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名相講國學」的《張居正講評皇家讀本》是明代萬歷年間首輔(宰相)張居正協同翰林院的講官給萬歷皇帝講解「四書」的講章,包括《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尚書》5種。原書是以最通俗的明代白話文寫成,加上編注者除了對全文進行新式標點外,另有注釋、譯文等,更加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同時,本套書還融入了大政治家張居正等人對歷史上興亡教訓的總結和改革思想,對許多重大歷史問題,還提出了自己的許多獨特見解。可以幫助讀者了解當時皇家的教育情況,對提高國家行政的領導藝術亦有參考價值。
本書主要講評的是孟子所著的《孟子》一書。有《孟子》七篇傳世,為儒家經典之一。孟子師承子思,繼承、發揮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並稱為「孔孟」。
目錄
序
緒言
上 冊
孟子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
孟子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
孟子卷三
公孫丑章句上
孟子卷四
公孫丑章句下
孟子卷五
滕文公章句上
孟子卷六
滕文公章句下
孟子卷七
離婁章句上
孟子卷八
離婁章句下
下 冊
孟子卷九
萬章章句上
孟子卷十
萬章章句下
孟子卷十一
告子章句上
孟子卷十二
告子章句下
孟子卷十三
盡心章句上
孟子卷十四
盡心章句下
緒言
上 冊
孟子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
孟子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
孟子卷三
公孫丑章句上
孟子卷四
公孫丑章句下
孟子卷五
滕文公章句上
孟子卷六
滕文公章句下
孟子卷七
離婁章句上
孟子卷八
離婁章句下
下 冊
孟子卷九
萬章章句上
孟子卷十
萬章章句下
孟子卷十一
告子章句上
孟子卷十二
告子章句下
孟子卷十三
盡心章句上
孟子卷十四
盡心章句下
序
上海辭書出版社將要出版張居正講評「四書」系列之《張居正講評
》這本書,我聽後稍感詫異。因為在我對張居正的研究中,無論是他自己的書信奏疏,還是《明通鑒》、《三編發明》這樣的史書,均不見對此書的記載。詢問編輯,告之乃據藏於南開大學圖書館的海內孤本,心下更為稱奇。即請求編輯將書稿寄來一閱。讀其講評章句,乃張居正語氣無疑,典型的蒙童讀本。這個蒙童不是別人,正是明朝的第十四位皇帝朱翊鈞。
朱翊鈞於1572年即皇帝位,時年十歲,起用他的老師張居正為內閣首輔。張居正三十八歲時,就曾擔任過嘉靖皇帝兒子裕王的老師。這個裕王就是後來的隆慶皇帝朱載墾。1566年,嘉靖皇帝駕崩,朱載重嗣登大位,於當年就拔擢張居正為內閣輔臣。張居正時年四十二歲。兩年後,朱載屋又安排張居正擔任太子朱翊鈞的講師。就這樣,張居正成為隆慶、萬歷父子兩位皇帝的老師。
張居正四十八歲主政內閣。用他自己的話說,彼時「主少國疑」,張居正同時擔負起主政與帝師的雙重責任。
關於張居正推行萬歷新政、振衰起隳的歷史功績,史家多有定評。我在這里僅就張居正帝王師的身份作一點評述。
明代的帝王師分為兩種:一種是皇帝經筵的講臣,多從翰林院中的詞臣挑選;還有就是東宮的講師,負責太子學習的專門機構即詹事府。大凡太子登基,都會拔擢自己的老師到內閣擔任輔臣。明代的首輔中,不少人都是太子老師出身,因此,當太子的老師比當皇帝的老 師,似乎政治前程更大。
張居正是在隆慶、萬歷兩位皇帝登基之前,擔任他們的講臣,所以,他先後得到父子兩位皇帝的信任與重用。所不同的是,他只是隆慶皇帝的講臣之一。當時隆慶皇帝有五位老師,分別是高拱、李春芳、趙貞吉、殷士瞻與張居正,主講官是高拱。所以,隆慶皇帝登基之後,這五個人都相繼人閣,但隆慶皇帝最為倚重的還是高拱,故讓高拱當了首輔。
萬歷皇帝為太子時,只有四歲。他六歲出閣讀書,張居正成了他的主講官,這為張居正日後出掌內閣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古代,能夠當上帝王師是一種難得的榮耀。古人有言:「學好文武藝,售於帝王家。」這是讀書人的最高理想。但真正能實現這一理想的讀書人卻少之又少。明代選擇帝王師,雖然有非常苛刻的條件,但已當上帝王師的,從其作為來看,大部分都很平庸,極為惡劣或出類拔萃的,都比較少。究其原因,大致在兩個方面:一是挑選帝王師的條件制訂有誤。帝王師首要的條件是學問淵博,其次是品行端正,單從字面上看,這兩條絕對正確。若要認真探討,就會發現,在明朝,所謂學問淵博,就是對孔孟的儒家學說,做足尋章摘句、闡微辨意的功夫。若培養學者,此類學問尚無不可,但培養君王,用這一套,便覺隔靴搔癢。二是在讀書人看來,帝王師高不可攀,但他除了「師」的身份,還有一個「臣」的身份。皇帝雖然是學生,但更重要的是「師」的主子,老師跪著進講,而學生卻坐著聽。單從這一點來看,所謂帝王師,也只是一個受到尊重的仆人而已。因此,老師進講時,大都戰戰兢兢,除了按當年洪武皇帝欽定的孔孟之道來講述,自己哪敢將經邦濟世的學問摻雜進去呢?
……
朱翊鈞於1572年即皇帝位,時年十歲,起用他的老師張居正為內閣首輔。張居正三十八歲時,就曾擔任過嘉靖皇帝兒子裕王的老師。這個裕王就是後來的隆慶皇帝朱載墾。1566年,嘉靖皇帝駕崩,朱載重嗣登大位,於當年就拔擢張居正為內閣輔臣。張居正時年四十二歲。兩年後,朱載屋又安排張居正擔任太子朱翊鈞的講師。就這樣,張居正成為隆慶、萬歷父子兩位皇帝的老師。
張居正四十八歲主政內閣。用他自己的話說,彼時「主少國疑」,張居正同時擔負起主政與帝師的雙重責任。
關於張居正推行萬歷新政、振衰起隳的歷史功績,史家多有定評。我在這里僅就張居正帝王師的身份作一點評述。
明代的帝王師分為兩種:一種是皇帝經筵的講臣,多從翰林院中的詞臣挑選;還有就是東宮的講師,負責太子學習的專門機構即詹事府。大凡太子登基,都會拔擢自己的老師到內閣擔任輔臣。明代的首輔中,不少人都是太子老師出身,因此,當太子的老師比當皇帝的老 師,似乎政治前程更大。
張居正是在隆慶、萬歷兩位皇帝登基之前,擔任他們的講臣,所以,他先後得到父子兩位皇帝的信任與重用。所不同的是,他只是隆慶皇帝的講臣之一。當時隆慶皇帝有五位老師,分別是高拱、李春芳、趙貞吉、殷士瞻與張居正,主講官是高拱。所以,隆慶皇帝登基之後,這五個人都相繼人閣,但隆慶皇帝最為倚重的還是高拱,故讓高拱當了首輔。
萬歷皇帝為太子時,只有四歲。他六歲出閣讀書,張居正成了他的主講官,這為張居正日後出掌內閣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古代,能夠當上帝王師是一種難得的榮耀。古人有言:「學好文武藝,售於帝王家。」這是讀書人的最高理想。但真正能實現這一理想的讀書人卻少之又少。明代選擇帝王師,雖然有非常苛刻的條件,但已當上帝王師的,從其作為來看,大部分都很平庸,極為惡劣或出類拔萃的,都比較少。究其原因,大致在兩個方面:一是挑選帝王師的條件制訂有誤。帝王師首要的條件是學問淵博,其次是品行端正,單從字面上看,這兩條絕對正確。若要認真探討,就會發現,在明朝,所謂學問淵博,就是對孔孟的儒家學說,做足尋章摘句、闡微辨意的功夫。若培養學者,此類學問尚無不可,但培養君王,用這一套,便覺隔靴搔癢。二是在讀書人看來,帝王師高不可攀,但他除了「師」的身份,還有一個「臣」的身份。皇帝雖然是學生,但更重要的是「師」的主子,老師跪著進講,而學生卻坐著聽。單從這一點來看,所謂帝王師,也只是一個受到尊重的仆人而已。因此,老師進講時,大都戰戰兢兢,除了按當年洪武皇帝欽定的孔孟之道來講述,自己哪敢將經邦濟世的學問摻雜進去呢?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