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言秘旨訂(一函七冊·繁體版)

徽言秘旨訂(一函七冊·繁體版)
定價:2760
NT $ 2,401
 

內容簡介

古琴為中華文化中頗具魅力的藝術形式之一,為歷代先賢所器重。其輿書法、繪畫、圍棋並為文人雅士所必備之藝,而在中國古代文明歷程之中綿延不息,且成為人們修身養性,以為文雅的具體表現,故有「琴棋書畫」四雅之說。

《徽言秘旨訂》即《徽言秘旨》的重訂本,明尹爾韜撰輯,孫淦重訂。

尹爾韜(約一六○○~一六七八),原名曄,字紫芝,晚號芝仙,別號袖花老人,浙江山陰(今紹興)人。明末紹興派琴人之一。尹氏傳譜輯為《徽言秘旨》,譜稿定於明末,初刻應在清順治初年,收六十曲。清康熙三十一(一六九二)年,孫淦重訂,又收 十三曲,共七十三曲。張英在序中評價此譜「其論指法最嚴,且悉洞精逹微,窮極旨趣,芟俗響而存古音,薙凡調而尊正始,可謂琴學之大成矣。」

中國書店此次出版,即據清康熙三十一(一六九二)年刻本影印,其中《離騷》第十四段之后缺佚,雖經多方努力,仍未補齊,敬請讀者見諒。
 

目錄

微言秘旨訂一
微言秘旨訂二
微言秘旨訂三
微言秘旨訂四
微言秘旨訂五
微言秘旨訂六
微言秘旨訂七
 

古琴為中華文化中頗具魅力的藝術形式之一,為歷代先賢所器重。其與書法、繪畫、圍棋並為文人雅士所必備之藝,而在中國古代文明歷程之中綿延不息,且成為人們修身養性,以為文雅的具體表現,故有『琴棋書畫』四雅之說。

中國古琴有著悠久之歷史,早在遠古時期便出現在古代的祭祀或盛典之上,具體源於何時,今人難以有很明確而創造了琴。此外,還有『伏羲作琴』之說,也有『舜作五弘之琴,以歌南風』之傅。《詩經》記曰:『琴瑟擊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和我士女。』無論是神農說、伏羲說還是舜作大弘之琴,人們將琴的起源與心中所崇仰的先聖附和在一起,一是可以顯示琴之起源久遠,二是以彰顯琴之典雅。由此足以看出古琴在中國古代的地位及作用。古琴,已經不再簡簡單單為某件演奏之器樂,而賦予了更多的民族文化之內涵。其以歷史之悠久、蘊序之深邃、意境之空靈,在中國樂壇,乃至中華文明之歷程中,顯示出極其顯著的藝術魅力,並在以後的發展過程中,為儒、道、佛各家分別賦予了更為深邃的文化內涵,成為華夏文明的重要內容之一。故此,琴被人們視為『八音之音』,『冠眾樂之長,統大雅之尊』。

自遠古時琴的出現,古琴主要為會祭祀、盛典所用之樂器。或為諸侯、貴族所專崇。春秋戰國之後,逐漸為民間流傳和喜好,並為文人雅士所推崇,以為儒雅之樂。故有伯牙彈琴而得知音、孔子聞琴聲而『三月不知肉味』、司馬相如撫琴而獲文君之心等千古佳話。衛國之師涓、晉國之師曠、鄭國之師文、魯國之師囊,皆為春秋戰國之時名琴師而載譽青史。《高山》、《流水》、《陽春》、《白雪》、《雉朝飛》等名曲也為千古之絕唱流芳於世。古琴,已成為華夏文化高雅的象征。兩漢及南北朝之時,古琴有了更大的發展。作為一門高雅的藝術表現形式,古琴藝術不僅僅在《相和歌》、《清商樂》之中為伴奏之主樂,還以『但曲』之形式展現古琴的藝術表現力。此時,《廣陵散》、《大胡笳鳴》、《小胡笳鳴》之創作,顯示出當時古琴藝術發展的階段性成就。東漢時的蔡邕父女、魏晉時的嵇唐盡為當時古琴大家。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