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敲擊第一塊石片開始,人類文明正是通過人手的不斷勞作得以一步一步地向前推進,呈現出今天這樣多姿多彩的景象。工業化以來的三百年,我們將太多的工作放任機器做去了,然而機器的制作畢竟過于生硬和整齊劃一,當我們被這些生產線上制造的產品包圍的時候,突然會發覺,生活變得缺少靈性、美感和古典的氣質了。于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四處尋訪他們的祖輩們用手制作和使用過的器物。瓷片、玉佩、銀簪、木器,一塊木雕板、一把紫砂壺,甚至于一磚、一瓦,它們都經歷過先人用手精心琢磨,保留有先人的體溫,鐫刻著我們民族的圖騰。偶爾得之,就像珍寶一樣地倍加愛惜,並在搜尋與把玩的過程中獲得了極大的快樂與慰藉。
傳統手工藝是我國優秀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玉器、絲綢、漆器、瓷器和明清家具等均為世界手工藝制品中的翹楚,在制作技藝和工藝美學諸多方面獲得過極高的成就。但是,在長時期的重道不重器的儒文化氛圍中,器物的制作一直被視為不登大雅之堂的雕蟲小技,在歷代的官方典籍和正史中,對于匠人們的成就與貢獻的記載極為難得一見,有也只是寥寥數語,或者干脆只字不提。史籍中略為詳備可供查考的,也只有《周禮‧冬官考工記》與《天工開物》數種而已。編纂這套《中國傳統手工藝文化書系》正是要與讀者一同重返鄉村,走進手工藝作坊,拜訪手工藝傳人和收藏家,聆听幕後的傳奇故事。
一套叢書編寫的質量如何是與編著者直接有關的,傳統手工藝行業內能夠勝任寫作的文人並不多,參與《中國傳統手工藝文化書系》纂寫工作的行內專家有林錫旦先生、徐華鐺先生和李榮森先生等,其他作者多為院校的教師、作家和收藏家。其中姜晉先生是較有代表性的一位。姜先生最初與林錫旦先生合作,完成了《中國傳統核雕》的編著,當時只知道他的身份是記者和作家。在拍攝核雕圖片的過程中,發現姜先生還是一位資深的收藏家,他收藏的明清核雕頗多精品。2006年底,在蘇州姜先生家中見識了他的豐富藏品。去姜家是為了拍攝他收藏的清代手爐,到了現場才發現,三室一廳的房子已被各種玩藝兒塞得滿滿當當。姜先生收藏的大宗是清末和民國初年出版的明信片,大多由海外傳教士、探險家拍攝,這些明信片紀錄了1OO年前我國城鄉的風貌和風俗民情,是珍貴的圖像資料。另一項有趣的收藏是各種各樣的貝殼,據說其中一些貝類已經滅絕,面對美麗的貝殼不由地讓人感到一絲傷感。姜先生還是一名優秀的小提琴手,只要他願意,完全可以靠教琴過上不錯的日子。
姜晉是個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