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爾與

笛卡爾與
定價:168
NT $ 146
 

內容簡介

全書試圖理解笛卡爾的論證,看看在笛卡爾心目中,它們從哪兒獲得力量,並依照當時的詰難,以及新近哲學批判者的詰難,根據我自己的理解,重新評價它們。當然不可能提及所有的詰難,或者對提及的每一詰難詳細應對。況且,凡系統的著作,後面的內容均以前面的內容為基礎,因此,我們解讀《第一哲學的沉思》時,為了下一步論證,需要接受某些結論,而不管對它們的詰難(無論提及否)是否澄清。目的並非給人一種印象:沒有詰難,或者詰難不甚重要。絕非如此。我希望,讀者按照我的重構來評價論證,嘗試著闡發另一種解釋,對論證的強弱得出自己的結論。

本書的目的是面向一般讀者和學生,幫助他們研修近代哲學史的導論課程,但也具有相當的深度,力求對專業課程有所幫助,諸如有關笛卡爾或理性主義哲學的課程。我也期望該書對研究笛卡爾的學者及一般哲學家有所裨益和啟發。
 

目錄

譯序
前言
縮寫及引文
第一部分 概述與提要
第一章 笛卡爾的綱領
第二章 閱讀《第一哲學的沉思》
第二部分 六個沉思的論證
第三章 將心靈撤離感官
第四章 發現心靈的本性
第五章 真理、上帝與循環
第六章 判斷、錯誤與自由
第七章 再論物質、上帝及循環論證
第八章 自然界與身心關系
第三部分 超越《第一哲學的沉思》
第九章 新科學
第十章 遺產與貢獻
附錄
文獻
索引
 

大概無人懷疑笛卡爾「近代哲學之父」的地位。這不僅因為笛卡爾革命性地摧毀了中世紀的亞里士多德主義,創立一種新的形而上學體系,為近(現)代科學奠定基本的哲學架構,而且,也是因為笛卡爾哲學成為往後許多哲學家繼承、批判和攻擊的重要對象,從而形成近現代的西方哲學傳統。即便在後現代主義盛行的今天,笛卡爾作為現代性的代表人物成為眾矢之的,每每為人解構和顛覆,然而,其影響卻似乎有增無減,其地位卻似乎巋然不動。其中的奧妙,梅洛一龐蒂有過暗示。他在評論笛卡爾的「主體性」觀念時曾經指出,有些觀念使我們不可能返回它們之前的時代,尤其當我們試圖超越它們的時候。主體性觀念就是其中之一。梅洛—龐蒂揭示了現代哲學家面臨的一種尷尬境地:他們的世界觀已經深深根植於主體性觀念,因而,似乎無法跳出主體的架構描述主體的起源、發現和創立。主體性觀念一經建立,便無法以其他方式界定人的存在。要從根本上瓦解主體性觀念,必須借用主體性觀念賴以生存的資源。如果將這句話推及笛卡爾的整個哲學,我們可以這樣認為:今人顛覆笛卡爾的哲學,無論多麽激烈和徹底,似乎都無法完全擺脫笛卡爾的哲學架構,反而必須利用笛卡爾的哲學資源。或許,笛卡爾哲學的遺產,正是在這種批判和顛覆中得以繼承與存活,或者說,正是這種顛覆和批判,賦予它頑強的生命力,使其產生歷史的效應。傳統就是在闡釋與批判中復活和延續的。

國內學者對笛卡爾哲學並不陌生。然而,迄今為止,其研究仍然膚淺而粗疏,曾經一段時間,甚至很少有人問津。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的不少學者沒有甚至不願進入西方哲學或西方文化的傳統,而推崇所謂的「拿來主義」,從外面觀望選擇,「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或者「洋為中用」。看上去似乎堅持獨立自主,意志自由,實則卻很像一個外行逛古玩市場,往往為光彩奪目的器件所吸引,錯將贗品當真品。外表的稀奇與驚艷中看不中用,過不了多久,便會破綻百出,自然貶值了。

固然,依照伽達默爾的闡釋學,當我們理解一個文本或一個歷史事件時,總擺脫不了自身的歷史特殊性和「偏見」,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地解讀文本或事件,完全從自身的立場出發,憑借自己的好惡任意取舍。恰恰相反,我們的解釋若想客觀地或正確地理解文本,必須借鑒前人的解釋,必須進入該文本的解釋歷史和傳統。正是因為將文本或事件的解釋深深扎根於它的整個理解的歷史,我們才能避免主觀的臆測和誤讀,才能理解其真正的意義和價值。愚以為,對西方哲學的理解,首先應該采取人乎其內的態度。只有進入西方哲學的傳統,尤其深入西方詮釋經典文本的歷史,我們才能擺脫隔靴搔癢的窘迫境況。從這種考慮出發,大力倡導和支持西學經典及其詮釋著作的譯介,並且身體力行,積極投人其中,當是中國學者義不容辭的職責。

哈特費爾德(Gary Hatfield)的《笛卡爾與(第一哲學的沉思)》,就是西方笛卡爾學術史上詮釋其《第一哲學的沉思》的一部新近的力作。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