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正理門論》(印度陳那著,唐玄奘譯),是陳那新因明的代表作,也是因明學的根本論著之一。 本書是著名因明學家沈劍英先生對《正理門論》的譯解,依原文—今譯—注釋的體例,采用現代通用的邏輯術語,譯文准確,注釋簡明,是該論目前最淺近易懂的譯解本。作者還對《正理門論》原文分出章節條目,既厘清了原文論述層次,又便於讀者檢索。
《因明正理門論》是漢傳因明的根本論典,素來奉為「大論」,其門人商羯羅主的《因明入正理論》(玄奘譯)是探幽「大論」的階漸之作,故歷來奉為「小論」。大、小二論都是佛教方法論的經典之作,也均為漢傳因明的基礎文獻。
目錄
序
導言
例言
《因明正理門論》弁言
第一編 論真、似能立及立具
第一章 宗與似宗
第一節 宗與似宗的總敘
第二節 說能立
第三節 立宗的准則
第四節 似宗五種
第五節 「宗因相違」非宗過
第六節 本章結語
第二章 因與似因
第一節 因與似因總敘
第二節 宗法——因
第三節 「四不成」似因
第四節 立宗法之答疑
第五節 疑因答問
第六節 同品、異品
第七節 九句因
第八節 正因與相違因、不定因
第九節 不共不定與其他不定的區別
第十節 關於不定因、相違因之小結
第十一節 本章結語
第三章 喻與似喻
第一節 喻與似喻的總敘
第二節 同法喻、異法喻
第三節 似喻
第四節 二喻俱說之必要及其省略形式
第五節 三支論式的規則——因三相
第六節 關於因、喻之關系的討論
第七節 能立與似能立旨在悟他
第四章 立具一現量與比量
第一節 現量與比量的總敘
第二節 現量
第三節 似現量
第四節 比量
第五節 本編結語
第二編 能破及似能破
第一章 能破
第一節 能破與似能破的總敘
第二節 能破界說
第二章 似能破
第一節 似能破總敘
第二節 同法相似等七種過類的概說
第三節 (一)同法相似
第四節 (二)異法相似
第五節 (三)分別相似
第六節 (四)無異相似
第七節 (五)可得相似
第八節 (六)猶豫相似
第九節 (七)義准相似
第十節 對上述七種過類的判定
第十一節 至非至和無因相似的概說
第十二節 (八)至非至相似和(九)無因相似
第十三節 對上述二種過類的判定
第十四節 無說相似、無生相似、所作相似的概說
第十五節 (十)無說相似
第十六節 (十一)無生相似
第十七節 (十二)所作相似
第十八節 對上述三種過類的判定
第十九節 (十三)生過相似
第二十節 (十四)常住相似
第二十一節 十四過類的小結
第三章 論負處
第一節 對諸家說負處的總評價
第二節 略去負處的理由
總結語
導言
例言
《因明正理門論》弁言
第一編 論真、似能立及立具
第一章 宗與似宗
第一節 宗與似宗的總敘
第二節 說能立
第三節 立宗的准則
第四節 似宗五種
第五節 「宗因相違」非宗過
第六節 本章結語
第二章 因與似因
第一節 因與似因總敘
第二節 宗法——因
第三節 「四不成」似因
第四節 立宗法之答疑
第五節 疑因答問
第六節 同品、異品
第七節 九句因
第八節 正因與相違因、不定因
第九節 不共不定與其他不定的區別
第十節 關於不定因、相違因之小結
第十一節 本章結語
第三章 喻與似喻
第一節 喻與似喻的總敘
第二節 同法喻、異法喻
第三節 似喻
第四節 二喻俱說之必要及其省略形式
第五節 三支論式的規則——因三相
第六節 關於因、喻之關系的討論
第七節 能立與似能立旨在悟他
第四章 立具一現量與比量
第一節 現量與比量的總敘
第二節 現量
第三節 似現量
第四節 比量
第五節 本編結語
第二編 能破及似能破
第一章 能破
第一節 能破與似能破的總敘
第二節 能破界說
第二章 似能破
第一節 似能破總敘
第二節 同法相似等七種過類的概說
第三節 (一)同法相似
第四節 (二)異法相似
第五節 (三)分別相似
第六節 (四)無異相似
第七節 (五)可得相似
第八節 (六)猶豫相似
第九節 (七)義准相似
第十節 對上述七種過類的判定
第十一節 至非至和無因相似的概說
第十二節 (八)至非至相似和(九)無因相似
第十三節 對上述二種過類的判定
第十四節 無說相似、無生相似、所作相似的概說
第十五節 (十)無說相似
第十六節 (十一)無生相似
第十七節 (十二)所作相似
第十八節 對上述三種過類的判定
第十九節 (十三)生過相似
第二十節 (十四)常住相似
第二十一節 十四過類的小結
第三章 論負處
第一節 對諸家說負處的總評價
第二節 略去負處的理由
總結語
序
予治因明有年,素感陳那《正理門論》與《集量論》彌足艱澀,籀讀為難。然陳那造論四十余部,唯此二論為要最,此中尤以《正理門論》為其邏輯理論奠基之作,彼改五支為三支,變類比為類推,演九句因,衍三相義,概出於茲。由是予久有志於詮釋此論,唯因緣未合,一時難成。及至一九八三年八月,首屆因明學術討論會於敦煌揭幕,會間,執事諸兄推予注疏此論,顧其后吾以文債在身,而所事亦有更急迫者,故復延宕數載而未果,然耿耿此心,未嘗稍忽。迨及一九八八年冬為研究生開《正理門論》研究之課,爰是舍棄瑣事,撰、述相濟以進,至一九八九年秋,甫成注譯之初稿。其間,予日籀深思,使向之迷惘難決之處,胥砉然而解,其快慰何如也!
初稿既出,如釋重負。其時欣逢藏漢因明學術交流會於北京召開,余即以此稿呈請與會諸公郢政。感承存注,旋經幾番改訂,遂成本譯解。
此稿最初編為拙著《佛家邏輯》之下卷,由北京開明出版社於一九九二年鏤梓初流,后復於一九九四年承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梨棗重刊。嗣后十數載間,予曾多次披閱《正理門論》,每有所得,即批注其旁,日久而萌修訂舊注之想。幸近辱中華書局邀稿,遂對拙著檢校一過,芟其贅余,補其不足,爰令歉懷稍安。
陳那之學,詳稽內外,明辨真似,誠佛家思維之工具也。由是立敵對諍,宏昌正理,破謬銷疑,舍此無怙。然因明之時代畢竟已成歷史,今日研究因明,旨在總結此一歷史現象,庶可從中借鑒,汲取教益耳!
拙注雖經修訂,訛誤疏漏猶然難免,幸諸哲人俯共詳覽,不吝賜正。
二00七年七月三十日沈劍英 敘於滬上寓廬還芝
初稿既出,如釋重負。其時欣逢藏漢因明學術交流會於北京召開,余即以此稿呈請與會諸公郢政。感承存注,旋經幾番改訂,遂成本譯解。
此稿最初編為拙著《佛家邏輯》之下卷,由北京開明出版社於一九九二年鏤梓初流,后復於一九九四年承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梨棗重刊。嗣后十數載間,予曾多次披閱《正理門論》,每有所得,即批注其旁,日久而萌修訂舊注之想。幸近辱中華書局邀稿,遂對拙著檢校一過,芟其贅余,補其不足,爰令歉懷稍安。
陳那之學,詳稽內外,明辨真似,誠佛家思維之工具也。由是立敵對諍,宏昌正理,破謬銷疑,舍此無怙。然因明之時代畢竟已成歷史,今日研究因明,旨在總結此一歷史現象,庶可從中借鑒,汲取教益耳!
拙注雖經修訂,訛誤疏漏猶然難免,幸諸哲人俯共詳覽,不吝賜正。
二00七年七月三十日沈劍英 敘於滬上寓廬還芝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