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治文化傳統

西方政治文化傳統
定價:288
NT $ 251
 

內容簡介

本書是認識西方政治文化的一個嘗試。不過,作者不是一般地談論西方政治文化,百是從歷史的角度來把握西方政治文化的精髓,研究西方政治文化的歷史傳統。我們要了解一個人,一個重要的途徑是了解他的經歷。一個單位要聘用一個職工,必不可少的一項是要對方提供一個履歷表。一種政治文化,是長期歷史發展的積淀物,其中每一個要素都是特定歷史條件的產物,都有其復雜的社會、地理、宗教、種族、歷史機緣等原因。都經歷了由孕生到成熟、由朦朧到清晰、分解與融匯、蛻變與新生的長期歷史演進過程。本收通過對西方政治文化的歷史考察,色勒出西方政治文化基本要素如自由、民主、法治、人權、平等、公權與制衡等價值的形成和演進的歷史過程,以及各種要素相互融合從而形成一個有機體系的過程,給讀者一個比較系統的關於西方政治文化的來龍去脈的知識,這對讀者了解西方政治文化是非常有益的。

叢日雲 1956年生,遼寧凌源市人。法學博士。現任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主要從事西方政治學說史與西方政治制度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20世紀西方政治思潮》(主要作者之一)、《西方政治文化傳統》、《當代世界的民主化浪潮》;主要論文有:《論黑格爾的國家概念》、《談先秦諸子追求「一」的政治心態》,《古希臘人的公民觀念》、《消極國家觀:從基督教到自由主義》、《論文典自由主義的個人主義精神》、《西方政治法律傳統與近代人權學說》等。
 

目錄

序言
第一編 古代希臘:城邦政治結構與公民文化
第一章 城邦——公民文化的搖籃
第一節 城邦政治文化的諸種前提
第二節 荷馬時代——公民文化的孕育
第三節 城邦的形成及特征
第四節 斯巴達——「平等者公社」
第五節 雅典——公民自治團體
第二章 公民文化與公民理論
第一節 柏拉圖——整體主義的鼻祖
第二節 亞里士多德——城邦政治文化的集大成者
第三章 公民的思維方式——兼與中國先秦思想家政治思維方式比較
第一節 公民角色與政治認知方式
第二節 理性傳統與政治分析方法
第三節 「一」與「多」——政治心態與思維定式
第四章 公民的價值取向
第一節 人類在本性一上是城邦生活的動物
第二節 自由——公民的理想
第三節 正義——權利與義務的分配原則
第五章 希臘化時代的新觀念
第一節 希臘化——後城邦時代的政治秩序
第二節 普遍的社會與個人
第三節 斯多葛派——世界帝國的新觀念
第二編 古代羅馬:共和精神與法律傳統
第六章 共和國——羅馬人的創舉
第一節 古代羅馬和羅馬人
第二節 前共和時代的王政
第三節 共和政制與共和精神
第四節 共和精神的衰敗與共和國的覆亡
第七章 共和國的精神遺產
第一節 波利比阿——共和政體奧秘的發現者
第二節 西塞羅——羅馬共和之魂
第八章 帝國時代——政治的蛻變與法律的昌盛
第一節 早期帝國——共和軀殼下專制主義的成長
第二節 晚期帝國的東風西漸
第三節 帝國的政治遺產
第四節 羅馬法的政治釋義
第三編 中世紀西歐:日爾曼自由傳統與基督教二元主義
第九章 中世紀的基礎
第一節 中世紀的歷史地位
第二節 羅馬基督教
第三節 奧古斯丁——基督教政治信仰的闡釋者
第四節 日爾曼人和「日爾曼因素」
第十章 法蘭克與法蘭西王國——封建主義及其政治
第一節 法蘭克國家的建立、發展及歷史地位
第二節 墨洛溫王朝——日爾曼自由的喪失
第三節 加洛林王朝——封建制度的確立
第四節 法蘭西——封建主義的全盛與君主制的成長
第五節 封建主義的尾聲——等級君主政體
第十一章 英格蘭——憲政與議會之鄉
第一節 地理環境和民族特征
第二節 千年一貫的君主制
第三節 法治精神
第四節 代議制民主傳統
第五節 「英國精神」——幾點淺識
第十二章 政治的貴族氣質與多元主義政治文化
第一節 多元政治秩序面面觀
第二節 契約社會與權利斗爭傳統
第三節 政治的貴族氣質泛言
第四節 政教二元化權力體系及其影響
參考文獻
後記
再版後記
 

本書為由我負責的國家社科基金八五規划重點項目「政治文化和中西政治文化比較研究」課題的一項重要成果。該課題研究成果擬分兩個部分發表,即「西方政治文化傳統」、「中西政治文化比較研究」。其中第一部分由青年學者叢日雲承擔。

中國與西方政治文化之間的關系是百年來縈繞於一代代學者心頭的重大課題。 自上古時代起,我們以中原地區為中心的華夏文明便是一個由海洋、高原和荒漠等地理屏障與外界阻隔開來的「文化盆地”。在這塊基本上與世隔絕的「文化盆地」里,我們的祖先創造了具有鮮明個性的文化。這種文化具有原創性。它不是摹仿別人,也不是移植和嫁接而來,而是我們先民的獨創。在它的發展過程中,雖然匯聚過外來因素,但它始終有一個一以貫之的主流,從未被一波波自外涌來的文化潮水所壓倒或遮斷,相反,每一波外來文化的潮流,都被它容納和同化,從而更增加了它的容量,拓展了它的胸襟,使它更加自信和有力。這種文化還有自然性。它是中華民族固有的民族性格與特定的歷史和地理等條件渾然天成的有機結構,因此它顯得自足自得,和諧圓滿,從未在內部萌發超越它的沖動。如果不是西方文化的撞擊,中國人可能寧願仍生活於原來的狀態下。它的自然性也表現在它從未能對自己進行反省和反思。是近代西學東漸造成的「兵臨城下”局面才迫使它起而迎接嚴峻的挑戰,也使它有了一個夠資格的參照系,用來對照和反省自己。這是中西文化比較的緣起。

本來,不同文化之間,在價值上難有可比性,因為不可能有一個共同的評價尺度。中西文化之間也是如此。當人們拿諸如人權、經濟發展等指標來褒揚西方文化時,他們已經在不自覺地使用着西方標准。不過,不同文化相遇時卻會表現出不同的影響力。西方文化的一個突出特征在於它極富挑戰性和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和擴張性,它在近代的發展迫使任何與它相遇的各種文化卷入與它競爭的漩渦。中國近代遇到的便是西方文化的生死挑戰。在這個挑戰的刺激下,我們這個一向沉靜而離群索居的古老的文化巨人開始睜開了千年沉睡的雙眼,來認識迫在眼前的對它來說十分陌生的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的故土處於歐亞大陸另一端,與中國距離遙遠。在整個古代和中世紀,兩種文化絕少相知和往來。中國古人講的「西域」不及希臘羅馬和西歐,西方人講的「東方」在大多數場合也不含中國。亞歷山大的大軍抵達印度時便已成強弩之末,蒙古帝國向西擴張的兵鋒至東歐后即行消歇。雖然雙方都曾得到過對方片斷和朦朧的消息,但它們終未能實現相互溝通與融匯。明代末年基督教傳教士們來華,也只是在中國部分士大夫中激起了一陣小小的漣漪。所以在每一方的精神血液中,基本不含對方的遺傳因子。有史以來雙方各自獨立的發展,使它們形成自己鮮明的個性,相互的距離非常之大、隔閡非常之深。這使中國人認識西方文化經歷了步履蹣跚的一百多年的艱難歷程,也因此而吃盡了苦頭。尤其是對文化的政治方面,即本書的主題政治文化的認識,由於它觸到了傳統文化最為敏感的神經,認識過程與政治需要纏結在一起,因此就使人難以冷靜客觀地對待它。任何熟悉中國百年來思想史的人都知道,我們對中西政治文化關系的認識是一個充滿苦澀與辛酸的歷史。

政治文化的研究源於西方,在國內還屬於新課題。對於政治文化概念,國內學術界有不同理解。有人采用源於西方的最狹義的政治文化概念,把政治文化理解為政治系統內在的心理方面。有人從最廣泛的意義上詮釋政治文化概念,認為它包含了政治心理、政治制度和政治理論。我本人傾向於采用兩者之間的一種解釋,即政治文化包括政治心理和政治理論兩個方面。我的想法將在本課題的另一部分中詳談。不過我同時也認為,對政治文化的不同界定都有其道理,都產生獨特的考察視角。在這方面是不應強求一致的。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