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來,西方歷史思想家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歷史思想資源。歷史的觀念經過一代代思想家的演繹,構成了多元的話語系統,而且,這個系統還隨著思想家們不斷的思考飛表現而獲得擴充。
我們往往通過書本了解思想家們對歷史的看法,但對于讀者自身而言,我們卻不能只是從書本中去理解歷史。事實上,我們就生活在歷史中,這並不是說我們現在的經歷將成為歷史,而是指我們身邊的每一處能夠被言說、被體悟的事情,如果不能夠獲得歷史解釋,它都無法進入理性的思索之中。從歷史中獲取意義,獲取人生在某個時刻具有的確定性和行動的立足點,這是試圖了解歷史的人所追求的。但這樣一種能力對于個人而言並不是可遺傳的或可積累的,每個人都不得不在自己的生活中重新發展它。思想家們對過去的理解與認識、對歷史這個觀念的思考,以及對與歷史相關的一些問題的探詢,這些都只為我們耕耘未來生活這塊荒原提供各式各樣的工具,卻不提供秋收的果實。
系統地譯介西方史學理論或歷史哲學作品,一直是20世紀以來幾代中國學者的夢想。這個夢想曾經深藏在何兆武先生年輕的頭腦中,此後,身體力行,譯著豐卓,為拓展國人的歷史思維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如今,跨文化交流的加強,以及國內學術事業的繁榮,使得這一夢想更有可能變為現實。
本叢書有幸得到了德國學者耶爾恩‧呂森教授的大力支持。呂森教授認為,加強跨文化交流有利于創造一種新的世界文化,現存諸種文化可以包含在其中,但它們了解彼此的差異,尊重彼此的習慣;平等交流使得我們可以跨越文化鴻溝,同時拓寬我們理解歷史的文化限度。這也是中方編輯者的初衷之一。這樣,中德雙方組織者表現出極大的熱忱。從叢書框架、選題的設計,到約請編譯者,乃至溝通版權,一項項艱巨的任務在數年來持續不斷的交流與努力中逐漸得到落實。
叢書編者有著極大的雄心,希望以數十年的努力,將西方18世紀以來關于歷史、歷史編纂、元史學和歷史哲學的重要文獻漸次翻譯,奉獻給漢語世界。如果可能,這套叢書還將涉及非西方世界史學思想的文獻。
顯然,這套叢書的出版是一項跨文化交流的成果,同時也是一項民間的學術事業,在此,我們要對所有幫助這套叢書出版的編者、譯者、出版者表示感謝。願這樣的努力,也能夠得到讀者的關注、批評與認可。
張文杰 陳新
2006年5月