力量。為了深刻理解這一點,我們解讀文本,使其變換成能夠抵達我們經驗的語言。我將盡可能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接近文本。這也是我們必須嘗試的。這是因為用身體來理解優秀的理論或者在品味理論是否優秀的時候,首先要把自己和他者的理論同化起來,或者嘗試著進行模仿(simulation)。實際上我們從幼兒的時候起,就一直通過模仿父母和他人的語言和動作,才長成為現在的我們。我們無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都接觸各種各樣的他者,學到各種各樣的他者表現。我們就是這樣變化或者進化過來的。這種狀況,無論我們上了多大年紀都是不可改變的。
這樣說來,本書的基本觀點已然明了,即“經驗是不斷根據和他者之間的關系而被更新著的”。後兩章之所以專論“表現”,就是因為我們要具體考察經驗是如何根據表現以及表現媒體和表現技術的變化而發生變化的。
目錄
序言
中文版序
第一章 形象的力量
序 形象——防不勝防的物
一 形象世界的現實性
(一)繪畫空間與現實空間——“錯覺”之錯覺
(二)現實與藝術——為了改變評判的尺度
(三)不是人類創造形象,而是形象操縱著人類
二 形象的基本要素——測定基本要素的力量
(一)點
(二)線
(三)物與形象
三 形象的認識論
(一)超越“形式”一“質料”二元論的思考模式
(二)康德的形象論——關于認識論的基本概念
四 形象世界——經驗的現場
(一)空間與時間
(二)被構成的知覺——形象和語言
(三)人的經驗結構
第二章 美的世界
序(一)美的範疇
序(二)理解美的前提
一 美
(一)“不伴隨關心的滿足”
(二)“不伴隨概念的普遍性”
(三)“不伴隨目的的合目的性”
(四)“不伴隨概念的必然性”
二 崇高
(一)現代的“崇高論”
(二)康德的崇高論
(三)康德與現代“崇高論”
三 滑稽
(一)滑稽的一般性定義
(二)滑稽的分類
第三章 表現的世界
一 現代“超越論的感性論”
(一)超越論的哲學轉向
(二)現代感性論的課題
二 “藝術家.形而上學”
(二)打破偶像
(二)因果律的解體
(三)尼采的新思想及其存在的問題
三 “藝術活動的根源”
(一)意欲和能力
(二)現實與語言——兩種先人觀
(三)藝術表現的特性
第四章 表現的過程
序 常規之病
(一)本質主義的崩潰
(二)藝術理解方面的“本質主義”和“構成主義”
(三)藝術理解上的“本質主義”的根源——心理學和藝術理論
一 表現技術的邏輯——為了能動的風格理論
(一)涂鴉
(二)方向判斷
(三)技法的重要性——失敗的意義
二 作為觀念藝術的現代藝術
(一)“超越論的繪畫”
(二)兩張停尸床
(三)藝術上的知覺前景化——莫奈《睡蓮》的話語問題
三 日本現代藝術中的知覺和記憶
(一)福島敬恭的藝術——困惑的結構
(二)野杜仁——藝術與自然科學
後記
譯後記
所收論文出處一覽
插圖一覽
參考文獻
術語、人名索引
中文版序
第一章 形象的力量
序 形象——防不勝防的物
一 形象世界的現實性
(一)繪畫空間與現實空間——“錯覺”之錯覺
(二)現實與藝術——為了改變評判的尺度
(三)不是人類創造形象,而是形象操縱著人類
二 形象的基本要素——測定基本要素的力量
(一)點
(二)線
(三)物與形象
三 形象的認識論
(一)超越“形式”一“質料”二元論的思考模式
(二)康德的形象論——關于認識論的基本概念
四 形象世界——經驗的現場
(一)空間與時間
(二)被構成的知覺——形象和語言
(三)人的經驗結構
第二章 美的世界
序(一)美的範疇
序(二)理解美的前提
一 美
(一)“不伴隨關心的滿足”
(二)“不伴隨概念的普遍性”
(三)“不伴隨目的的合目的性”
(四)“不伴隨概念的必然性”
二 崇高
(一)現代的“崇高論”
(二)康德的崇高論
(三)康德與現代“崇高論”
三 滑稽
(一)滑稽的一般性定義
(二)滑稽的分類
第三章 表現的世界
一 現代“超越論的感性論”
(一)超越論的哲學轉向
(二)現代感性論的課題
二 “藝術家.形而上學”
(二)打破偶像
(二)因果律的解體
(三)尼采的新思想及其存在的問題
三 “藝術活動的根源”
(一)意欲和能力
(二)現實與語言——兩種先人觀
(三)藝術表現的特性
第四章 表現的過程
序 常規之病
(一)本質主義的崩潰
(二)藝術理解方面的“本質主義”和“構成主義”
(三)藝術理解上的“本質主義”的根源——心理學和藝術理論
一 表現技術的邏輯——為了能動的風格理論
(一)涂鴉
(二)方向判斷
(三)技法的重要性——失敗的意義
二 作為觀念藝術的現代藝術
(一)“超越論的繪畫”
(二)兩張停尸床
(三)藝術上的知覺前景化——莫奈《睡蓮》的話語問題
三 日本現代藝術中的知覺和記憶
(一)福島敬恭的藝術——困惑的結構
(二)野杜仁——藝術與自然科學
後記
譯後記
所收論文出處一覽
插圖一覽
參考文獻
術語、人名索引
序
本書由“形象的力量”、“美的世界”、“表現的世界”和“表現的過程”等四章組成。通過這四章,我們要搞清楚人類經驗的特殊結構和它的有限但又被開放的方式。因此,我們要涉及一些理論。但是我們要把出現在這些理論中的概念和我們的經驗緊密結合起來,即以能夠不斷返回我們經驗的方式來解釋這些概念。這就是我們的課題。優秀的理論能夠促使我們反省那些比我們的經驗陳腐了的觀念;優秀的理論還具有把我們引向更加開放的世界的力量。為了深刻理解這一點,我們解讀文本,使其變換成能夠抵達我們經驗的語言。我將盡可能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接近文本。這也是我們必須嘗試的。這是因為用身體來理解優秀的理論或者在品味理論是否優秀的時候,首先要把自己和他者的理論同化起來,或者嘗試著進行模仿(simulation)。實際上我們從幼兒的時候起,就一直通過模仿父母和他人的語言和動作,才長成為現在的我們。我們無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都接觸各種各樣的他者,學到各種各樣的他者表現。我們就是這樣變化或者進化過來的。這種狀況,無論我們上了多大年紀都是不可改變的。
這樣說來,本書的基本觀點已然明了,即“經驗是不斷根據和他者之間的關系而被更新著的”。後兩章之所以專論“表現”,就是因為我們要具體考察經驗是如何根據表現以及表現媒體和表現技術的變化而發生變化的。
第一章專論“形象”(Image)。我們經驗的現場就是形象的世界。為了弄清這一點,我們必須經常讓理論返回到這個現場。我們從誕生的瞬間到死亡的瞬間,總是被有形的現象——形象包圍著。即使我們閉上眼楮,“形象”也還會以記憶、夢或者幻覺等形式出現在我們的意識里。仿造海德格爾的說法,我們是“形象內的存在”。仔細想來,這是很可怕的,因為我們絕對無法逃離形象。因此,形象的理論不僅只是“藝術”的理論,而是與人類經驗的全體有關的理論,它也不得不成為這樣的理論。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並沒有十分注意到形象作用于我們的力量和它的現實性。這也許是因為我們和形象的關系太明確了,以至于沒必要想得那麼多了。與此同時,一般我們對于形象沒有什麼特別的意識,其中有更深刻的理由。那就是“語言”遮蔽了形象。我們從出生後開始記憶語言的時候起,就學到了把形象轉換成語言的方法。所以,出現在我們面前的幾乎所有的形象都有名稱。所謂語言,和符號一起是由比較安定的系統組成的世界。幾乎所有的形象都和這個語言‧符號聯系在一起,形象的直接作用力被剝奪或者被遺忘了。所以,我們對出現在自己意識里的形象,即使不一一作出反應,也可以得過且過。如是觀之,“形象”的理論就必須包括“語言論”。我們所經驗的形象里已經滲透了“語言”,也就是說,我們必須認識到,在我們的經驗里,即使你覺得這是你的直接經驗,但實際上語言也早已滲入其中,盤根錯節了。
“語言‧符號系統”,是“形象的特殊系統”,是“比較安定的形象系統”。這也是本書所要論述的。對此,我們先簡單加以說明。
語言‧符號是“形象”的一種。它們只有在分辨形和聲的差異時,才能夠發揮作用。“A”和“B”都是有形的現象,也就是說,它們作為“形象”在結構上有差異,作為聲也有差異。因為我們能夠認知這種形和聲——形象上的差異,所以才能學習語言。並且因為很多人都能夠認知這種差異,所以才能習得共通的語言,共同討論特定的事物。在這里,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那就是我們的“認知形象的共通性”問題。在第二章“美的世界里”,我們就是以這個問題為主題的。“美”和這種“認識的共通性”的問題緊密相關。
……
這樣說來,本書的基本觀點已然明了,即“經驗是不斷根據和他者之間的關系而被更新著的”。後兩章之所以專論“表現”,就是因為我們要具體考察經驗是如何根據表現以及表現媒體和表現技術的變化而發生變化的。
第一章專論“形象”(Image)。我們經驗的現場就是形象的世界。為了弄清這一點,我們必須經常讓理論返回到這個現場。我們從誕生的瞬間到死亡的瞬間,總是被有形的現象——形象包圍著。即使我們閉上眼楮,“形象”也還會以記憶、夢或者幻覺等形式出現在我們的意識里。仿造海德格爾的說法,我們是“形象內的存在”。仔細想來,這是很可怕的,因為我們絕對無法逃離形象。因此,形象的理論不僅只是“藝術”的理論,而是與人類經驗的全體有關的理論,它也不得不成為這樣的理論。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並沒有十分注意到形象作用于我們的力量和它的現實性。這也許是因為我們和形象的關系太明確了,以至于沒必要想得那麼多了。與此同時,一般我們對于形象沒有什麼特別的意識,其中有更深刻的理由。那就是“語言”遮蔽了形象。我們從出生後開始記憶語言的時候起,就學到了把形象轉換成語言的方法。所以,出現在我們面前的幾乎所有的形象都有名稱。所謂語言,和符號一起是由比較安定的系統組成的世界。幾乎所有的形象都和這個語言‧符號聯系在一起,形象的直接作用力被剝奪或者被遺忘了。所以,我們對出現在自己意識里的形象,即使不一一作出反應,也可以得過且過。如是觀之,“形象”的理論就必須包括“語言論”。我們所經驗的形象里已經滲透了“語言”,也就是說,我們必須認識到,在我們的經驗里,即使你覺得這是你的直接經驗,但實際上語言也早已滲入其中,盤根錯節了。
“語言‧符號系統”,是“形象的特殊系統”,是“比較安定的形象系統”。這也是本書所要論述的。對此,我們先簡單加以說明。
語言‧符號是“形象”的一種。它們只有在分辨形和聲的差異時,才能夠發揮作用。“A”和“B”都是有形的現象,也就是說,它們作為“形象”在結構上有差異,作為聲也有差異。因為我們能夠認知這種形和聲——形象上的差異,所以才能學習語言。並且因為很多人都能夠認知這種差異,所以才能習得共通的語言,共同討論特定的事物。在這里,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那就是我們的“認知形象的共通性”問題。在第二章“美的世界里”,我們就是以這個問題為主題的。“美”和這種“認識的共通性”的問題緊密相關。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