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生存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幸福,並通過各種外在途徑找尋。可在物質高度發達的今天,許多人在充分享受生活便利的同時,並未找到幸福。原因何在?其一,不知幸福為何物;其二,不了解建立幸福人生的原理。因所作所為恰與幸福背道而馳,所以,盡管人們拼命追求着,幸福卻依然遙不可及。
追求幸福,首先要知道,何為幸福。所謂幸福,究竟是一種客觀實體,還是一種主觀感覺?究竟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假如不了解幸福的實質,那麼,努力的方向又在哪里?
人們往往以富有、位高、健康、長壽為幸福,以事業成功、婚姻美滿、兒女孝順為幸福,以為得到這些便得到了人生幸福。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因為幸福並非固定的實體。假如是的話,幸福應該很容易得到,事實上,得到財富、地位的很多,但未必找到了幸福。可見,幸福並非某種客觀的固定實體。
人們往往以為,擁有某種條件才會幸福。其實,世間的幸福是相對的。首先,由於願望不同,對幸福的要求也往往因人而異。或以有錢為幸福,或以有地位為幸福,或以長壽為幸福,或以健康為幸福,或以成家為幸福,或以獨身為幸福,或以居住繁華鬧市為幸福,或以常處偏僻鄉村為幸福。因為人們的觀念不同,對幸福的理解也大相徑庭。其次,幸福是從比較中產生的。自己和自己比,現在處境凄涼,遙想過去的美好生活,會從回憶中感到幸福;現在處境順利,回想過去的痛苦遭遇,會從對比中感到幸福。幸福也會從和他人的比較中產生,自己的生活雖算不上富貴,但比比那些衣食無着的赤貧着,就會感到滿足,覺得自己活得很幸福。其二,幸福是一種感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又如鞋穿在腳上,舒服與否,只有自己知道。
目錄
前言·幸福人生的原理
《十善業道經》的啟示
第一章·緒論
一·學習本經的意義
二·釋經題
三·說譯者
第二章·如何看待一部經典
第三章·誰是創世者
第四章·心物現象的透視
第五章·有情命運差別與業力
第六章·學佛的基本德行
第七章·建立幸福人生的十種行為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邪行
四·不妄語
五·不兩舌
六·不惡口
七·不綺語
八·不貪欲
九·不嗔(圭心)
十·不邪見
第八章·成佛的途徑
一·布施
二·持戒
三·忍辱
四·精進
五·禪定
六·般若
第九章·菩薩的精神
一·慈無量
二·悲無量
三·喜無量
四·舍無量
第十章·攝化人生的方便
一·布施
二·愛語
三·同事
四·利行
第十一章·趨向解脫的法門
一·四念處
二·四正勤
三·四神足
四·五根
五·五力
六·七覺支
七·八正道
八·止觀
九·方便
第十二章·結說
附錄
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脫
造成生命痛苦的原因
一·無知
二·執著
三·煩惱
四·造業
五·苦果
獲得幸福的方法
一·樹立正確的認識
二·不住於相
三·息滅妄想
四·認識自己
《十善業道經》的啟示
第一章·緒論
一·學習本經的意義
二·釋經題
三·說譯者
第二章·如何看待一部經典
第三章·誰是創世者
第四章·心物現象的透視
第五章·有情命運差別與業力
第六章·學佛的基本德行
第七章·建立幸福人生的十種行為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邪行
四·不妄語
五·不兩舌
六·不惡口
七·不綺語
八·不貪欲
九·不嗔(圭心)
十·不邪見
第八章·成佛的途徑
一·布施
二·持戒
三·忍辱
四·精進
五·禪定
六·般若
第九章·菩薩的精神
一·慈無量
二·悲無量
三·喜無量
四·舍無量
第十章·攝化人生的方便
一·布施
二·愛語
三·同事
四·利行
第十一章·趨向解脫的法門
一·四念處
二·四正勤
三·四神足
四·五根
五·五力
六·七覺支
七·八正道
八·止觀
九·方便
第十二章·結說
附錄
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脫
造成生命痛苦的原因
一·無知
二·執著
三·煩惱
四·造業
五·苦果
獲得幸福的方法
一·樹立正確的認識
二·不住於相
三·息滅妄想
四·認識自己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