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上海有個名醫秦景明,一生不求功名,他的診斷和用藥都十分別致,往往能把絕癥挽回過來。松江知府方谷城家人生病,也總是請他來醫治。這位醫生到中年以後,對戲曲特別有興趣,每逢到病家去,就把女演員帶去演唱戲曲,借以使病人心情歡暢,病也真的往往因此而容易好轉起來。本書的書名就由此而來。本書其實是一本茶余飯後的消閑讀物。
收著名學者、作家、戲劇家蔣星煜同志所作隨筆109篇,都是以“戲”為中心而寫下的散文隨筆。
目錄
輯一 劇中人的原型和傳說
楚霸王與虞姬
蔡伯喈之死及其遺文
關羽和曹操的妻女
諸葛亮的羽扇
吳梅村筆下的冼夫人
董其昌輕信《鄭崔墓志》
劉三姐的傳說
劉三姐的哥哥
悟空姓車不姓孫
楊貴妃吃荔枝
《飄然太白》與楊貴妃
古典戲曲中的杜甫
杜甫古跡和孔尚任
《劉海戲金蟾》和劉元英
宗太君的年紀
從佘太君的拐杖說起
蕭太後的政績與軍功
《荊釵記》與《王十朋評傳》
武松和武松墓
遼伶官趙惟一與粵劇《遼宮月》
《皇帝與妓女》出現的登聞鼓院與陳東
《風波亭》的岳飛與道悅
“瘋”僧與濟“癲”僧
《三夫人》中的岳飛夫人
岳墳鐵像的歷史演變
趙翼對秦檜的美化
《孔雀膽》的押不蘆花
況公祠和“十五貫”事件
況鐘的文字功夫
《兩香丸》、《秋虎丘》與徐文長
《四進士》之一的毛朋
《高文襄公全集》與海瑞罷官事件
《海南叢書》與海瑞史料
從《徐龍打朝》到《孫安動本》
紅顏薄命李吞君
《寒燈夜話》與蒲松齡
胭脂疑案與施愚山
宋景詩與馬永真
張文祥刺馬案
竇爾墩故事
瑣談《智斬安得海》
秋瑾‧夏瑜‧血饅頭
《一個明星的遭遇》和周璇
輯二 戲劇史外縮
魯迅先生所說的“目連瞎頭”
魯迅先生所說的“隋民”與戲曲
魯迅先生與亂彈、調腔、目連戲
劇種名和藝人名奇談
土芭蕾—蹺功
戲曲的唱和念白
書法與戲曲
反對放爆竹的戲曲
打仗和演戲
服裝與戲裝
再談服裝與戲裝
陳妙常是道姑還是尼姑
舞台上服裝的裙子、袖子
川劇的魅力
從虞姬舞劍談寶劍
元代已有“桃花扇”
陝西蒲城張氏藏的明代臉譜
明代的獨腳戲
以戲代藥
腳色研究資料的新發現
傳統的戲曲曲譜
明末清初的上海劇壇
乾隆時北京的曲藝和雜技
李文茂以前的廣州劇壇
高撥子的流傳與演變
潮劇歷史發展的探索
婺劇的“亂彈”和“灘簧”
唱春
滑稽與幽默
話劇的民族化與方言
輯三 戲劇家軼事
陶宗儀與夏庭芝的深厚友誼
馬致遠有了《全集》校注本
珠簾秀的作品和她的知心朋友
高則誠的墓碑
周全的指揮棒
魏良輔寄寓的“婁東”在何處
湯顯祖的玉茗堂
湯顯祖談“夢”
《臨川夢》和湯顯祖
戲曲大師皆愛茶
《玉簪記》作者高濂
高濂之前就有曝背取暖法
兩個活嚴嵩
深諳生活藝術的張岱
余懷被擯棄于《明遺民錄》
演秦檜的角色經常被打
揚州的貓王
清初廣東戲曲家廖燕
“鐵員外”李調元南來內幕
楊潮觀與《吟風閣》雜劇
蔣士銓與雪萊
焦循與魏長生
焦循及其《花部農談》
焦循《劇說》新探
楊恩壽亦擅長燈謎
湯貽汾與花鼓戲
劉趕三痛斥李鴻章
再談劉趕三
徐鄂與《誦荻齋曲》
關于汪派戲
梅蘭芳、周信芳主考記
黃佐臨的往事點滴
杜宣劇作的情節與結構
談梁偉平的表演
多才多藝的蔡金萍
日本相撲力士的傳記
輯四 劇目所反映的眾生萬象
《目連救母》與儒釋道
《慈悲願》之謎
《柳毅傳書》‧《牛郎織女》‧《洞庭緣》
《山亭乎》?《醉打山門》乎?
《木蘭詩》與《雌木蘭》
《金瓶梅》傳奇並非佳作
南山逸史為曹操翻案的戲劇
《長生殿》與李白的《清平調》
《長生殿》與《天寶曲史》——對楊貴妃“穢事”的截然不同的處理
《桃花扇》的三種注釋本
大忽雷和小忽雷
《戚繼光斬子》的傳說
形形色色的《大紅袍》、《小紅袍》
廣東、福建的海瑞戲
《昭代簫韶》與《忠義璇圖》
兩百年前的《劉三姐》
清中葉宜黃戲演《邯鄲夢》
《天仙配》故事的歷史地理背景
《賽琵琶》的下落——關于《秦香蓮征番》
妗‧妗婆‧《妗婆打》
《管府送》與台灣風物
錫劇的《珍珠塔》
越劇的《珍珠塔》
方言話劇的《珍珠塔》
《黑奴吁天錄》在中國
《沈清傳》在中國
鼠年談《鼠疫》
《金大班》與百樂門舞廳
濃墨重彩演經典——越劇《家》的感染力
《廉吏于成龍》劇名小議
輯五 歲時佳節的文娛活動
桃符和春聯
上元節燈會燈市
合鏡和罵曹——上元節的故事
花朝、花神和勸農
上巳節與蘭亭修禊
寒食節和介之推
端午節和屈原
浴佛節的來歷和佛事活動
七夕和牛郎織女的神話
盂蘭盆節的古代風俗
中秋賞月雜談
錢塘觀潮
登高‧賞菊‧插茱萸
臘月‧臘味‧臘八粥
輯六 上世紀最後二十年舞台檔案
刀美蘭嬉《水》
阿拉伯世界的風情畫
《雨中情》與《學步》
巴歌渝舞觀不足
《畫皮》的雙人舞
《絲路花雨》與唐代風貌
民族舞劇《傾國傾城》
楊曉敏的傷逝
《胭脂扣》扣我心弦
給胡嘉祿的一封公開信
歌劇《張騫》
在悉尼歌劇院欣賞《蝴蝶夫人》
曹禺的《王昭君》
觀《北京人在紐約》
《美國來的妻子》剖視——汪文君的性心理之奧秘
我听《鬧鐘》
昆劇《唐太宗》
《琵琶行》與古典劇目
“唐鏡”可鑒——《貞觀盛事》觀賞札記
黃梅戲藝術片《龍女》先睹記
後記
楚霸王與虞姬
蔡伯喈之死及其遺文
關羽和曹操的妻女
諸葛亮的羽扇
吳梅村筆下的冼夫人
董其昌輕信《鄭崔墓志》
劉三姐的傳說
劉三姐的哥哥
悟空姓車不姓孫
楊貴妃吃荔枝
《飄然太白》與楊貴妃
古典戲曲中的杜甫
杜甫古跡和孔尚任
《劉海戲金蟾》和劉元英
宗太君的年紀
從佘太君的拐杖說起
蕭太後的政績與軍功
《荊釵記》與《王十朋評傳》
武松和武松墓
遼伶官趙惟一與粵劇《遼宮月》
《皇帝與妓女》出現的登聞鼓院與陳東
《風波亭》的岳飛與道悅
“瘋”僧與濟“癲”僧
《三夫人》中的岳飛夫人
岳墳鐵像的歷史演變
趙翼對秦檜的美化
《孔雀膽》的押不蘆花
況公祠和“十五貫”事件
況鐘的文字功夫
《兩香丸》、《秋虎丘》與徐文長
《四進士》之一的毛朋
《高文襄公全集》與海瑞罷官事件
《海南叢書》與海瑞史料
從《徐龍打朝》到《孫安動本》
紅顏薄命李吞君
《寒燈夜話》與蒲松齡
胭脂疑案與施愚山
宋景詩與馬永真
張文祥刺馬案
竇爾墩故事
瑣談《智斬安得海》
秋瑾‧夏瑜‧血饅頭
《一個明星的遭遇》和周璇
輯二 戲劇史外縮
魯迅先生所說的“目連瞎頭”
魯迅先生所說的“隋民”與戲曲
魯迅先生與亂彈、調腔、目連戲
劇種名和藝人名奇談
土芭蕾—蹺功
戲曲的唱和念白
書法與戲曲
反對放爆竹的戲曲
打仗和演戲
服裝與戲裝
再談服裝與戲裝
陳妙常是道姑還是尼姑
舞台上服裝的裙子、袖子
川劇的魅力
從虞姬舞劍談寶劍
元代已有“桃花扇”
陝西蒲城張氏藏的明代臉譜
明代的獨腳戲
以戲代藥
腳色研究資料的新發現
傳統的戲曲曲譜
明末清初的上海劇壇
乾隆時北京的曲藝和雜技
李文茂以前的廣州劇壇
高撥子的流傳與演變
潮劇歷史發展的探索
婺劇的“亂彈”和“灘簧”
唱春
滑稽與幽默
話劇的民族化與方言
輯三 戲劇家軼事
陶宗儀與夏庭芝的深厚友誼
馬致遠有了《全集》校注本
珠簾秀的作品和她的知心朋友
高則誠的墓碑
周全的指揮棒
魏良輔寄寓的“婁東”在何處
湯顯祖的玉茗堂
湯顯祖談“夢”
《臨川夢》和湯顯祖
戲曲大師皆愛茶
《玉簪記》作者高濂
高濂之前就有曝背取暖法
兩個活嚴嵩
深諳生活藝術的張岱
余懷被擯棄于《明遺民錄》
演秦檜的角色經常被打
揚州的貓王
清初廣東戲曲家廖燕
“鐵員外”李調元南來內幕
楊潮觀與《吟風閣》雜劇
蔣士銓與雪萊
焦循與魏長生
焦循及其《花部農談》
焦循《劇說》新探
楊恩壽亦擅長燈謎
湯貽汾與花鼓戲
劉趕三痛斥李鴻章
再談劉趕三
徐鄂與《誦荻齋曲》
關于汪派戲
梅蘭芳、周信芳主考記
黃佐臨的往事點滴
杜宣劇作的情節與結構
談梁偉平的表演
多才多藝的蔡金萍
日本相撲力士的傳記
輯四 劇目所反映的眾生萬象
《目連救母》與儒釋道
《慈悲願》之謎
《柳毅傳書》‧《牛郎織女》‧《洞庭緣》
《山亭乎》?《醉打山門》乎?
《木蘭詩》與《雌木蘭》
《金瓶梅》傳奇並非佳作
南山逸史為曹操翻案的戲劇
《長生殿》與李白的《清平調》
《長生殿》與《天寶曲史》——對楊貴妃“穢事”的截然不同的處理
《桃花扇》的三種注釋本
大忽雷和小忽雷
《戚繼光斬子》的傳說
形形色色的《大紅袍》、《小紅袍》
廣東、福建的海瑞戲
《昭代簫韶》與《忠義璇圖》
兩百年前的《劉三姐》
清中葉宜黃戲演《邯鄲夢》
《天仙配》故事的歷史地理背景
《賽琵琶》的下落——關于《秦香蓮征番》
妗‧妗婆‧《妗婆打》
《管府送》與台灣風物
錫劇的《珍珠塔》
越劇的《珍珠塔》
方言話劇的《珍珠塔》
《黑奴吁天錄》在中國
《沈清傳》在中國
鼠年談《鼠疫》
《金大班》與百樂門舞廳
濃墨重彩演經典——越劇《家》的感染力
《廉吏于成龍》劇名小議
輯五 歲時佳節的文娛活動
桃符和春聯
上元節燈會燈市
合鏡和罵曹——上元節的故事
花朝、花神和勸農
上巳節與蘭亭修禊
寒食節和介之推
端午節和屈原
浴佛節的來歷和佛事活動
七夕和牛郎織女的神話
盂蘭盆節的古代風俗
中秋賞月雜談
錢塘觀潮
登高‧賞菊‧插茱萸
臘月‧臘味‧臘八粥
輯六 上世紀最後二十年舞台檔案
刀美蘭嬉《水》
阿拉伯世界的風情畫
《雨中情》與《學步》
巴歌渝舞觀不足
《畫皮》的雙人舞
《絲路花雨》與唐代風貌
民族舞劇《傾國傾城》
楊曉敏的傷逝
《胭脂扣》扣我心弦
給胡嘉祿的一封公開信
歌劇《張騫》
在悉尼歌劇院欣賞《蝴蝶夫人》
曹禺的《王昭君》
觀《北京人在紐約》
《美國來的妻子》剖視——汪文君的性心理之奧秘
我听《鬧鐘》
昆劇《唐太宗》
《琵琶行》與古典劇目
“唐鏡”可鑒——《貞觀盛事》觀賞札記
黃梅戲藝術片《龍女》先睹記
後記
序
說句實在的話,《以戲代藥》的書名,或者說,這種提法是很不科學的,有點嘩眾取寵,甚至誤導讀者的罪過。但是,我于1980年卻真的在廣州出版了這樣一本散文隨筆集,而且銷得還不錯。
事情要從上世紀60年代初期說起,我從明末的《松江府志》發現一則十分有趣的記載,說名醫秦景明到方知府家中替知府看病,有兩名優伶隨行。秦景明不忙望、聞、問、切,先讓優伶演唱了兩支曲子,方知府听了以後,心情有所轉變,病容也減少了幾分。秦景明隨即診斷處方,就這樣醫好了方知府的病。記載很簡單,卻使我有多方面的啟發。我寫了一篇200字的短文,題為《秦景明治病》,投寄給《新民晚報‧夜光杯》編輯胡澄清,很快見報了,標題則改成十分醒目的《以戲代藥》了。
“文革”結束之後,《花城》主編蘇晨決定在廣州創辦《隨筆》,到上海時曾來寒舍組稿,並且決定為我出版一本隨筆集,我把50年代在《新民晚報》、《羊城晚報》等報刊發表的18萬字給了他。蘇晨回廣州就開始操作,我們對書名也進行了商量,覺得所收100多篇文章中,《以戲代藥》最短,卻對讀者頗有吸引力,決定以此為書名,列為《隨筆叢書》的第二種而問世了。
此書出版已經20多年過去了,而且我後來在《今晚報》、《戲劇電影報》、《澳門日報》等報刊所發的類似的短文也不少,上海遠東出版社編輯建議我將《以戲代藥》一書重加修訂,主要是增補和戲劇有關的短文,而將其他文章從書中刪掉,內容則完全以戲劇為主更加趣味化,我當然很樂意,就照辦了。至于書名,則商定仍用《以戲代藥》。
我得認真聲明,實際上戲無論如何代不了藥的,任何人生病,一定要到醫院就診,接受治療,耽誤不得,否則我就犯罪了。
但,對于“以戲代藥”,我個人確有深切體會。因為雖然對戲劇興趣不大,但由于工作關系,看了許許多多的戲,使我對于舞台和生活兩者的關系有了奇妙的聯想。在“文革”中遭受殘酷折磨時,我強自忍受,心里就當作是在演戲這樣自我安慰,牙齒一咬緊,也就挺過來了。當然,這種做法基本上是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原不足取,實在無路可走時才出此下策也。
書稿經過刪削並增補較多與戲劇有關的長文、短文之後,篇幅大約在350 000字左右。共分6個部分,計“劇中人的原型和傳說”43篇、“戲劇史外編\〃30篇、“戲劇家軼事”36篇、“劇目所反映的眾生萬象”30篇、“歲時佳節的文娛活動”14篇,以及“上世紀最後二十年舞台檔案”20篇,共173篇。這些文章發表在報刊時大都有較好的效果,有的反應還相當熱烈,因為我下筆時認真考慮了要力求通俗而有一定的趣味性,所以在談古說今之際,盡量避免繁瑣的考證,而且不一定處處注出引文原著的版本與頁數,因為這是一本茶余飯後的消閑讀物,不是學術論著。
《以戲代藥》初版時蒙《花城》主編蘇晨兄寫了篇文筆犀利的《序》,現在回顧過去,這篇短文不乏歷史文獻的作用,故仍保存之。
是為序。
事情要從上世紀60年代初期說起,我從明末的《松江府志》發現一則十分有趣的記載,說名醫秦景明到方知府家中替知府看病,有兩名優伶隨行。秦景明不忙望、聞、問、切,先讓優伶演唱了兩支曲子,方知府听了以後,心情有所轉變,病容也減少了幾分。秦景明隨即診斷處方,就這樣醫好了方知府的病。記載很簡單,卻使我有多方面的啟發。我寫了一篇200字的短文,題為《秦景明治病》,投寄給《新民晚報‧夜光杯》編輯胡澄清,很快見報了,標題則改成十分醒目的《以戲代藥》了。
“文革”結束之後,《花城》主編蘇晨決定在廣州創辦《隨筆》,到上海時曾來寒舍組稿,並且決定為我出版一本隨筆集,我把50年代在《新民晚報》、《羊城晚報》等報刊發表的18萬字給了他。蘇晨回廣州就開始操作,我們對書名也進行了商量,覺得所收100多篇文章中,《以戲代藥》最短,卻對讀者頗有吸引力,決定以此為書名,列為《隨筆叢書》的第二種而問世了。
此書出版已經20多年過去了,而且我後來在《今晚報》、《戲劇電影報》、《澳門日報》等報刊所發的類似的短文也不少,上海遠東出版社編輯建議我將《以戲代藥》一書重加修訂,主要是增補和戲劇有關的短文,而將其他文章從書中刪掉,內容則完全以戲劇為主更加趣味化,我當然很樂意,就照辦了。至于書名,則商定仍用《以戲代藥》。
我得認真聲明,實際上戲無論如何代不了藥的,任何人生病,一定要到醫院就診,接受治療,耽誤不得,否則我就犯罪了。
但,對于“以戲代藥”,我個人確有深切體會。因為雖然對戲劇興趣不大,但由于工作關系,看了許許多多的戲,使我對于舞台和生活兩者的關系有了奇妙的聯想。在“文革”中遭受殘酷折磨時,我強自忍受,心里就當作是在演戲這樣自我安慰,牙齒一咬緊,也就挺過來了。當然,這種做法基本上是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原不足取,實在無路可走時才出此下策也。
書稿經過刪削並增補較多與戲劇有關的長文、短文之後,篇幅大約在350 000字左右。共分6個部分,計“劇中人的原型和傳說”43篇、“戲劇史外編\〃30篇、“戲劇家軼事”36篇、“劇目所反映的眾生萬象”30篇、“歲時佳節的文娛活動”14篇,以及“上世紀最後二十年舞台檔案”20篇,共173篇。這些文章發表在報刊時大都有較好的效果,有的反應還相當熱烈,因為我下筆時認真考慮了要力求通俗而有一定的趣味性,所以在談古說今之際,盡量避免繁瑣的考證,而且不一定處處注出引文原著的版本與頁數,因為這是一本茶余飯後的消閑讀物,不是學術論著。
《以戲代藥》初版時蒙《花城》主編蘇晨兄寫了篇文筆犀利的《序》,現在回顧過去,這篇短文不乏歷史文獻的作用,故仍保存之。
是為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